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竞成 《城市观察》2014,(2):93-105
以杭州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相关指标的量化信息,在此基础上评估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意愿和被接纳意愿,评估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和被接纳程度,发现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可能的并具有现实基础,对此,应优化制度安排,普及公共服务;鼓励社区参与,强化社区服务;营造社会氛围,强化社会包容性;引导流动人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赵晔琴 《社会学》2009,(3):21-31
本研究主要探讨乡城迁移人员的城市居住问题,笔者以“混居”为考察视角,通过对目前上海出现的城市边缘社区混居的现状及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乡城迁移人员与本地居民共同居住的内在逻辑和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下层社区中混居实践的可能性作出说明。笔者认为,与本地居民的社区混居是乡城迁移人员进入城市居住的有效方式之一,群体之间的利益“潜规则”是实践社区混居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崔岩 《社会学研究》2012,(5):141-160,24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人口通过与本地居民互动,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来人口是否认同其属于本地居民身份,藉以研究外来人口在居住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建立多层次广义线性模型(GHLM)基础上,本文对制度排斥、社会歧视、相对剥夺感和社区融合等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德 《科学发展》2010,(9):60-68
上海近450万的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公共设施形成巨大的压力。以虹锦社区为例,通过对中心城区典型流动人口聚居地的实地调研,探索流动人口使用城市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寻找与本地居民的差异,并总结其演变规律,以加深对流动人口消费生活方式的理解,为城市规划应对流动人口的高速集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群体价值判断的趋同性,从而对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有双向作用。如同群效应强化群体共同的偏见,则有扩大二者社会距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黄如意 《城市观察》2014,(2):106-115
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探索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对于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要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日常服务和管理范围,做到与本社区居民同对待、同服务、同管理。近年来,晋江市在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构建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保障体系,就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伴随城市化的发展,一部分老人“移民”到城市生活,由于文化上、经济上整体比本地居民的水平低,农村老人心理多少会有些自卑,与本地居民的联系很少,城市融入情况有待提高.本文重点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并引入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以社区社会工作为切入点,发展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的现实路径,为促进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社区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14年上海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生活调查数据,文章采用多类别对数比率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社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职住距离、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社区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年龄、住房产权、住房类型对社区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2,(6):156-167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既是一种物理空间,又是一种制度与文化空间。上海G社区探索楼道公共客厅与楼道居民自治,通过楼道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构筑,增强居民归属感,构建居民交流、共商机制,改善社区认同,让社区从一个生活的共同体演变成一种信念的共同体,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推进基层社会的动员整合。这种社区自治性的成长不仅是社会力量内部整合的基础,也构成了社区共治的基础。由此,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是如何建立起社区事务协商参与的多级公共空间,形成共治、自治衔接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基层社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群众自治相衔接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流动青年初入城市,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群隔离现象会严重阻碍群体融入城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尝试对当前流动青年面临的社群隔离及身份认同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湖北省流动青年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剖析发现,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和城镇落户意愿不一致,虽然事实性定居意愿强烈,但是制度性定居意愿却偏低;青年群体流入城市后产生社群隔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会对其身份认同和城市定居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距离对定居意愿影响显著,心理距离对身份认同影响显著;当流动青年产生社群隔离时,其身份认同对于定居意愿的影响将会变得不显著。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注重完善流动青年户籍制度的保障,并积极鼓舞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减轻社群隔离现象,从而形成流动青年的城镇定居意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利用2001、2005和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描述进城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居住等方面与城市本地居民的差距及其变化趋势;然后从政策法规方面,阐述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进展;最后,从户籍制度、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和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流动人口再迁移行为的视角研究北京市人口疏解的效果。实证分析发现,不仅是产业疏解政策,住房、证件管理等疏解政策的执行都能增大流动人口再迁移的可能性。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或出行等的方式和状态因疏解政策的执行发生改变的次数越多,他们再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建议在疏解的同时,北京市要加强生活性服务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岗位。此外,可以考虑出台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相对廉价住房的优惠政策,减轻他们的居住压力。  相似文献   

14.
近日民政部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有关部门就农民工融入社区问题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性政策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 据统计,当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有1.64亿人,其中约六成是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户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就业,在社区生活,希望能与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城中村生态系统平衡,亟须进行生态修复活动。在广州城中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Logit模型,从个体感知与环境约束两个方面对居民参与城中村生态修复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回归结果显示,个体感知因素中的三个变量都显著负向影响居民的生态修复参与意愿。环境约束的四个变量中有三个显著影响居民参与生态修复的意愿,研究结论基本与假设吻合。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改善居民的个体感知和环境约束因素,从维护居民自身利益和生活环境需要出发,通过利益引导,构建居民全过程参与生态修复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浙江嘉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涌入的流动人口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嘉兴市2007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的管理机构--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并赋予了流动人口一个新名宇:新居民.这项改革举措,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髓,也推动了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嘉兴,为嘉兴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  相似文献   

17.
贺建雄  肖煜  卜嘉田  赵光 《城市》2012,(2):28-32
2011年,中国城镇化速度突飞猛进,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城市人口为6.65亿人,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9.68%.同时,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61亿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相比,流动人口增加了81.03%.实际上,许多在城市流动打工的农民工和其他非本地居民未被纳入城市人口的统计范畴,这部分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并未真正城镇化.如何解决这些务工人员的日常生活问题,对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快速发展都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居住问题是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18.
项目背景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排头兵,高端产业聚集,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促进区域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与本地居民文化差异大、  相似文献   

19.
赵德余 《科学发展》2013,(8):109-112
居住证积分管理已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户籍改革的重要模式。积分制政策的公开、透明特性为外来人口融入本地社会生活提供了稳定的预期以及相应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有助于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与城市安全体系的建设。对于上海而言,借鉴广东的积分管理制度模式,有助于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上的改良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9月21日,广州省东莞市清溪镇一批乐雅社工和志愿者们来到居民社区几名独自居住的老人家中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为他们做一些家务,并给他们送上水果以及亲手制作的礼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