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被编选入初中语文第五册。词首句中的“茅檐”二字,课本释为“茅屋”。这个注释,似有点“囫囵吞枣”。因为学生感到困难的是“檐”;若要加注,就得注明这个字的字义,然后再讲清楚在词里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记王忠肃公翱事》“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一句,课本将“相得”一词译注为“相处得很好。”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现原文中并无词与注文中的程度副词“很”相对应。《古代散文选》则处理不同,它是将句中的“甚”字与“相得”连在一起,合注为“相处得很好”。拿课本和《古代散文选》两种注法相比较,我倒觉得《古代散文选》的注释要妥当些。  相似文献   

3.
“门”做部首要组字,组字都得添里边。“门”里有“人”亮“闪闪”,“门”里有“木”好空“闲”,  相似文献   

4.
说“那堪”     
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其中“那堪”一词怎讲?中学语文课本未作注释,翻了几个宋词选本也未做解释,大概都认为这词不必注释。《辞海》未收此词目,旧《辞源》在“那”字下有一义项说:“那,何也。如何堪,曰那堪。”然《辞源》、《辞海》“何”字均未收“何堪”这一词目。在一般辞书查不到的情况下,所以有的教学参考书根据“那”和“堪”两个字的意思,把“那堪”讲成“哪里禁受得住”(《辞海》“堪”字有一义项是“胜任;禁受”)。此说就这句而言可说得通。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碰到“那堪”一词,按上意就不一定讲得通了。  相似文献   

5.
所谓复语,是指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连用,也指由同义词连用构成的语言形式。它“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于同义复用的误解”。现行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对复语的注释也多有错误之处。这里,我们拟就《语文》课本中的五则复语误释,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并皆:初中第二册《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课本注:“[并]两者(蛟和虎)。”此注显然大误。  相似文献   

6.
孤品梅花     
雪小禅 《社区》2014,(29):47-47
杭州有两个地名叫得十分孤绝。绝无仅有的好。一为“断桥”,二为“孤山”。一个“断”字念出来,心有碎意。一个“孤”字读出来,傲意凛然。  相似文献   

7.
赣语吴城方言带“得”字的补语有结果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程度补语。带“得”字的结果补语有两类:V+得+C+既,V+得+NP;带“得”字的可能补语有五类:V+得+C,V+得+下地,V+得+了,V+得+了+O,V得一手好O;带“得”字的状态补语有两类:V+得+C,A+得+C;带“得”字的程度补语有两类:V/A+得+C绝对,V/A+得+C相对。  相似文献   

8.
所谓“德”,讲的是道德和品行,也有心意、恩惠之意;而“得”指的是得到、拥有的意思。这“德”与“得”两字虽然同音,但对人的作用却往往大相径庭。古往今来,因“德”而永垂青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也是史不绝书。这两字还如影随形,在贪“得”之后,紧随的便是缺德。比如:得到了一个第三者的拥抱,便缺了为夫或为妻的德行;得到了一次不该得的礼品,便缺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了一笔贿赂,便缺了当权者的德政……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因而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的更是大有人在。古人说:“一个为官者,如果一旦缺失官…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中从“介”字得声的字共有17个,这些字在语音上都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在意义上也具有相通的地方。从古文字来看“介”字的意义有多种可能,并非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那样“畫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古拜切”,它可能有小义、铠甲义、大义、间义等多种内涵。把从介得声的字进行梳理归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介”字的本义和更好地使用“从介得声”的字。在归类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右文说”的理论,归类之后进行比较发现“介”字具有反义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狼》一文中,有“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句.课本对“眈眈相向”的解释是:“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注释者把“相向”释为“朝着”,这是不妥当的.或许是注释者把“相向”作为同义词复用而释为“朝着”吧!可是“相”字并没有“朝着”的义项.在此,我们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辛刚  余德安 《老友》2013,(1):28-29
曾凡娣是江西新余钢铁公司的退休员工。早在20年前.他就因自己的名字“凡娣”与人人皆知的民间传说中的好人阿凡提的“凡提”谐音,便在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阿凡提。而在“阿凡提”三个字的下方,才用小号字印上打了括号的“曾凡娣”三个字,并在名片的顶端用红色字赫然标出了十个大字:“家有困难事,  相似文献   

