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的自由主义,自有其历史及当代语境。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个神话,便是所谓人类理性自然趋利。这种思想主张人类理性自然地抉择自我的利益。虽然亚当·斯密在伦理学中主张同情是美德的基础,但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必然追求利润。在这里,他根本忽略利益以外的其他可能动机。“每个人不断致力于找到他手中的资本之最有利的操作之途。“资本的最有利之途便是生产和出售市场所需的商品,因此经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受一只“看不见的手”之指引便自然地贡献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哈耶克对这个古典命题的贡献,是以大量篇幅论证经济、社会的“不平等”乃是自由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Chicago,1960,chap.3,“The Common Sense of Progress”et Passim)。  相似文献   

2.
马志国 《老年人》2013,(9):57-57
大多数老年人都抱有患得患失心理。这其实是内心动机冲突的反映。人的活动总是受一定动机推动的,而人的动机又常常较为复杂。当这些动机不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产生了动机的冲突。动机的冲突从形式上说有三类:一是双趋冲突,就是既想得到这个,  相似文献   

3.
珍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也许是一种幸福,但掩藏一段深深的隐衷却无疑是一种痛苦。在社会心理学中,把能被大家看到的那部分生活叫做“前台生活”,反之则称为“后台生活”。人不能没有“后台”,但如果把“后台”的帷幕掩得过于严实,那也会饱尝孤独和寂寞,若是内心本就痛苦,那就更是不堪忍受,即所谓:“痛苦不能与人分担,痛苦就会增加一倍”。一个人的孤独感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后台”的公开状况,以及“后台”打开后与外界的交流情况。一个人向别人倾吐内心秘密时,也是他排泄孤寂之时,如果你的诉说能得到对方的共鸣和理解,孤独…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没有了痛苦也就没有了他自己; 一个人停止了思索也就停止了他自己生命的再创造; 一个人失去了行动、痛苦和思索最终充其量是又一时髦的装饰。·作者·一迷茫的十字路口历史在延伸,陈痛在继续。人们经受着不可避免的挑战、冲击和痛苦。一场变革使我们的民族有了共同的感受:痛苦。然而,当我们这一代开始痛苦时,  相似文献   

5.
很少有一个经济学者像张维迎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相信市场,并因此遭遇到最多的非议、误解却从不顺从民意或改旗易帜;指责他的人也很少注意到,他坚定的市场信仰背后,有着中国漫长极左年代下的特殊记忆和拨乱反正后的深层理性反思。而今日反对他理论的人,大多未经历过那样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朋友痛苦、失败,一般人都能伸出手帮助,而朋友成功了呢?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温情的是成功者,因为那时他最寂寞:被掌声包围的孤独寂寞。他渴望关怀、渴望温暖、渴望友情与信任.而此刻他只能得到掌声、得到赞美、得到崇拜、得到辉煌。这时,成功者是痛苦的;痛苦源于巨大的成功使他的心孤独了,没有交流者、没有平等的相处者,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呢?而此刻,成功者的朋友大多也远离他了。一是因为他的巨大成功给朋友造成了潜在的心理压力:他还能象过去一样与我平等真诚相处吗?二是因为他的形象突然高大得使朋友心里产生*份嫉妒一份恐惧…  相似文献   

7.
德育人文关怀与青少年德性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本质上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获得性品格。青少年的德性形成需要合理有效的教育和塑造。德育人文关怀的指向是培养和塑造具有德性的人,或者说是具有德性人格的人。德育人文关怀对于青少年德性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情感、启迪理性自觉、引导精神自律和完善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中疏离出来,我们走到孤立与狂妄自大的立场上,偏重理性与科技的实用主义占据了我们的内心。当今人类的痛苦已不再是物质的痛苦,而是物质背后心灵的窒息与破坏。  相似文献   

9.
论美     
潘琦 《女性天地》2008,(9):44-44
时下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啊,爱美的人,就是生活的人,一个在美的面前都麻木不仁的人,他就失去了人的天性。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当生命揭下她圣洁的面纱时,美就是生命。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源于人性的自然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从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亚当·斯密的社会观,揭示他用人性来说明社会的自然秩序的努力。斯密认为,人并非自爱的孤立个体,社会秩序并非人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源于人的社会性的本性,这就是人的同情和交换的本能。同情和交换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并产生出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经济秩序。人对同情和赞许的渴望使人服从道德准则,追求财富和地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相似文献   

