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代社会,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与人的交往非常广泛。但即便如此,人的社会关系也无非是两种基本关系:上下级之间的管理服从关系和平等主体之问的自愿协商关系。法律是社会的调整器,对于社会的管理服从关系,法律予以调整的规范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和各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规律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规律性初探董国强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各种活动,建立了种种关系,其中,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另一种是人们彼此之间建立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一般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治理理论的兴起拓展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架构 ,它超越了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传统对立 ,凸显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实现正和博弈关系的可欲性和可行性 ,它是一种新型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范式。但治理也存在失范和失效现象 ,治理研究亟待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政府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嵌入性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分析政策执行者所处的关系网络,建构解释政策执行悖论的总体面相。在正式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双重制度规约下,政策执行者在纵向和横向模式的交叉点上执行政策,前者是一种垂直的、以等级权威作为基础的行动逻辑,后者则是以人缘情感为准则的行动逻辑。如果正式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无法有效契合,尤其当正式组织深陷于人缘化社会关系时,政策执行走样将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灌溉技术问题。对于这种灌溉技术,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结构,一种起源干社会关系的生产力。许多项目评估已经表明,灌溉技术促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反之,社会关系也影响灌溉技术的利用。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适合于项目评估的理论框架,对灌溉技术与社会关系两者关系的分析常常与项目评估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的目的是在农业灌溉及农业发展的领域内推出并阐明某种理论框架,将其同对灌溉技术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的分析联系起来。由于我们是从科技角度,而不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因此,我们仅将技术与社会变化的进程联系起来,对于后者则不做广泛和深入的讨论。我们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的这段在他的全部人性论述中被引用得最多的名言往往被理解得很狭窄,在不少场合甚至遭到误解。有三种常见的片面理解或误解:第一,把社会关系的总和归结为生产关系或阶级关系,把人的社会本质归结为阶级性,忽视了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本质的完整内容;第二,在谈到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本质的发展过程时,仅仅注意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在宏观环境、制度基础、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定位、指标体系、实施机制等要素也不尽相同。我国各地政府在实施绩效管理的实践中,借鉴西方绩效管理的经验,又不单纯停留在制度移植与照搬层面,而是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环境、政府改革现状等实际,立足比较、反思与超越的眼界,建设体现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绩效管理模式,以积极推进政府管理改革事业。基于政府绩效管理中西方之间经验的比较,分析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质和理论价值,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新模式,即创效式绩效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涵括的体制、机制、功能、辅助性创效等内在结构是完善的,其未来发展路径还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许振明 《社科纵横》2007,22(12):10-13
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工地社会”是指以劳动力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具有不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行动者所组成的小型社会。“工地社会”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受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价值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工地社会”失范,其中工资拖欠问题最为典型。本文从社会失范角度分析“工地社会”失范的突出问题——工资拖欠,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并进一步提出矫治“工地社会”失范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宏伟  屈锡华 《创新》2016,(3):100-106
当前关于中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建立在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但从本质上讲,非政府组织是相对于政府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反映特定的社会结构,因此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才能掌握中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提出由此决定的非政府组织的三条形成路径,进而提炼出了中国非政府组织社会功能发展的本土化、依附性和自主性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锴 《北京社会科学》2023,(10):117-128
政府购买服务是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形式,但比照新公共管理理论,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偏差,包括缺乏竞争性、合同完整性和绩效评估效力不足,这意味着需要基于本土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拓展。养老服务的复杂属性使政府的购买行为呈现嵌入与脱嵌的“双向运动”特征,并在管理上产生正式规则和非正式关系的双重管理逻辑。为分析双重管理逻辑如何运行,选取S市为典型案例,指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关系可以实现融合并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养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总结理论与实践,认为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在管理上须超越纯粹市场逻辑,注重信任关系构建,包括在信任基础上建立合同关系、基于自由裁量权细化合同条款,打造服务品牌以提升服务绩效。  相似文献   

