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丁芒的诗思意识里,他所秉持的诗人个性情感必须与人民的利益、情感相一致的观念明显带有"群我"的、集体的、民族性的和阶级性的特征。在新诗体型的认识上,他主张新旧体诗的互相融合,创制出"短小、集中、格律化"的新诗体式,藉此表现"人"的生命体验、时代风云与民族心声。丁芒从20世纪40年代初——90年代末的新诗创作历程,诗思路径呈现出这样的流变过程:个我人生——社会人生——群体人生——个我人生。其诗境的创造主要表现三大类:抒写个我生命体验;反映现实苦难;讴歌战斗豪情与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及物写作概念主要是概括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文本特征:"拒斥宽泛的抒情和宏观叙事,将视点投向以往被视为‘素材’的日常琐屑的经验,在形而下的物象和表象中挖掘被遮蔽的诗意",它使诗歌走向客观化境域,提高和拓宽诗歌介入现实和历史的能力。但其偏狭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观照日常性事物时表现出私密化和狭窄化的特点,诗人更多地沉湎于自我在面对"事物"时的"个人化"的体验,一定程度地拒绝了诗歌写作的"伦理"存在,回避了社会良心和人类的理想,无法完成"对当代噬心主题的介入和揭示"。进入新世纪以后,先锋诗歌在保持诗歌的独立性、自足性的同时,使诗歌视域拓宽,既保持了与社会的平等对话,又延伸了"世俗批判"意识,让诗人的"个人意识"承担起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3.
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心师造化"是对前人美学思想的提炼和升华,也是对中国画创作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心师造化"既体现了重"神似"不轻"形似"的绘画宗旨,又揭示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强调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思想和意识的升华,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方向和审美价值取向,并对后世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通过对"爱"的独特阐释和在故事中讲述故事的独特笔触和叙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深明透彻的生存样态。她以"情绪的世界"向我们传达着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繁琐人生独立意识的消解,最终将走向毫无意义的宿命的哲学观念,悲凉地感叹着偶然与不安的宿命意识和焦灼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通过对"爱"的独特阐释和在故事中讲述故事的独特笔触和叙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深明透彻的生存样态。她以"情绪的世界"向我们传达着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繁琐人生独立意识的消解,最终将走向毫无意义的宿命的哲学观念,悲凉地感叹着偶然与不安的宿命意识和焦灼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6.
归庄、余怀"看花诗"是"遗民意识"的反映;归庄通过逐花、看花的疏狂,忘记现实痛苦,实现眼前美好的生命体验,余怀"看花诗"则具有一种浓重的伤感和怀旧情绪,表现出诗人对旧朝繁华的赞美和对青春放浪生活的留恋;两者的共同之处,是诗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对适意人生的追求,是晚明文化思潮在遗民身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诗集《地铁》是"新湘语"诗人哦该的代表作,以身体修辞的视阈观之,其诗歌具有清醒的平民化身份意识,诗人通过对世事万象的原生态呈现,依靠"身体"的肢体动作和切肤体验,传达给读者一种身体的疼痛感,进而实现对身体意识的解构,影射出对生命的关怀和存在的焦虑,在日常琐事里建构其独特的身体诗学。  相似文献   

8.
表达了人类"情感基型"的《古诗十九首》,以多种方式将中国古诗的时间意识的丰富内涵呈现了出来。这种时间意识是在对有限的、脆弱的生命的强烈体验和情感中,而非经由理智的抽象和思辨所获得的。这体现了中国古诗时间意识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运动的冲击,人们的生存、生活、生命日益受到经济的裹挟和技术的逼迫;对于日益远离自然、被物质化、技术化的现代人来说,其生命意识将由"前现代"自发的个体生命感悟,转化为一种"后现代"的自觉的生命价值原则。20世纪法国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标志着一种后现代生命意识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象征性地表达了其追求内在真实的文学主张。该小说表面上似乎纯粹叙写"我"的纷乱的意识流动,而在纷乱意识的深层,存在着一种主导作者意识流动,引发作者无数体验和顿悟的对文学问题的关注,是关于文学发展之路的,深切的,具有强烈主体自觉意识的关注,也是代表新文学样式的明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2.
"山寨X"新词的诞生,是认知主体体验现实表征,形成心理表征,实现语言表征的过程。伴随着"山寨"语素的去范畴化和"X"语素的泛化,"山寨"由词汇地位降格为一个构词语素。"山寨X"构式的多产性与"山寨"语素语义的差异性缘于认知心理、认知方式和语言本身对语言模因的驱动。  相似文献   

13.
把"文革"作为主要写作资源的"朦胧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寻找"成为"朦胧诗"主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姿态,在寻找中表达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重建的努力,在寻找中确立了这一群体的独特个性;而在其中体现出"朦胧诗"对历史与自我的自觉的反思意识,在深层文化心理上则表现为生命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湿"环境"催生"了社交广告精准化营销新模式。这种营销模式主要通过感知用户需求、引导需求、建立联系以及体验分享,以实现广告主与用户的互动对话。企业应在洞悉用户认知倾向的基础上实现社交广告的精准化营销定向,感知用户交互行为,建立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熟悉感,把精准化营销策略与社交广告的运作进行有效结合。社交广告的精准化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红尘往事三部曲"是新移民作家章平的最新力作,通过对青春惨烈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文革思维对生活伦理意识造成的严重扭曲。这一系列带有强烈个人生存体验色彩的小说,摆脱了以往在政治文化层面上反思文革这段民族痛史的固定格套;通过民众具体生活经验来体察和反映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抒写方式,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  相似文献   

16.
创造社成员共同的留日背景使得创造社的戏剧艺术受到"日本机制"的影响和促进。第一重"环境机制"中,日本是作为"背景"而以其社会环境和时代氛围对创造社诸君产生影响;第二重"中介机制"中,日本是作为"桥梁"而引导他们涉猎更广泛的文化和文学;第三重"体验机制"中,日本是作为"触点"而使他们的体验心理得以建立,从而开启一段艺术之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意识的真正含义,即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当代在家庭关系、女性身体的他者化、女性社会话语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社会"规训"的效应、男权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公共活动的排挤等。当代"女性究竟该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问题已经不能单纯集中在政治层面,更为重要是要在哲学层面给予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马尔罗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文学创作直指:人如何面对人类必死的生存的荒诞性。马尔罗的小说有浓厚的荒诞意识,并以个体独秀的方式抗争人类荒诞的命运;马尔罗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面对死亡的独特体验,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上帝死了"以后个体抗争死亡的个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离骚》中,屈原就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时间感受同人生感慨联系起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就《离骚》的时间意识而言,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示表层时间,另一种是通过自然物象的变化、活动空间的转换以示潜层时间;其表现内涵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回忆过去来表现"时不我遇"的失落感,另一种是通过想象未来来表现"时不我与"的忧患感。  相似文献   

20.
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像笛卡儿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另外一种实体,而在于它的主体性,意识体验的主体性是造成物理主义、表象主义和外在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主体性是解开意识体验及其感受质的不可还原性这个心灵哲学难解之谜的钥匙。意识体验的主体性是指它除了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显现之外,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向他人显现,即意识体验总是作为“我的意识体验”、以“被我意识到”的方式存在。就此而言,任何意识体验都隐含着某种程度的自我意识。与反思-高阶理论把自我意识看作第二位的反思行为的结果不同的是,胡塞尔把自我意识看作是内在于意识体验之中的前反思、非对象化、不自觉的意识。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认为,体验的有意识地被给予不是体验的某种附加的性质,而是体验的存在方式。正如空间中的物体是以三维的方式存在,体验只能作为自我意识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