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动量效应一直是金融学界争论的焦点.这种异常现象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假说形成了有力的挑战.自从Jegadeesh和Titman (1993)提出动量效应现象以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总结动量效应在国内外存在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金融理性视角、行为金融视角和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三个层面研究了动量效应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指数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异常现象.在有效市场理论的框架下,对指数效应的解释总是存在一些不足.而行为金融理论(Belaavioral Finance Theory)从投资者的认知,行为以及情绪角度分析其对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从噪声交易假说和投资者情绪假说角度合理地解释了该现象.以沪深300和上证180指数调整的样本股为研究对象,检验个股在调整前后的异常收益率和异常交易量,得出指数效应显著存在的结论,并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其成因.提出指数效应的应用、保护中小投资者和完善监管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在采取环境行为时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是有限理性的环境行为者。从社会成本和长期效用出发,农民的非理性环境行为是指那些破坏或不合理利用环境的行为。造成农民非理性环境行为的原因,存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解释角度,如以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为解释视角,这些行为是农民自身、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本身三者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与现代金融理论解释不一致的现象被暴露出来,成为金融学的"未解之速".源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行为金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方面的研究.在变幻无穷的证券市场上,由于受投资心理的影响,投资者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呈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他们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如从众行为、对股市政策或消息的过度反应,以及操纵股价行为,常常造成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产生非理性泡沫,对股市本身的发展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都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5.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沪深两市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有上市A股数据为样本,并将形成期与持有期分别设定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60个月,共构成25种投资方案,在更广阔的研究范围内,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反向投资策略和动量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是否适用。结果表明,在中国股市中存在明显的反转和动量现象,且赢家组合主要表现为显著的长期动量现象,而输家组合表现为显著的反转现象。指出中国证券市场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采用反向及动量投资策略是可以盈利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行为金融的中国股市波动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股票市场波动特征的研究,对于利用金融衍生品管理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行为金融的发展为研究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投资者是否理性是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区别.从投资者非理性角度分析,过度自信、羊群行为和处置效应是中国股票市场非对称性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行为金融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修正EGARCH模型,并以上证A股指数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非对称性显著存在,同等程度的利好信息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市场中"买涨不买跌"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行为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和启发式认知偏向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中购房者由于“参照点效应”产生的收益损失心理以及由于“启发式认知偏向”导致的羊群行为,从微观角度对房地产市场中“买涨不买跌”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购房者理性买房、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政府平抑房地产价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行为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和启发式认知偏向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房地产市场中购房者由于“参照点效应”产生的收益损失心理以及由于“启发式认知偏向”导致的羊群行为,从微观角度对房地产市场中“买涨不买跌”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购房者理性买房、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政府平抑房地产价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们从启发式认知偏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税收显著性概念,由此修正了传统的税收模型,并将对税收显著性的研究结论运用到税制设计中.运用启发式认知偏向对税收理论进行修正所取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方法上,初步运用了实验研究,对税收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效应进行了考证和分析;(2)在研究视角上,将启发式认知偏向结合运用到税收理论中来,对一些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给出了新的有效解释;(3)在政策研究上,根据理论研究的最新结论,对实际的政策制定提出建议.这一研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从税收显著性的视角研究最优税收的文献尚未形成一个研究体系;针对纳税人不完全理性的理论研究比较广泛,但与税收理论的结合程度还比较低.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部资本市场存在功能异化现象,部门经理寻租就是其中表现之一。以往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中部门经理寻租的研究几乎全是基于传统金融理论视角,而传统金融理论中完全理性人的假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尝试从行为金融视角对影响内部资本市场部门经理寻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与基于传统金融视角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进一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在我国行为因素是影响内部资本市场部门经理寻租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管理者认知偏差、管理者偏好差异和管理者个人控制方面,其中管理者认知偏差又是最重要的原因。从而扩展了有关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视角,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实践具有行为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充斥于现实金融市场的标准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大量异象给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并且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尝试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解释行为金融学所谓的市场异象,并且得出了有实证支持,角度新颖且与标准金融学理论相左的结论。相对于传统的标准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理性的设定和市场现象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所以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兴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着资产误定价金融异象.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可以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从分析师评级出发,通过投资者情绪传导,与资产误定价三者之间建立分析逻辑.通过对2009-2015年625家上市公司第一季度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分析师的乐观评级及调级会引起价格向上的资产误定价扩大,价格向下的资产误定价减小;乐观评级会比悲观评级引发更大程度的资产误定价;机构投资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分析师评级及调级对资产误定价的影响是通过投资者情绪变化作为中介传导的.根据研究结论,如能在政策层面通过加强分析师队伍管理、强化投资者教育、提高机构投资者的业务素养,就能提高分析师评级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促使投资者正确对待分析师评级信息,从而减少乃至消除资产误定价,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实物期权的概念及其定价理论,并将其与金融期权进行比较,然后运用该理论对某投资项目作出了分析,以将实物期权这一新的适用于不确定状态下的投资理论运用于项目评价领域。  相似文献   

1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平衡计分卡理论为供应链绩效建立平衡计分卡,可以从财务,客户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学习、成长性四个方面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避免传统方法人为选取权值和相关系数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为金融学是在质疑经典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具有理性预期、风险回避和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特征的前提假设中产生的。面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引入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与范式,指出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由于个体认知方式与价值判断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而偏离经典金融理论的前提假设。因而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其行为经常出现非贝叶斯法则预期、风险追求和期望值的多样性。行为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风险决策偏好不完全理性的观点将为我国不够成熟的证券市场防范风险,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对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最新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研究的起源和动力之一。经典资产组合选择模型用预期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并同时基于一系列的前提假设。从现代投资理论组合的经典假设入手,沿着逐一放松经典假设这一线索,可以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脉络作一个梳理。学者们对经典假设的放松使模型更为接近现实,贝叶斯投资理论、奈特不确定下的投资组合理论以及家庭资产配置理论等研究都取得了丰富成果,大大发展了传统理论。但目前实践运用和理论研究的差距还很大,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业界实践,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传统金融理论受到严峻的挑战。阐述行为金融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观点,重点分析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前景理论和有限套利理论,概括出行为金融学的六大主要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8.
行为金融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倾向效应”普遍存在于个人投资者和投资专业人士中。了解“倾向效应”及其心理动因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