12.
李姣  周孟亮 《创新》2014,(2):52-57
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备受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小额信贷机构既要追求财务可持续,也要实现社会目标,完成政府建立的初衷。小额信贷机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两种可能性。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受一些因素制约,如机构的身份、资金、机构发展趋势、社会绩效制度和利率等,这需要政府和机构从环境、社会绩效制度和系统建设、利率市场化、资金来源、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等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政府组织绩效评估实施的障碍分析及路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组织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观念、制度和知识技术等诸多障碍,探究政府组织绩效评估障碍解除的具体路径─标杆管理、360度评估法和平衡积分卡。标杆管理的层级性和外部导向性能克服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观念障碍,调动了公众参与评估的积极性。360度评估法通过建立了多元评估主体,克服了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制度障碍,使多元评估主体逐步变为一种规定。平衡记分卡整合了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多元评估指标,使复杂的政府组织绩效评估变得容易操作,从而克服了公众评估技术不足的缺陷,为我国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具体的应用工具。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论述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并不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分析,首次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后来列宁把马克思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  相似文献   

15.
宋彭  王伟 《创新》2007,2(2):86-91
政府绩效改革是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潮影响下风靡起来的一项管理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和公信力。作为“重塑政府”活动的重要内容,政府绩效评估在英美等国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政府绩效评估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的实施过程,从而为我国政府绩效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以期全面提高我国政府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组织生成逻辑的方法论基础有关系主义、结构化理论以及人性的假设.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通过对资源交换行动与社会关系之间互动和转换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行动者而言,需要促成了资源交换的行动,而资源交换又造就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在特定空间的聚合并发生制度化和有序化的过程,则标志着组织的诞生.社会管理组织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组织目标的公共性,组织行动的参与性和组织关系的互惠性.  相似文献   

17.
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看成是一种治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比地方政府范围更大的对话空间,政治认同正是这个空间中联系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纽带。现代意义上的政治认同是社会公众基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而对其权威的认同,是作为政府社会资本的政治认同,是区别于传统政治认同而存在的,它为地方政府职能的履行提供了秩序保障、技术支持与制度保障。政治认同有利于规范社会公众行为,提高自治能力;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合理预期,促进合作。政治认同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营造和谐的政治环境的基础,是提高地方政府绩效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艳 《社会》2007,27(4):175-175
本文试图对“关系”的文化特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关系”的文化论题、结构论题和工具论题,并阐明了重拾文化论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有必要突破以往过于倚重中国社会本土概念的文化阐释方法,寻求更具有普遍意含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来界说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关系”现象。作为一种初步尝试,作者提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系概念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在中国社会,“关系” 是与家族(或家族)内部关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前者以弱关系为特征,后者以强关系为特征,两者在满足的功能、成员的可供选择性、规范性和社会分层效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关系”实际上是指导社会成员处理某些家庭外部社会关系的行动模板。作者还提出,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弱关系文化,而且由于它善于促成弱关系向强关系的方向转化,善于从弱关系的动员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因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关保英 《求是学刊》2013,40(4):82-89
行政公信力是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的统一,具有重树政府形象、建立新的行政权力模式、和谐公众与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然而关于行政公信力,理论界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读。行政公信力作为一种行为状态,反映的是行政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双向信任关系。具体范畴包括:作为严格执行力的行政公信力、作为严格确定力的行政公信力、作为严格信守力的行政公信力和作为严格承诺力的行政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钟汝  范明林  王拓涵 《社会》2009,29(4):167-194
本研究以法团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授权、控制和垄断性等概念为分析工具,运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上海市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这一议题,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从国家法团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由个案与政府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可以提出以下两个创新概念:“庇护性国家法团主义”和“层级性国家法团主义” 。采用同样的理论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发现是: 它们正经历着一个由“直柱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向“漏斗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状态”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多少显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已经出现了模糊的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