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三十多年中,众多独生子女家庭为中国人口总量控制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当这些家庭中的唯一子女因为某种原因先逝时,失独事件给这些家庭造成的创伤是巨大的。失独家庭的父母在忍受"白发人送唯一黑发人"悲恸的同时,还面临着养老照顾、家庭关系维系、心理承受、医疗康复、法律支持及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不同压力。以福建省漳州市帮扶失独家庭重建的"携爱家园"实施项目为例,探索建构失独家庭重建社会支持工作模式的基本策略,对于回应和解决失独家庭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9):71-76
失独老人普遍面临亲子关系缺失、家庭养老功能失效、社会支持体系脆弱等问题,成为老年人中养老风险最大、政策敏感度最强、养老成本最高的群体。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已对失独老人失去作用的现实,应以"社区照顾"为基本理念,构建"关怀的社区",为失独老人提供日常照顾、心理慰藉、医疗康复、社会适应等全方位的服务,破解失独老人的养老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速度日益加快,老龄化趋势明显。其中,失独家庭的数量、规模、增速等均快速提高;较之其他老年群体,失独老人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丧失,养老问题更加严峻。本文通过对中国失独家庭的经济供给、养老就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困境的分析,结合对相关制度、政策、体系等问题的研究,着重提出在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增加失独家庭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将征收的社会抚养费用于失独老人的养老救助以及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姚金丹 《社会工作》2012,(10):24-27
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也是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一个新视角。失独家庭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缺失致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极低,处于一种消权状态。社会工作可以从微观与宏观层面对失独家庭进行增能介入。在微观上,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方法帮助失独家庭摆脱精神困境,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宏观上,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加大社会行政力度提升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水平。利用增能理论介入失独家庭,可以帮助失独家庭恢复基本权能,提高其生存质量,保证其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5.
杨子仪 《社会工作》2014,(1):135-140
失独者特指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意外过早离世的父母。他们因失去独生子女而面临诸多精神、生活上的困境,这是一个重要的,但是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的问题。本文以福利多元主义为分析视角,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由政府、社区、社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提供的、满足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失独老人照护体系,这对于缓解失独老人养老压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章程  董才生 《学术交流》2015,(4):160-164
社会关系构成了残疾人自身人际层面与组织层面的社会支持,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及其相关人员、社区和社会组织等。通过社会支持的结构主义、互构主义和主观评估三种研究取向,对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支持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构建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应立足于专业化的家庭危机干预、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保障和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全国最早形成并且最具影响力的上海失独群体自组织进行实地调查,认为失独者在心理变化应激期、过渡期、恢复期的三个阶段中,失独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经历了萎缩到重建的变化。失独者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参与失独群体自组织,并通过自组织重构的社会支持网成为失独者获得精神性支持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失独者的社会再融入。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7):97-101
失独者群体是我国特殊时期——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时期的产物,其人数规模比较庞大,生存困境十分显著。近年来这一群体发生集体维权事件,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切。分析、理解失独者上访行为背后的社会与心理因素,将会帮助我们避免矛盾加剧,化解其内心冲突,更好地为这一人群提供社会与心理服务,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化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出了问题。这篇文章通过对贵阳市农民工子女生存状态的考察,从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现状及缘由,提出从家庭、社区、政府以及舆论导向方面构建一个多元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失独群体规模的日益扩大,失独父母手术签字难问题开始凸显.失独父母手术签字难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的不完善、医疗法规规定病人手术需要亲属签字、医疗机构不愿承担手术签字责任以及失独父母的自身变故四个方面.为此,必须构建政府主导与多方分责的责任机制,采取设立特别监护人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使医疗机构愿意承担手术签字责任、发挥失独自组织的作用以及重构失独父母社会关系网络等措施,增进失独父母的健康与福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创新在刑罚执行领域的重要体现,社区矫正需要社会力量参与的特点与社会管理创新不谋而合。应成立专门性质的民间组织进行社区矫正,发挥家庭的感化作用,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建立高素质、多层次的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7,(1):93-97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细胞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社会事业,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区社会组织自产生以来经历了萌芽与主导性发展、壮大与引导性发展、繁荣与规范性发展等不同阶段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也面临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管理不规范、人力和经费保障欠缺等困境。对此,提升理念、科学定位、规范管理,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我国社区社会组织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在失独群体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独者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新兴不久的隐性弱势群体,如何去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问题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文章试图将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的相关方法与技巧结合起来,运用于以失独者为对象的个案工作中,试图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失独个体摆脱困境。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在界定失独者对象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经济和社会资源问题,接着阐述危机介入和个案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失独者特点去探讨具体介入步骤和技巧,最后反思二者运用于失独者个案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文末小结。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政府的社会救助计划主要包括社区关怀计划和社区关怀以外的社会救助计划,是由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于2005年负责制定和实施的新的救助体系。这一体系涉及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援助等各个方面,强调受助者自立意识的提高,将家庭视为第一保障线,采用社会互助的方法精简援助程序,为新加坡贫困人士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宋金文 《日本学刊》2004,(2):91-106
养老是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要面临的普遍问题 ,也是关系到个人幸福乃至社会安定的问题。从社会现象学的角度 ,通过日本相关历史资料中个体 (个别事件 )对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以及社会评价等社会感知及其变化的研究 ,可以分析、探讨历史上养老含义的多样性。日本不同历史阶段家庭 (包括亲属 )以及国家和地方社会在养老方面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 ,值得分析和关注。它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养老问题的认识 ,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自觉地设计自身的养老方式 ,更好地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日,江西省宜春市率先出台了做好“失独”家庭工作的几项措施,确保每一个“失独”家庭都能沐浴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一是建立翔实的动态的“失独”家庭档案。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城市基层社会整合与治理逐渐由"社区制"取代"单位制",社区问题变得多元复杂,社区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这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创造了新的条件。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区事业中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化发展的水平。社区社会工作职业化探讨离不开对其所处环境及其面临问题的剖析,需要深化在制度环境、组织环境、社会认可、人才环境等方面的认识,针对各种制约因素加以应对,寻求合适的职业化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金娜 《社会福利》2011,(7):56-56
社区救助是建立在社区层面的社会救助,是社区为履行国家和社会责任,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运行于社区之中的社会救助制度。通常是指社区内的居民成员在享受了国家和单位及社团的保障待遇同时,因各种原因造成临时或长期的特殊困难,影响本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社区给予的一种补充的救助。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和社区、社区治理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城市社区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与社会资本的缺失或下降有关,集中体现在社区空间、社区组织和社区文化层面上的社区社会资本。因此,城市社区社会资本要培育作为制度空间的社区公民社会、作为组织资源的社区民间组织、作为价值机制的信任、规范、互惠等社区公民文化,发挥居民、社区各社会组织、政府行政组织以及社区文化价值的功能,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共治、善治和长治。  相似文献   

20.
近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地区作为最临近城市的区域,一直处在城市化最前沿,那里的农民无疑最先面临失地以及由此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迫改变,面对陌生的城市,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不仅使其生存与发展陷入了困境,也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困境出发,探索解决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