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国家,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  相似文献   

2.
何谓现代老人?简言之,就是与时代共脉搏的老年人,与时俱进的老年人,时尚老年人,与“老顽固”、“九斤老太”截然不同。笔者实龄70岁,是出生在抗日烽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有其“史前内容”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课题,当然也有其史前内容。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我们将会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在原始人关于人的来由和本质的观念中,捕捉到人类自我思考的最初萌动。一、“人”的二重化人对自身的思考是怎样开始的呢?或者说就我们的能力而言,人的自我思考的历史能够被追溯到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个怎样的原始的起点呢?笔者以为,这个时代当然是迷茫的远古时代,而这个自我思考的原始的起点(亦即我们的追溯能够达到的终点)就是“梦”。  相似文献   

4.
<正> 对于我们所处的是什么时代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去概括我们时代的问题,看法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统一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成熟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正在生成的时代”等。我认为用“社会主义时代”来概括我们的时代,更为简单、明了、准确,能更好地揭示我们时代的本质。划分时代的根本标准应该是时代的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决定事物性质、与事物过程同始终的矛盾。一旦这个矛盾解决了,不存在了,这个事物的过程就会终止,事物就会变质。一个  相似文献   

5.
她是一个黑人女孩。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她的左腿瘫痪,只能病卧在床,失去了儿童应有的欢乐知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也与日俱增,甚至她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个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成了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一天,她被老人用轮椅推着去附近的一所幼儿园,操场上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当一首歌唱完,老人说:“我们为他们鼓掌吧!”她吃惊地看着老人,问道:“我的胳膊动不了,你只有一只胳膊,怎么鼓掌啊?”老人对她笑了…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之后,体育教育界普遍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的要求,学校体育面,临着新的社会挑战。值得重视的是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从而引伸出“现代教学论”。这就迫使我们去研究什么是传统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这一系列理论问  相似文献   

7.
人的问题决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它是超越东西方界限和古今时代概念而存在的根本事实。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一超越东西方、贯穿古今的人的问题,那么,就无法对原始宗教的社会学乃至文化人类学等学科进行真正彻底的、“实证的”、“科学的”研究。“你到底在哪里”、“人究竟是什么”,这一类乍看起来似乎是极其抽象的问题,今天怎么会重新唤起那么多人的关心和重视?这正是讨论现代人的问题所必然会碰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成为“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敌视”、“拒斥”和“消解”,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我们是否有理由说:“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是辩证法的时代呢?也即是说,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辩证法能否取代形而上学呢?对这一问题,恐怕很难给予肯定的回答。因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我们所理解的“辩证法”不但  相似文献   

9.
《青年时报》有一则报道,杭州市“丹桂小区业主集体给保安发红包”。据说,这个点子是7位老人在“孵太阳”时“孵出来”的。在暖洋洋的太阳下,一位老人提议:“我们在小区里平平安安过了近10年,多亏了保安,他们平时也给我们帮了不少忙。过年时,给他们每人发个红包,你们看怎么样?”顿时,另外6位老人齐声附和,于是,一个自发地捐款给小区保安过年发红包的倡议就这样形成了。倡议书贴出去后,短短几天,小区里300多户业主中,已经有70户捐了款,捐款额已达12845元,而且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对哲学来说是一个什么时代?美国哲学家怀特认为是“分析的时代”;另一名美国哲学家宾克莱认为是“相对主义时代”。我认为这都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对于人类思维来说,不管您意识到与否,分析和综合,相对和绝对,都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本文仅就现代哲学中出现的综合趋势作点探讨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一下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化,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必然是在同一时代繁荣并茂。在非常“现代化”的时代中,颇为传统的东西也会复活。而这里所说的“现代的”由于是指在各个时代发生的,而且在当时又是受到外国文明影响的东西,所以它们并不是所谓的现代主义。例如,奈良时代的寺院建筑,就  相似文献   

