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分析当前面临的国际背景基础上,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脉络及总体态势进行了详细梳理,总结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成效,包括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促进外资外贸增长和推动营商环境改善,对国内改革形成倒逼机制,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化转变,以及发挥区域"增长极"效应等.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顶层设计不足致使管理机制不畅,高价值制度创新缺失,重大开放风险压力测试不足,以及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前沿存在差距等.为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畅通管理机制;加大放权力度,构建容错纠错机制,鼓励自贸试验区大胆探索制度创新和进行压力测试;积极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校准"边境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物流体系竞争力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省级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8—2017年相关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刻画不同省份物流竞争力发展趋势及差异,并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进程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省级物流竞争力可用物流技术、物流供给、物流需求和物流规模等4个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总体看,已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省份物流竞争力呈明显的分化趋势.(2)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内陆和沿海地区物流竞争力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物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内陆地区破解地理因素限制和促进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的重要手段.(3)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下,加快政府制度创新和职能转变能够推动物流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物流竞争力提升的需求"倒逼"政府进行新一轮改革.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平台,自由贸易试验区能否有效促进出口产业升级,成为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和出口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议题。作者基于2007—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中国出口产业升级的影响,旨在考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否通过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有效推动出口产业升级,同时考虑技术水平、地理分布、“市—片区”布点、设立批次等城市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效推动了中国出口产业升级,在开展严格的识别假设条件和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仍然是稳健的;从影响机制看,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推动出口产业升级;从城市异质性看,对于拥有高技术水平、地处东部地区以及“一市多片区”以及“长周期”的城市,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出口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文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层次上,已有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均停留在省级层面,忽略了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异质性,而文章作者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更为深入地考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出口产业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政策激励对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正向激励作用,然而政策如何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企业财务视角,使用修正的无形资产增量,从原值和账面价值两个维度测度企业创新可持续性,将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企业创新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和异质影响。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能够长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产出。上述结论在经过更换被解释变量测度、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企业创新可持续的积极影响可以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政策效应、人才效应和竞争效应,且企业产权性质和资质认证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相较之下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效果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成果从微观财务视角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持续创新的评估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改革前沿阵地,剖析川渝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完善其政策体系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设计/方法】应用内容分析法,根据政策文本建立“政策工具–科技创新”二维分析框架,量化研究川渝与上海、广东等前两批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内容,比较川渝政策在供给端、需求端和环境端的不足。【结论/方法】研究发现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政策存在三大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各类次级政策工具占比结构不合理、财政手段使用过多、长期规划不足等问题,需提高环境侧和需求侧政策工具的使用,加强教育培训、科技金融、服务外包等支持力度,做好政府在公营事业、目标规划、法规管制和贸易监管等方面的补齐工作。  相似文献   

