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朝是秦统一全国后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也是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时期苏州一直处在割据和偏安政权的统治下,但社会生产却有一个局部相对稳定的环境。作为秦汉时代“江东一都会”的苏州,自孙权立国、晋室南渡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发,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以其繁荣富庶而被誉为“衣冠人物,千载一时”的“天  相似文献   

2.
虎匠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阀门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虎丘之名,源于春秋时的吴王闻闾。他生前在此修城建都,死后亦葬于此处,传说葬后3日,墓地有“白虎蹲其上”,因而得名。虎丘在春秋时便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苏东坡曾经说过:到苏州小游虎丘乃感事也。虎丘不过是一座海拔仅34.3米、占地约20公顷的小山,但它却被认为有苏州的魂。这其间的奥秘,应该就在它2500多年的历史中吧。、  相似文献   

3.
苏州的别称     
苏州自建城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演进和各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苏州曾几度易名,现列举如下: 姑苏:因城外有姑苏台(或姑苏山)而得名。其典出《潜夫论·边议篇》:“范蠡收债于故胥,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故名其地曰故胥,历代转音为姑苏。”吴中:泛指春秋时吴地。始见于《史记·项羽本  相似文献   

4.
昆曲在明末清初经历了“苏州派”、“南洪北孔”的洗礼后进入了鼎盛。清雍正、乾隆二朝,苏州老郎庙已为“梨园总局”而成了清廷“南府”与苏州梨园的纽带。这一时期苏州昆曲理论也瓜熟蒂落,进入了综合、归纳与提升时期,与表演艺术一起有机地架构了昆曲博大而瑰丽的艺术殿堂。然而,数以千计的表演艺术家却被历史所堙没。但尽管如此,依然能在一些零星的史载、碑刻中见到他们的芳名,虽是凤毛麟角,却仍不失为戏曲《录鬼簿》的又一篇。  相似文献   

5.
元末,在江苏中部爆发了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前后历时十四年(1353年一月—1367年九月)之久,所占领的地区,“南抵绍兴;北踰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颗、濠、泗;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张士诚的起义军,攻克平江在1356年2月,直到1367年9月平江为朱元璋军攻破,在平江(苏州)建立政权将近十二年之久。在苏州期间,张士诚后建立过大周和吴王政权,也曾投降元朝统治者。为了对张士诚作出历史的公正的评价。本文拟就张士诚在苏州期间的突出表现作一些具体分析。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简称苏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匕用于服饰到宋代,苏绣趋于成熟阶段,生产已具相当规模,机房林立,品种繁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及至明清,苏绣发展步人全盛时期,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以“精、细、雅、洁”著称。清代官中享用的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州,苏州因此被誉为“绣市”。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大师沈云芝创新了“仿真绣”,把刺绣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水平。慈僖70寿辰时,沈云芝所绣的8幅祝寿作品深得慈禧青睐,放手书“寿…  相似文献   

7.
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向以士风清嘉、人文荟萃而名冠全国。明归有光说:“吴为人材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吴地人物“少好学;博学善属文;笃学业,博涉群书”等类似记载不绝于史书,文人在吴文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对吴地文人的研究,多侧重于士大夫、官缙阶层,对在野文人则极少予以关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明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苏州在野文人风气的演变作一番大致的透视。  相似文献   

8.
(一)扬恩自浅吴自深柳敬亭的历史是江南评弹的历史。“江南好,艺事旧曾谙,敬亭评话昆生曲,直把扬州作杭州,苏州一桥梁。”这是我的开篇话。这有点混淆了说的评话与唱的弹词,混淆了苏州与扬州。这种混淆是从明代田汝成开始的,清乾隆时候的李斗是个扬州通,他生活的时代,扬州评话已经离开说唱的词话家庭,长硬了翅膀远走高飞了,柳敬亭北到北京,西到长安,南到杭州绍兴,就是远走高飞的标志。李斗非常谨慎,他前怕宋,怕宋代的汴州、杭州;后怕清代浙江的南词,中间怕常熟与苏州。这两个地方柳敬亭都去过,是著名的  相似文献   

9.
苏州古称勾吴,亦称工吴、句吴、攻吴、姑苏。约公元前11世纪,泰伯、仲雍自陕西“南奔”,建立勾吴,其后裔被周武王封为吴伯。其南奔路线,最有可能取“商於古道”,奔至今江苏晋江市一带筑城族居,后与古越部落融合,创造了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原文化且具地域特色的“湖熟文化”。吴国建都后,不断向东南迁徙,最终定都于姑苏(今苏州古城)。姑苏之“苏”,极可能为越语城邑台、宫地名。秦置会稽郡,治吴县,后有吴州、苏州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相似文献   

