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和印度两国民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民族文化差异造成了中印两国民族精神的极大差异,而民族精神的差异导致中印两国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斗争中显示出不同的抗击力,从而使近代中印两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结局中国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之下的半殖民地,印度则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印度同是古代东方文化的两个主要发源地 ,两国人民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但是两国的文化类型、文化特色等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 :1 印度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典型的宗教型文化 ,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则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 ;2 印度文化处于经常性的断裂 ,而中国文化则以其独树一帜的延续性而见著 ;3 印度文化是由众多境外徙来民族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创造的多元文化 ,而中国文化体系则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一元文化 ;4 印度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种姓制度 ,而中国则从未产生严格的等级制度。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 ,在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世界,多民族国家因民族分裂造成的解体或再解体历史过程,具有相当肯定的不可逆性质°.这不仅与特定国家解体所牵扯的地缘性政治格局演变有关,也与国际强权势力的力量对比和利益博弈相关."国家解体和再解体"悲剧并非化解民族矛盾的合理途径.相反,它所引发的族际地缘格局剧变,势必酿成新的、更多的民族冲突和战争,从而播下更多散布着血腥味的族际历史仇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入手 ,说明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应从文化的相等性、相似性和相异性三个方面来考虑和研究。对于文化的相异性 ,可采用归化或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以便使译文既体现源文文化色彩又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5.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西方近代政治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个人精神的兴起,为近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价值观。另一方面,它对民族教会的积极推动和对民族国家意识的积极倡导,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宗教改革中所蕴涵的许多思想影响了近代政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近代民族国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界关于民族及民族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多数学者认为,关于民族与民族理论的研究最早产生于西方,它是一种近代的现象,在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尤为突出。要阐述西方近代以来学界关于民族及民族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我们首先要了解西方近代以来民族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方法思路。总结近代以来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发现,民族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和工业化背景。近代以来西方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大体而言经历了一个方法论上的转变:民族客体性一民族主体性一民族关系性。纵观西方近代以来民族理论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西方学界都涌现出大量的民族理论家,他们所代表的观点、思想和研究视角,为我们客观、历史地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西方民族理论提供了学术资源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8.
近代民族凝聚力严重淡化的趋向,是近代社会变革运动的致命阻力。而孙中山民族革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带着强烈悲剧意识的严峻事实:在近代中国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试图以传统的民族精神为核心来强化近代的民族凝聚力的做法已告幻灭。所需要的则是要致力于以新观念、新思想来开启民智,对传统民族精神进行“观念转换”的改造重塑工作,才可能真正的增强近代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漫长经历的积淀和升华,它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吐谷浑部族从东北辽河流域西迁至甘青地区,建立了政权,并将其统治延续了近四个世纪,体现出吐谷浑民族勤劳勇敢、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广纳博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十六国时期民族政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矛盾是十六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为调和该矛盾而产生的民族政策也就为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汉———前赵和后赵政权对晋王室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趋势。这也使得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政策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志军 《殷都学刊》2008,29(2):46-48
子口税是资本主义列强为扩大对华贸易、倾销商品、限制中国的内地通过税而强加于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税制。在子口税制度下,进口产品凭借子口税特权,打破了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市场的一切关税障碍,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无疑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削弱了民族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耘 《南方论刊》2010,(3):111-112
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误导信息的获得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交际障碍这三方面的讨论,论述了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过好文化知识背景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前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的商业精神发展轨迹,以及工业革命后欧洲商业精神逐步育化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可以看出:欧洲商业精神是伴随古希腊的商贸活动展开的,其间虽几经波折,但还是延续了下来.后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洗礼,商业精神取得"合法"身份,并受到欧洲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普遍价值基础.欧洲商业精神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国家性,不仅奠定了欧洲国家经济模式的思想基础、催生其殖民扩张的欲望,而且也提升了各国的国家主义意识,导致欧洲国家最终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论全球化进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推进弱化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观念;二是全球文化的传播影响部分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三是全球化引发的安全问题动摇了少数大学生的民族信念.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给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肇始于 16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对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 ,不同国家对此的态度不同 ,又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方面尤以中、日两国最为明显。本文从西学在两国的传播渠道、传播的内容、统治者对之的态度、知识分子对之的态度、不同的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第一次东西文化大碰撞在两国的不同结局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认为 ,从 16世纪末开始 ,两国对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两个多世纪以后两国的不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西进运动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 ,发展了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民主意识 ,培植了“美国式的自由、平等和竞争” ,造就了美国人勇敢与冒险的精神 ,锻炼了美国人乐观进取的性格 ,强化了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 ,催生了实用主义哲学观。西进运动中培育出的许多精神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法律翻译,是从意义和风格上对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等源语进行信息对等转换的过程,其跨越语言学、法学与翻译学三大领域。与商务英语翻译、新闻英语翻译等相似,法律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法律文化差异则是影响法律翻译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植于文化土壤,了解中西方不同法律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髓,才能更好地进行法律翻译,达到源语与目的语的有机统一。文章尝试归纳出法律翻译中的三大主要法律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并进而探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与最初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是列宁东方革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理论的创新,是东方落后民族与被压迫国家革命的纲领,是马克思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直接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何时接受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传统的看法是1922年初远东劳动代表大会,中共代表团将其主要精神带回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本文以<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为证据,诠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传入我国分为两个阶段,1921年初到1922年远东劳动代表大会前,列宁的新理论已经传入我国,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作了最初的探索.1922年初到中共二大,中共对列宁的新理论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标志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船山思想在晚清的传播与昌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作为觉醒民族的一面思想旗帜,曾积淀和集合了一种自强不息、死而后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前,本土文化破块启蒙的一道醒目的思想风景线。其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船山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维新斗士,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先躯,他们高扬船山学这面思想旗帜,最根本的是在于船山学体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既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又是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核。在晚清国…  相似文献   

20.
用英语写作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的一道难题,究其原因,汉英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是两个基本原因。本文论述了这两方面的差异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并介绍了作者得自于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