13.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这是一个有名的难句。古今注家都认为“患得之”当做“患不得之”,其说有三:1.引文说,2.俗语说,3.急读说。本文对以上三说加以驳正,认为《论语》原文的“得”字不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它的常用义。并通过三方面的分析,指出:“患得之”的字面义是“为要得到它而忧愁”,其隐含义是“为尚未得到它而忧愁”。“患得之”是《论语》时代一种特殊的句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杨老师有个宝贝,就是一个刻着笑弯了腰的“好”字印章。当我们的表现很棒或有进步的时候,杨老师就在我们的奖励本上盖上一个笑嘻嘻的“好”字,然后在旁边写上日期,让我们自己写下来是怎样得到这个“好”的,真有意思。因为其他老师都没有这么特别的奖励,所以我们特别喜欢这个“好”字。  相似文献   

15.
我曾有机会读到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一些文言诗文,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相关的《教学参考书》。阅读时发现了一些疑点,觉得语文课本及相关的参考书,在文言诗文的译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现在举一些例在下面,意在引起讨论,以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语文课本脚注析疑① (1)注音之疑 高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引诗“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课本注音为du。当为du。度,《广韵》作“”,徒落切,全浊入声字,今该读阳平。《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正作“du”。高中第六册《涉江》:“桑扈行”。赢,课本注音为lu。当为lu。“赢”是“裸”的异体字,《广韵》作郎果切,次浊上声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正作“lu”。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开会的会(hui)字有时会读成会计的(kUdi)字.有人往往以一字多音来解释,这实际上没有解释清楚。以前中学课本《形声字》里说:’‘认识的形声字多了,可以总结出声旁表音的一些规律,帮助我们认字。比如,我们知道了该字读gai,而核字读he,可以推断包含声旁亥的字至少有两种读法。”为什么?课本没有说,后来修订时将这段话又删去了。“会”的一字多音、核和该的谐声关系受什么规律支配呢?这个规律就是喉牙声转,就是影[o]晓[x]匣[y]和见[k]溪[k]群[g]疑之间的互转,拿现代汉语来说.就是gk-h之间的互转。喉牙声转是喉…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一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册语文课本译注为“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译文是正确的;但注“服”为“穿戴”,未免根据不足。《说文解字》;“服,用也。一曰车右(马革)所以周旋。”《经籍纂古》《康熙字典》“服”字有十数解,有关者二:一是“衣”,二是“穿”,“衣”名词动用为“穿”,但无“戴”字之义。《辞源》一九八○年修订本“服”字的第一项释义是: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蒲松龄的文言小说《促织》,文中有“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一句。其中的“被”字一向被认为是“披”的假借字,读“Pī”音。在教学中虽也“人云亦云”,但心里总觉不踏实。近期,翻阅了手头仅有的资料,今对此句中“被”的读音浅谈一下拙见。  相似文献   

19.
娱乐世界     
中国民间笑话 毡帽做扇 有一个人在大热天时,却戴着一顶毡帽出门,因此热得满头大汗。后来他来到一棵大树下乘凉,用毡帽当扇子,而后庆幸地说:“啊!今天要是没有这一顶毡帽,我就要热死了。” 写万字 有一个财主希望自己的儿子字写得很好,便送儿子去私塾上学。谁知,财主的儿子学会了“一”、“二”、“三”,三个字的写法后,就把  相似文献   

20.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在课本的《语文园地》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这样“习作”两个字,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学生对两个字既有因好奇而产生的兴趣。又有因高不可攀而产生的畏惧心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