10.
代言苏州山水文化,人间天堂中的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中区是天堂苏州的“南人门”,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强区和生态示范名区。吴中区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物产丰饶,生活富足,代言了苏州的山水和文化,被人们誉为“天堂中的天堂”。  相似文献   

11.
苏州手工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许多名牌产品誉满中外,经过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出现了崭新的发展局面。但是近十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苏州手工业同样遭到严重破坏。今天,回顾苏州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对于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手工业的方针、政策,加快手工业的发展,使手工业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明清苏州文化的闲适性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使明清之际的苏州文化具有了闲适性.闲适性使人追求适意、适宜,塑造了苏州人不激不随的地区性格.在这种地区性格的影响下,苏州近代社会的发展缺少活力,处于“温”态,落后于新兴的上海及相邻的无锡,苏州因此失去了江南中心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北京周刊》英文版一篇关于苏州新区发展的详尽报道,牢牢吸住了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著名学者阿诺华德教授、黄彬教授夫妇的目光。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决定探寻这座有2500历史的古城旧貌换新颜的奥妙,同时,他们还决定带领同学们一起到中国苏州的新区考察。作为他们暑期培训班的“特殊社会课堂”。 很快,由阿诺华德教授、黄彬教授带队的迈阿密大学社会科学系的14名大学生、研究生。组成暑期班,于5月28日踏上了苏州新区这块向往已久的神奇土地。 28日下午阿诺华德教授夫妇和美国  相似文献   

14.
试论苏州方言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苏州方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历史与特点,指出苏州话不仅渊源古老,而且典雅、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一种"智慧"方言。它不仅在过去曾经为苏州地区的繁盛作出过贡献,而且在文化和社会功能方面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丑小鸭变白天鹅 过去,外地人到苏州,总问:观前街怎么走?现在常听外地人这样问:石路怎么走?看来,石路的地位已不仅在苏州人心目中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外的知名度也正日益上升。 的确,近年来苏州“一体两翼”发展计划的实施,使这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显露出前所未有的现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苏州是消费城市,解放后变为工业城市,这是一大进步。而时代的发展是否要求苏州再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中心的城市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末苏州怎么演奏好“经济、旅游、文化”三重奏呢? “三重奏”需要舞台先谈旅游业:苏州的园林名胜闻名于天下,有天堂之称。1983年来苏的国外游客有13万人,国内游客1603万人次,营业额总收入为1251.16万元。人们把它当作成就展览。其实这恰恰表明苏州旅游业的极端落后——人均旅游消费不到1元!国外游客千里迢迢来苏旅游  相似文献   

17.
这里是一轴天然趣成的风景画卷;这里是一首至纯至美的山水歌谣;这里是一部缠绵婉约的抒情长诗;这里是一个宁静幽雅的人间仙境。 这就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真实写照。 苏州,世称“人间天堂”,以园林山水甲天下著美人间。而这座“天堂”的佳绝仙境即在太湖。因而,去过苏州,游过太湖的人,都由衷而感叹:太湖,天堂仙境。  相似文献   

18.
今年7月20日,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第二次来到阔别19年的苏州,实地考察了苏州新区。 对祖国,他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闻听苏州市政府实施“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开发建设了52平方公里的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他频频点头。“新区原来的农民如何安置?”他关切地问。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林忠清说:“新  相似文献   

19.
清朝苏州紫阳书院,闻名天下,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学府之一。该书院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号称天下第一清官的江苏巡抚张伯行创建,至1905年始告结束,历时几近二百年。自办学以来,“高材诸生,肄业其中”,“英才蔚起,代有其人,故声名人物,甲于海内”由于办学成绩卓著,“得人最盛”,受清朝政府的多次嘉奖。康熙皇帝授予“学道还醇”扁额;乾隆皇帝亲赐“白鹿遗规”四字及新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一部;同治皇帝为之亲书“通经致用”的题词。  相似文献   

20.
苏州昆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来 ,昆曲戏班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传播 ,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局面。明代万历年间 ,苏州“上三班”以申时行家班最为出色。清代康熙年间 ,苏州的昆班多达千数。乾隆时 ,苏州织造府管辖的老郎庙内设立梨园总局 ,出现了昆班艺人的行会组织。晚清以来 ,姑苏四大昆班活跃在江南城乡的舞台上 ,其中全福班在道光七年和光绪二年曾两次远征山西演出。而 192 1年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成立 ,则使昆剧人才传承到新中国建立以后 ,得以培养出各地昆曲剧团的大批新人 ,继承发扬 ,昆史流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