12.
50平方米的大字谁能写?用什么写?家住上海市共和新路街道的古稀老人龚长龄就有这样的绝活。有人会问,哪有这么大的纸和笔?别急,龚长龄老人写的是地书,即在地上演绎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各族的“天梯”神话里,说到古人可以凭借“天梯”自由上下天地之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天梯没有了,人们就上不了天了,这就是“绝地天通”神话。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为什么又会有“绝地天通”的说法?从“绝地天通”神话里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 一、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新天地》2007,(6)
小区里,老妈在老姐妹中算是“年轻人”,也有相当的名气。六十刚出头,性格开朗,兴趣广泛。老妈当过校医,懂得健康保健知识。时间一久,老人们就叫她为“卢医生”。这里的凉亭周围红花绿柳,喷水池里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老人们常来这儿谈天说地。那天,漫谈会开始后,楼上的吴婶说:“我们结婚时,还不兴到  相似文献   

15.
吕剑波 《社区》2012,(13):49-50
现代社会中的“准老人”,上有古稀双亲,下有成年儿女或幼年孙辈。在生活中,经常面临“无人分忧、老少夹击”的情况。而由于缺少关心和照顾,这个群体往往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然而,人们往往关注于年迈的老人,而那些50-60岁的“准老人”却被忽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准老人”的服务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试题回放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请以“珍惜所拥有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试题解析考场上具体操作时要从四个“要”入手:一、文题要亮。可选自己材料积累得多的写,如你拥有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材料,就可以写“珍惜所拥有的时间”,可选自己感悟最深的写;如你平时对亲情有一定的感受和思考,就可以写“珍惜所拥有的亲情“”珍惜所拥有的贫穷经历”,是不是更让人耳目一新?二、材料要精。可以是抽象的,…  相似文献   

17.
屠树立老人一生赢得了两个都叫响金陵的外号,一个是“城市猎人”,一个是“金陵动物标本王”。遗憾的是,如今的屠树立老人对这两个外号都并不是十分的满意,他说:“‘城市猎人’嘛,过去叫叫还可以,那时野生动物多,有的野兽还经常叼走老百姓的家禽,所以那时允许打猎,现在呢,动物少了,许多地方都禁止打猎了,我们还要想方设法保护野生动物,再叫我猎人,不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吗?”略一停顿,老人接着说:“别人说我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文学”,这是我们时代的文学,应该说它比过去时代的文学于现代人更亲近些,更熟悉些,更理解些。可是,恰恰相反,它似乎显得更疏远些,更陌生些,更难捉摸些。何故?这里有时代的原因、世界性的问题,也有我国自己的缘故。现在,面向世界的窗口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了千姿百态的文学现象,使我们有可能认识与探究现代文学的风貌。一、时代与文学动态 20世纪,这是一个多灾多难大起大落的时代,20世纪,这是一个痛苦失望又充满希望和建树的时代;20世纪,这是一个毁灭而又创造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有哪个时代比我们这个世纪如此复杂矛盾,如此飞速发展,如此令人担忧呢?  相似文献   

19.
新世说     
花泪·鸟语 上节课老师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节课让同学诠释“花溅泪”与“鸟惊心”。学生甲道:“上月国文考试不及格,我爸打我,我哭了。这就是‘花溅泪’。”老师不解:“与花有何关系?”学生答:“不是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么?”学生乙说:“公园里有位老人,常拎一只会说话的八哥来遛达。大家都爱逗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劳动力流动的加速,“空巢老人”也在逐渐增多。这又给我们的社会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为这些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的老人提供恰当的社会服务,以帮助他们安度晚年?在所有的服务中,人生安全可能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不管老人有病没病,他们的身体毕竟都已进入了衰退期,因此比较容易发生意外。前不久,媒体报道,浙江乐清有一位70岁老人死在家中三个月竟无人知晓。从全国看,媒体曾经披露过的类似事件也已有多起。因此,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即使是平时看来身体还比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