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贵州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8%的“老缺粮省”,解决粮食问题,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本文将就贵州粮食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解放三十年来,为了解决我国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我们在粮食生产上花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很大的。仅从领导力量来说,全国地、县、社三级干部,绝大多数是抓粮食生产的;从投入的劳动力来说,全国约三亿农业劳动力的绝大多数是搞粮食生产的。我们花这么大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以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作指导,实事求是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是完全必要的。但有的人把我们建国以来的历史看成漆黑一团,因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有的认为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建国以后应该发展资本主义;有的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认为是搞农业社会主义;有的则认为我国目前还不是社会主义,认为我们所犯“左”倾错误就是社会主义搞早了。这些看法,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我们需要对之加以澄清。一是搞农业社会主义还是搞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在1955年夏季以后改造的步子过急,但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如  相似文献   

4.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粮食稳,百业兴;粮食不稳,百业受损。粮食生产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广西粮食生产连年减产,1988年全区粮食比上年减产33亿斤,是建国以来减幅最大的一年,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地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发展粮食生产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为了振兴广西农业,力争达到粮食基本自给,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 中共青海省委八届四次全委会通过的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省描绘了一幅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在这个纲领性文件中把加强农牧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并把粮食作为农业的核心问题提了出来,制定了到本世纪末粮食产量达到135万吨、2010年基本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因为从解放到1978年的28年中,我省粮食总产增长了12亿斤,而1978年到1995年的17年中只增长了5亿斤左右,“九五”期间全省粮食增产4亿斤,难度不小。但只要加强领导,措施得力,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团结拼搏,也是完全可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6.
“泡工分”使产量下降,突出政治,落后变先进,粮棉大增产。搞好生产的决定因素是人。那末,怎样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呢?用经济手段,搞工分挂帅?还是突出政治,抓人的思想革命化?这是个方向性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结合我国的国情,作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科学论断,并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到关系革命胜利与否、国民经济发展与否和无产阶级政权巩固与否的高度来告诫全党。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各行各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粮食是农业全面发展的根基,任何经济作物以及林、牧、副、渔的发展都必须以粮食为基础。粮食是直接关系到工业和其他事业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关键,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辩证关系中粮食也占着首要地位。在商品生产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包括有自给性与商品性两大部份。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人口很多,农业部门消耗粮食的数量很大,因而粮食商品率还此较低。为了不断满足城市工矿企业以及畜牧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多收或少收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保护还是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的问题,是赢得还是丧失农民拥护的问题,是能否保持农民稳定的大问题!”这就是说,不减轻农民负担,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农村就不会稳定,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由我国的国情及农业在我国的特殊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客观事实。一、农业的现状和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减轻农民负担①我国农业的现状:1996年,是我国农业收成最好的一年,粮食总产达4800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棉…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三、从文献记载看“昔周邑”的历史背景下面要讨论的是这个区域里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无论是从考古资料和史料的角度上都还不好取得一致。但是,要想说清“昔周邑”的问题又不得不涉及到这个问题。这就是夨国到底是不是吴国?太伯奔吴是到了宝鸡还是到了江苏?吴太伯、仲雍奔“荆蛮”,是周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个问题不仅是西周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而且也是探讨“昔周邑”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历史背景。《史记.周本纪》在谈及太伯奔吴时说: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  相似文献   

11.
一、改革以来反腐败制度建设关于反腐败问题 ,邓小平曾明确提出 :“要解决思想问题 ,也要解决制度问题”① ,“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 ,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还是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② 。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引了我国改革以来的行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使之在策略上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改革以前 ,行政机构的科层制建设始终和革命化的意识形态控制联系在一起 ,而且在一切“政治化”的时代中 ,前者在价值地位上明显低于后者 ,科层制建设过程经常受到革命化手段的严重影响。改革以后科层制被视为国家行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略。由革命化和…  相似文献   

12.
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当务之急是要压缩“经济空气”,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情抓好了,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一)”压缩空气”,就是压缩经济工作中的过热空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贯彻落实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经济形势发展很好。尽管1982年下半年开始,有的地方出现过片面追求高速度的苗头,但由于党中  相似文献   

13.
早晨,我一路小跑去了学校。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还没有到呢。正合吾意。我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开始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我现在可以给你讲一个故事吗?”突然,我身后的墙上传来说话的声音。我吓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别怕,别怕,我是螳螂。”看到他了。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那是一张贴在墙上的画。“我是米多多。”我壮起胆子,问:“你是螳螂?你怎么就像一张纸那么薄呀?”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疆,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重要省份。该省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出“加速建设农业强省”,到本世纪末和2010年粮食总产要在“八五”末期的水平上分别增加75亿公斤和250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新增粮食产量的15%和25%。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运用持续发展理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农业,强省的根本途径。一从持续发展的定义分析,满足人类当前和永远的需求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出发点。解决温饱是首要的生存需求,这自然离不开农业,农业的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粮食不仅是农业、工业和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而且是人们最根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粮多则稳,无粮则乱”,粮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粮食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是制约和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包括农业本身发展在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粮食生产绝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美援朝研究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美援朝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尽管海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当充分,但在有些研究课题上的认识也还存有分歧:比如组建东北边防军,是为了就地防御还是要出国作战;关于同意停战谈判最佳时机问题;抗美援朝的现实意义问题;等等。本文就这几个问题作了一些分析,阐述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特色”呢?或者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内容呢?根据我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一、在经济建设上,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40页。以下引自该书的文字,只注页码)因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我们要横下心来,除了发生大规模战争外,要始终如一地、毫不动摇地搞这件事。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  相似文献   

18.
历史进行到转折关头,总是提出对革命者坚定性的考验。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号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历史再一次严峻地考验着人们。究竟是和人民同心同德,全心全意搞四化,做一个坚定的革命派呢,还是和人民离心离德,反对搞四化,做一个反对派呢?或者是口头上赞成搞四化,实际上三心二意,消极动摇,做一个半真半假的革命派?问题就这样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每个同志都要作出郑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在党的十二大精神的鼓舞下,我省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为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而奋斗。“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要农业上去了,其他事情就好办了。”我省90%以上是农业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把农业这一战略重点尽快地搞上去。如果农业上不去,即使工业一时上去了,还会跌下来。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发展的速度仍然是缓慢的。以1982年同1949年比较:粮食总产量,全国增长2.12倍,我省只增长1.21倍;年平均递增全国是3.51%,我省只有2.43%。加上人口的猛长,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历史上最高年的水平。1982年,人均455斤,比1957年还少182斤。远远不能适应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产需矛盾十分突出。1980年至1982年三年时间,每年平均由中央调进粮食九亿一千二百万斤,还从外省换购议购了一部分粮食。对于解决我省粮食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社会安定和国家建设的全局性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在较短的时期内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改变目前依靠外援的被动局面。要解决粮食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就是:凭我省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加上力所能及的努力,粮食生产能不能做到稳定增长?这是贵州广大干部和群众都很关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