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哲学的思虑     
哲学的思虑刘潼福近几年来,当哲学受到冷遇时,哲学界正在为哲学重新获得转机进行着痛苦的反思。人们思考着哲学的性质,检验着哲学的对象,探寻着哲学的元本。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反思运用的方法往往是形成哲学困惑的方法本身,因而旷日持久的争论把“正统的哲学”困厄...  相似文献   

2.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种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哲学角度审视、反思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观,深入剖析隐藏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内的个人主体性和类主体性的矛盾,理性批判专业教育的功利主义追求及探询证实通识教育的理性主义价值,以寻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哲学视野看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源 《学术研究》2005,42(1):108-113
要推进教育制度问题研究不断深入,就必须在概括、总结和吸收制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社会哲学的高度进行反思。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实践,对教育制度的本质、教育制度的现代 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类哲学: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想维度有不同的引发层面、不同的指向、不同的洞察视角.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是人的反思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不同于关于对象的意识的思考方式,其运思指向与维度是将对象意识与对象意识的意义加以区别,进而将对象意识作为反思的对象加以把握.从这一意义上说,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表现在超越对象意识的限定,进而完成其反思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 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 魂。”哲学的反思,首要的要求就是对时 代精神的思考。因而,什么是“时代”?什 么是“时代精神”?这就成为历史唯物主义 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 方面对“时代精神”作一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诞生以来,中外教育家从未停止过对其的探究,其间也有不少经典著作为其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王坤庆教授的《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以"教育价值论"为基本内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教育哲学探讨融为一体,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本质论的哲学思考陈正夫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意见与争议教育的本质问题,无论在中国或外国,在古代就有人开始讨论,在中国古代,在《大学》一书中,就明确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  相似文献   

8.
吴德勤 《社会科学》2001,26(9):40-44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现实生活中 ,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 ;与此同时 ,在学界 ,经济哲学成为哲学界和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这两个事实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本质联系呢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 :认识或理论活动并非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 ,应是有着其内在的实践意图或兴趣的。兴趣无疑与活动的对象有关 ,但更与人的需求相关。市场经济显然是人类经济活动需求的实践产物 ,经济哲学则是反思和前瞻人类经济活动需求的理论产物。因而 ,现在的问题便不是市场经济与经济哲学之间有没有联系的问题 ,而是如何联系的问题 ,亦即市场经济这一实践方式是如…  相似文献   

9.
回归自然何以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近代科学观念的冲击,传统自然观渐趋动摇,对中西自然观念及其现实影响的反思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使命。以这些反思为基础,许多哲学家讨论了回归自然的可能性,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重建回归自然的道路。这些思考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国内教育哲学研究主题进行综述、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后指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本质以及教育科学整个发展进程和发展取向价值判断的考察和反思,其研究的问题域由关于教育的知识论、生存论的本体论考察和关于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整个发展进程、发展取向的价值判断的考察等诸多问题构成。  相似文献   

11.
从思维性质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反思思维,具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理性特征,是对思维本身的再思考,亦即思维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系列思维的具体运行方式:实践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最终目标却是提供一种思想方法,而非具体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把什么样的哲学带入21世纪,哲学学科应如何转向,哲学的未来形态究竟怎样,时下成为哲学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思路。一、“应用哲学说”在哲学迈向21世纪时,不可忽视应用哲学的发展。应用哲学的含义,一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根本问题进行反思和考察,形成各门科学和各种学科的哲学,二是对人类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和审视,三是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问题。应用哲学的发展是对哲学的学院化和教条化的反叛和冲击,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矛盾发展对哲学的呼唤。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郑东 《学术界》2006,(2):111-117
哲学话语的基本要求是新颖、扎实和严谨,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随意。哲学话语如长期得不到规范性的根本转变,人们所抵制和担忧的“边缘化”的严重后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一般的哲学分类是根据哲学学科的内在学理和特征把哲学从其他学科和事物中区别、剥离出来,避免或消除一些混淆哲学与非哲学的现象,同时也要顾及和认可哲学层次与哲学分支内部的交叉、汇合的特点。哲学学术性即体现哲学学术内涵和外延的系统性、整合性、循环性基本特征,哲学学术性至少有差异与多元、批判与反思、开放与碰撞三大特征。三大特征也是三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4.
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晏辉 《学术研究》2003,(10):24-29
哲学观是对人们用以进行哲学致思方式和方法的看法 ,是对哲学的反思或后思。反思与后思的意图既在于考察哲学对象或哲学问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更在于省察哲人进行哲思时提问题的方式、致思的层面和价值立场。反思人类哲学走过的心路历程旨在发现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之主题转换的内在逻辑 ,自明现代哲学的社会历史使命。哲学的定义随时代的发展又因哲思者的理论旨趣而不同 ,但从哲学的使命说 ,它总是或应该是关注人类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在现代语境下 ,我们主张一种问题式的哲学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中西文化比较看超越“人类中心论”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高秉江一、反思“人类中心论”———环境问题的终级思考对“人类中心论”(anthropocentrism,又译“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已成为当今世界理论热点,而此热点的形成首先...  相似文献   

16.
知识社会学通过消除形而上学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悖论而使哲学方法论在 2 0世纪下半叶向社会学倾斜。由于史学与社会学结盟 ,社会学范式开始进入向来以历史思维著称的哲学 ;社会学的方法 ,如凸显、实践、反思反思者 ,正在成为当代哲学的主导话语 ,推动了哲学的社会学转向。  相似文献   

17.
哲学作为一门爱智之学,并不重视结论,而更看重理性的批判和质疑。它是对确定信念的反思,是对既定知识的审问。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这种爱智之学是不能简单用讲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而今日的哲学教育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将不可教的智慧拼命地用教授知识的方式教给学生,而把哲学的可教部分即它的理性思维、问题意识的训练放在一个极为次要的位置上,极大地忽视。这是当今哲学教育的致命弊端。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说,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思考。这种思考,即思维对存在的“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而后思、纯思、本质之思和批判之思是哲学反思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已成为哲学界的共识。不管对危机的理解如何不同,但哲学著作少人买、少人读,哲学话题少人谈,书店的哲学书架上,哲学著作不如算命的书多清楚地表明了哲学危机的存在。近年来哲学界对哲学危机进行反思,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反思中反映出来的某些倾向,特别是强调哲学对经济的关怀、淡化哲学对政治的关注的倾向,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不关心政治,哲学不可能摆脱危机,走向繁荣。一自哲学产生以来,政治一直是哲学最关注的主题。古今中外,每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都十分关心政治,并在其哲学著作中以不…  相似文献   

20.
政治哲学之思:内涵、学科属性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云志 《齐鲁学刊》2006,22(2):128-134
在今天的学术界,政治哲学的话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政治哲学是政治哲人对政治世界的理性反思,他们反思人类政治生活的本质,反思人类政治生活存在的前提与条件,关注人类政治生活的美好问题。政治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哲学与政治学共享的领域,它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关于美好的政治生活问题的哲学思考。具体来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什么是美好的政治生活;其二,达成美好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规范、方式方法是什么。在这一思想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哲学与政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们解决这种矛盾的态度与方法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哲学思考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