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农村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量化分析发现: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化、货币化程度在逐渐加深,但仍表现出金融资产单一、中介功能发挥不足、盈利水平较低、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等不可持续特征.究其原因,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受其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金融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金融创新等主要因素影响.为确保我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金融支农的财政力度,夯实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绩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过去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是低下的。金融功能观是金融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进展。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可以认为,农村金融体系未能有效发挥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多年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遵循的是金融机构观,这使得农村金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也不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金融法制环境建设是农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不能健康、高效、稳定发展的重要缘由之一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法制环境.为了使农村金融运行有正当的秩序保障,使农村金融得到高效、合法的发展,根据目前农村金融生态法制环境的现状,应从立法理念的转变、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入手建设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抑制是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阻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文章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研究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现状和特征,以及供需匹配情况,发现该地区农村金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不匹配状况。在此基础上,文章针对毕节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贫困问题与当代中国的贫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贫困问题的明显特征是:1.中国社会同时经受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双重困扰;2.相对剥夺感强烈;3.贫富差距过大;4.中国的贫困问题还有很大的生长潜力;5.中国贫困者对于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贫困现象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负面效应是:1.限制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2.阻碍着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3.诱发了社会不公现象的生成;4.不利于民主化建设进程的推进;5.不利于现代文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7.
了解农村金融的发展空间是实现农村金融改革,提升农村金融向农村经济渗透能力的必要前提。论文以湖南省华容县的农村金融为研究对象,从其农村金融总量、金融深度到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再到其金融结构等几个方面,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农村金融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空间,认为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渗透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启示,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使贫困地区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贫困-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恶性循环圈".我国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表现在金融人才匮乏、金融机构服务缺位、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和低效率状态等方面,打破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各种金融优惠政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1927-1949年,农村金融监管思想在现代农村金融的浪潮中发端并初步形成体系。1937年之前的农村金融监管思想意在培养农村金融组织的内生能力,1937年之后则重在行政控制。实践证明,农村金融监管思想未能引导农村金融的主要组织——农村信用社实现内生成长。合作社主管是农村信用社内生成长的主要动因,但近代的合作主管大多由土豪劣绅担任,金融监管措施无力约束其行为,金融监管思想因而未能促成农村金融的内生成长。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需求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恩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20-23
农村金融需求从主体上可以分为农户、农村企业以及政府的金融需求;从金融产品看主要有信贷、保险、投融资渠道的需求。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多样化、小规模、高风险等特征。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各种农村金融需求,必须重新加以构建,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及其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于现存的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两种 :供给型抑制和需求型抑制 ,发展农村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 ,有必要消除金融抑制 ,实行适度金融深化。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文章运用社会权利贫困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社会权利贫困的“中国现象”,其中包括现行法规没有保障平等的公民权利、明文规定的权利难以得到强制实行、弱势群体缺乏参与制订游戏规则的权利、城市贫民的人格尊严严重缺乏,以及一批特定的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严重不足。通过总结美国反贫困政策演变和不足,文章提出了治理中国城市贫困的四个基本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现状严重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关于农村金融抑制的类型、农村金融体系是合作制还是商业化导向,目前理论界存在大量的争议;非正规金融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已有的文献从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非正规金融中利率的形成机制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正陆续展开,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样也在很多方面引起争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分别从供、求角度开出了药方,但都认为培育内生金融体制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不二选择.从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概念出发,界定了农村内生金融与农村外生金融,借助内生增长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分析了农村内生金融的比较优势,论证了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相融合的农村金融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贫困研究多为静态分析范式。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贫困研究逐渐从静态转向动态。暂时贫困、长期贫困、贫困代际传递是动态贫困的三种主要形态。在特别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不利的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冲击下,暂时贫困会演变为长期贫困。长期贫困就是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贫困。最极端的长期贫困是将贫困带入坟墓并传递给子代,致使其子代从人生之初即陷入贫困。长期贫困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个:持续时间长、代际传递、脆弱性。长期贫困的定量分析是制定有效反贫困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主要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范式进行梳理和整合,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局部知识范式。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特点和需求满足状况,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状况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局部知识范式,论证了推行农村金融组织和活动多元化的重要性。文章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农村市场机制不完善问题的对策与思路。总体思路是要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和活动的多元化,拓展农村金融市场过程,增进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发育,建立农村竞争性金融秩序,以此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9.
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辛秋水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6-20
我国的反贫困走过了"输血"救济和"造血"开发阶段,但都未取得成功.本文指出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应顺应贫困研究的国际趋势及其中国贫困走向的调整 ,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 ;改变政策取向 ,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 ;拓宽研究范围 ,从研究物质贫困向人文贫困转化 ;转变研究方法 ,从一般经济学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在对策设计上 ,应从加强反贫困制度建设、实行瞄准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和关注人文贫困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