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4,(3):151-157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至今还没有结论.论战双方的一个共同点被众多的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双方都认为一个"玄"字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笔者认为,正如一个"科"字不能代表西方文化一样,一个"玄"字无论如何也代表不了完整的中华文化.道生万物,道玄物不玄.形上之道对应形下之器,道玄器不玄.玄妙之道,一是体现万物之中,二是体现在道器转化之中.在天地起源问题,中华先贤没有造神,而是创建了一个阴阳之道.在如何生活问题上,中华先贤没有依赖神的恩赐,而是用发明创造先进的器具来创造幸福.在中华民族开端之处,贤屯哲们的丰功伟绩大都体现在他们创造的器具之中.道在中华元文化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器具之"器"可以与"道"字相并列,从源头上说,中华文化应该是道器并重的文化.道器并重的文化孕育出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先进的文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失传与变质,应该是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遗憾的是,科玄论战的双方均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正如大树不能没有根一样,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新辉煌,对中华文化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2.
由于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国人的文化超越意识较弱 ,西方人有很强的文化超越意识 ;中国人以温和的方式进行文化变革 ,西方人以激进的方式进行文化反叛。中国和西方在文化超越方面的差异对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丁尔纲 《阴山学刊》2003,16(3):37-43
历史地看,文化生产及其产品由单一社会属性发展为兼具商品属性,是由市场决定的。它和文化市场的复杂关系也相伴而生。这种复杂关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负面作用的突出表现除国际文化市场的商业攫取外,主要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甚至侵略,还伴之以理论攻势与误导。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发展成就辉煌,但也面临市场冲击下的严峻局势。党积新时期20余年的领导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理论、方针、政策、规范,制定了配套的机制与措施,对错误文化思潮做了有力的抵制与斗争。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的成功,除了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些政治主张和经济措施外,还得益于对中外文化的包容与超越。这种包容与超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克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研究的时空局限的同时,规避了资本主义模式中的一些弊端,有效地但有区别的吸收引进资本主义一些合理的东西,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差异中的互补性和普适价值;二是对中外文化的包容与发扬,尊重各国的多样文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并在中国"以民为重"、"民本思想"和"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协和成帮"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罗靖  张倩 《船山学刊》2004,(4):131-134
在文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作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故从美学的视角来观照文学作品,确立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品格,意味着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强烈的文化超越意识推动西方文化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 ,而强烈的排他性是西方文化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不断自我超越的极端产物 ,脱胎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以文化断裂的方式把文化超越推向极端 :后现代主义试图在方法论上超越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 ,这种彻底反叛使其必然走向对西方以往文化的彻底反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走一条从“输血”扶贫、“造血”扶贫到文化扶贫这条越来越宽广的道路。文化扶贫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走向实践检验,并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的过程,文化扶贫不仅是帮助贫苦农民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罗靖 《船山学刊》2004,(2):161-16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活动都具有审美性质,都是人在感性形式中对自己的本质进行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因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审美因素,显示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意义.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就是审美,是一种使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灵获得愉悦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现象能动的艺术反映,是作家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构建的,是作家对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认为,在美学研究中不存在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困惑,因为美学研究已放弃了对诸如"美是什么"的终极问题的追问,而转向研究更为具体实际的问题,如"艺术品是什么"的问题.的确,对艺术品的理性把握构成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对艺术品作出了科学的全面的认识.本文将表达笔者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思考及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文学 ,无论在发展过程上还是性质上 ,都不同于西方近代文学。西方近代文学从 1 4世纪文艺复兴 ,到 1 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 ,经历了充分发展的历史 ,并以其各个阶段不同流派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标志着西方资产阶级发生、发展时期文学的成熟和辉煌。然而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时间的短暂和变化的急剧 ,使得中国文学近代化的步履仓促而艰难 ,当近代社会结束时 ,它还未走完自己的历程 ,因此说中国文学近代化是一个超越时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先进文化的创造、发展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文化就是在历史上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 ,是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的凝聚及表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对世纪挑战、铸造时代精神、领导时代潮流是文化创新和超越的指标体系。在文化的创新、发展和超越上 ,要注重继承和引进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类面临文化商品化、工具理性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来的思想零散化等精神危机,在全球化语境下,可通过审美的超越,即超越实用功利、超越现实生活的道德观念、超越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超越自我来解决这些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2.
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群众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县(市)域为单位统筹发展,进行县(市)域群众文化的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着眼千"大文化"背景,即县(市)域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时代主旋律.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小文化"即具体的文化工作为依托,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精英文化的普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肖向明  杨林夕 《学术界》2007,4(2):246-255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鬼"文化观念和表现技巧通过或隐或现的方式流入现代文学的经脉里.具体来说,古代作家的"鬼"观念、作品隐含的"鬼"母题以及"鬼"文学的审美经验等都对现代文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探讨中国古代文学"鬼"文化之要素及其流变,为现代文学民俗资源的追溯提供了一个理论背景和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14.
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 ,寻求传统的支持 ,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观上 ,而是要突破和超越传统。只有立足于当代现实生活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依托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省、梳理、批判和发掘 ,并进而实现对它的继承和超越 ,才能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大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功能,不能互相取代。在确认市场经济是现阶段社会经济运作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动力源泉的同时,弘扬文化取向中的真善美价值,强化文化的超越性功能,是在建立健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任务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来大陆学界出现了所谓的"文化基督徒现象".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已在汉语言哲学思想界展开了讨论.笔者认为"文化基督徒"现象不可简单地看做是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中出现的宗教现象,而应看做是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对话的格局中出现的一种超越的转折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呈现出"主弱"模式.不论是作为蜀汉集团领袖的刘备、水浒英雄组织者的宋江,还是作为取经集团领袖的唐僧,均表现出这一特征.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是既然刘备、宋江和唐僧平庸无能,那么三著的作者为什么让他们居于集团领袖地位?既然这三个人物分别为所属集团领袖,作者又为何把他们塑造得平庸无能?从上述问题入手,本文主要从文化传统中"尚德"精神的作用(着重回答这三个人物既然平庸无能,为什么位居集团领袖)和宋明理学"醇儒"人格理想的作用(着重回答这三个人物既为所属集团领袖,作者又为何把他们塑造得平庸无能)这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和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弘扬中国传统"和"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和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从历史和时代的要求出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贡献.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文化发展的源泉在于创新,文化功能的实现在于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