6.
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不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不仅具有贸易、保税等传统功能,还承载了先行先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复制推广等特色功能。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要实现这些特色功能,在法治上还存在授权法律依据未解决,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立法碎片化与外资立法缺乏衔接,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协调机制缺失,评估、决策、反馈机制的法治化未实现等一系列法治问题。因此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法治建设应坚持法治定位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明确高水平开放条件下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法治定位,加强国家对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立法的顶层设计,制定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基本法,从内部差异性立法到“一带一路”衔接立法,规则导向、公平本位以及评估决策反馈的法治化,从而分层次、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和推进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港)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尽管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位势不高。在攀升全球价值链过程中,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价值链整合力量不足、国际贸易制度规则重构、价值链“链主”势力阻扰等挑战。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不仅与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更有利于解决攀升全球价值链面临的问题。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打造开放式“共享平台”、发挥“桥头堡”作用等角度提出自由贸易试验区背景下我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推动联动发展是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大趋势,是促进自贸试验区整合区域资源、促进要素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验复制推广的重要路径.我国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已经形成了"片区联动""双自联动""双区联动""区际联动""战略联动"等联动模式.促进湖北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可从创新联动、产业联动、开放联动、政策联动四个方面出发,着力加强自贸试验区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联动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圈,构建自贸试验区金融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创新自贸试验区工作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对所属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以川渝地区为例,利用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二季度全国省域样本的GDP季度增长率、进口额、出口额及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进行合成控制,对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进行反事实分析。结果显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促进了川渝地区经济增长,但该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四川而言,贸易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投资驱动更加显著;对重庆而言,投资驱动大于贸易驱动,且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的经济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0.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模式,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参与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对自由贸易港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对自由贸易港也缺乏综合的认识.通过系统梳理自由贸易港方面的文献,总结出自由贸易港与其他特殊经济功能区相比的五大特征,从现有的文献和国际自由贸易港发展实践归纳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条件,并探讨了自由贸易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等带来的影响和效应.分析指出:当前中国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需要优越的地理位置,高效的物流通关,高水平的自由开放和税收优惠政策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支撑.建设自由贸易港会带动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际贸易以及提高港口的国际竞争力.未来在自由贸易港的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各地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本地发展的自由贸易港模式;对内陆地区来说,可以充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对内陆自由贸易港的探索;在自由贸易港的功能研究方面,未来应该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础上,着眼于对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的探索;充分结合计量经济学、绩效评价模型、供应链优化模型等模型与方法深化对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提升高技术行业外资利用占比来优化外资利用结构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9—2019年中国地级市行业层面绿地投资数据,通过三重差分模型分析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于外资利用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能够显著提升所在城市高技术行业外资利用的相对规模,从而提升外资利用结构中高技术行业的占比,优化外资利用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多地吸引了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母国的跨国投资,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于外资利用结构的影响在政策不确定性较大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此外,对于中西部地区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外资利用结构优化的促进效应更强。因此,中国应继续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总结和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进经验,通过打造高标准投资环境实现外资利用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20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自贸试验区建设如何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通过促进企业研发创新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将生产效率进一步分解,发现自贸试验区建设主要对区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自贸试验区建设显著提高非国有企业、出口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效率。自贸试验区战略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通过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为区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较为完善的海事海商法律体系和能够为解决海事纠纷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和法律服务的生态系统,是新加坡能够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海上航运枢纽和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的关键。我国现行《海商法》存在的立法缺陷对我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航运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建议将来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立法除了在立法框架上单独设立"航运服务"章节,在内容安排上,借鉴新加坡经验,对标和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对航运产业发展从政策引导支持到提供海事海商法律体系支撑作出科学全面安排,为海南自由贸易港航运业发展构筑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克服旧中国国家制定和国家体系无力于解决发展问题的痼疾,积极探索建立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法.中央的一般号召与地方的鲜活经验的统一、集中统一领导与地方分头实践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式政策试验起作用的内在机理.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沿海到内地的不断增加和海南岛整体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启动,成为中国探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路径.海南试验彰显了中国式政策试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文章将设立自贸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识别设立自贸试验区对构建各省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设立自贸试验区能够显著提升双循环发展水平,且该作用通过制度环境优化、双向贸易协同和双向投资协同等机制产生;设立自贸试验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对第二产业的作用效果显著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文章进一步证实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改革成果的复制推广,能够推动市场主体将内需引致的规模经济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价值功能相近、角色功能互补,具有彼此相互对接的逻辑基础和内在动能。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伊始即探索对接"一带一路"的有效路径和方式,目前还存在诸如制度创新有待强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辐射带动功能较弱、溢出效应相对有限等突出问题。在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生成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制度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产业集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和溢出效应等举措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美国倡导建立了多边自由贸易体系,这一体系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为前提,以倡导自由贸易为主题;出于冷战需要,美国全面支持欧洲一体化,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系共存共赢.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一体化高筑贸易壁垒,对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形成挑战,肯尼迪政府倡导扩大贸易法下的多边谈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曲折发展.60...  相似文献   

18.
融资租赁作为金融交易模式中与实体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金融产品之一,对自由贸易港金融开放与金融创新都发挥着重要功效。在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中,融资租赁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关立法也随着自由贸易区融资租赁的发展与实践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融资租赁立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其也具有专门立法的缺位、立法不平衡、创新性和开放性不足等缺陷,需要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立法予以修补和完善。立足自由贸易港发展实际,融资租赁的相关立法严重滞后于自由贸易港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加强融资租赁立法建构与创新。应在坚持适度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立法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立法授权,摆脱以政策为主导的监管困局;实行统一监管,打破融资租赁与金融租赁的法律界限;加强融资租赁立法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实现金融开放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为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自由贸易港法治建设,重在营造自由贸易港创新政策制度体系和法治秩序,构建优质法治环境.自由贸易港创新立法体制,推动自由贸易港法治建设立法先行,促进形成自由贸易港法治体系.营造一个便利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形成优质的法治环境的基本目标.贸易自由化、营商便捷化、政务高效化、市场公平统一化、市场竞争有序化、社会信用化等,成为构建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的根本内容和重要领域.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明确了自由贸易港未来30年法治建设和法治创新的思路方向,紧扣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成为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重点领域,并先行先试法治新体制新机制.充分运用自由贸易港授权立法,打造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秩序的自由度和特色度,探寻自由贸易港法治创新路径等.  相似文献   

20.
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需要完善符合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营商环境制度。仲裁本应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但在内部治理机制、仲裁规则和司法监督保障等方面所表现的竞争力、吸引力、公信力的问题依然存在,实践中并未成为当事人解决商事纠纷的最佳选择。在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仲裁机制创新面临着新机遇与新要求,为服务自由贸易港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需要发挥立法权优势以制定自由贸易港仲裁条例来提升仲裁公信力,优化治理机制和仲裁规则以凸显仲裁的国际化与特色化,完善司法保障仲裁事业发展以打造自由贸易港一流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