11.
段振离 《老年人》2009,(3):55-55
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大师。他生前曾遭受过梅尼埃病(旧称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折磨。他把自己发病时的症状和痛苦感觉填写成两首白话词。这两首词让人读来既对大师的痛苦深表同情,又被大师的风趣幽默和开朗豁达所感动。词云:  相似文献   

12.
人生随笔     
《老年人》1999,(5)
常说文学是人学。说到底,文学就是人生学。远离人生,也就远离了人,远离了文学。文学的最大功能,就是冶人情愫,启人心智,有利于塑造美好的人生。诗不例外。只有具备了浓郁的人生真味的诗,才能动人心旌,助人向上。这个认识,对我来说,是经过了困厄的磨砺之后,才渐渐形成的。认识形成了,写人生的诗便多起来。二行一首的,有:“人生的最大痛苦/是他没有痛苦过”;“人生的陷阱/往往是他自己亲手掘成的”;“人生是一部大书,脚印是文字/写出来了,便无法修改”。看得出,这是经历过痛苦,对痛苦的价值有了全新的审视之后,才能写…  相似文献   

13.
《安家》2009,(Z2):374-374
<正>众所周知,买房是一件十分理性的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辈子最大的投入和在消费品上面最慎重的考虑。然而买得一套房,是不是真的理性了?有时候并不是你所能意识得到,就像以下常见的四大误区,很多人都会遇到。  相似文献   

14.
她和他结婚三载,心神疲惫。她是善感的人,喜欢读书写文;他是理性的人,爱拆装机械、电器。她喜欢整洁,浪漫唯美;他邋遢懒散,不拘小节。她自命清高,宁静独处;他随和自然,呼朋唤友。这样的差异让他们之间爆发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因为他不洗脚上床,她一脚  相似文献   

15.
何冬  徐非同 《女性大世界》2004,(10):120-121
人的一生中免不了遭遇这样那样的打击,经受这样那样的痛苦,并因此而产生精神的抑郁。如郁闷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自卑、焦虑、恐惧……身体也会产生症状头痛背痛、失眠、肠胃不调等。 有些人在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有些人却能够重新振作。那么,怎样才能够改变抑郁状态呢?其实很多不好的情绪及情感冲突是一种生理反映,用意识和理性是很难控制的,需要用身体行动去改变。比如用运动姿势调节神经系统的平衡,训练身体的控制力、协调能力;增加脑内吗啡——快乐素的含量,调整甲状腺、肾上腺素的平衡,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正在情感的无可奈何中,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是在结束一种情感关系,解脱无奈的痛苦。在情感的无可奈何中,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是在结束一种情感关系,解脱无奈的痛苦。面对太爱自己的妻子,师杰苦恼不已……【一】师杰的感情并非一张白纸,在和曹莹结婚之前,他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7.
马善国  朱淑玲 《职业》2010,(6X):4-6
他是一个外表斯文的人,举手投足之间显得沉稳持重;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可一旦与人交流起来,言语中却透出聪明睿智。他视角独特,对教育的动态变化规律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思想敏锐,对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时时进行着理性的思考。他用不到6年时间,带领校领导班子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西方伦理学一个重要的范畴,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许多哲人对什么是幸福进行了探讨。穆勒在《功利主义》中谈到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同时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最大幸福原理"作为功利主义的道德基础,从而为他的"幸福观"定下了基调。他从三个层次阐述了他的幸福观:第一,功利主义的价值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二,幸福是具有现实性的;第三,追求幸福的整体性。对穆勒幸福观的探讨可以发现穆勒功利主义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有些人进入很好的催眠状态,却对催眠中的见闻经验抱持怀疑的态度。譬如说,他不敢确定他看到的“前世”资料是真实的。关于这一点,我绝对鼓励被催眠者以理性态度面对。  相似文献   

20.
阳光照进窗户的时候,他扳过她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她问,你会记得我吗?他说当然会。她说其实铁脚凤尾的蛊是下给两个相爱的人的,如果你一直得不到那个人的心。你所承受的单恋的痛苦就会比以前多一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