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6年的OAG计划航班数据,重点分析了全球机场群的空间格局,并以纽约、旧金山、日本湾区为全球城市区域机场群的典型案例,具体分析了三大湾区发展现状。研究发现:除美国和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国外,中国、日本、泰国和巴西等国的机场群数量占有绝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发展最为成熟的机场群,呈现出多核心的发展模式,机场体系较为完善,但辅助机场潜力善待挖掘。从空间距离来看,世界三大湾区机场群内机场布局更为紧凑,而旅客在粤港澳大湾区机场间流通的时间成本仍旧过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主题下,未来应注重打造多功能国际航空门户,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挖掘辅助机场的发展潜力,完善机场等级体系,加快建设高效的地面交通疏散网络。  相似文献   

2.
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文化特质,才有可能承担起中国走向和融入世界桥头堡的角色,建立起不仅具有经济硬实力、还具有文化认同融合发展软实力的亚太和国际化中心城市?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战略,使其与总体发展规划要求相适应和配套,是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4.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依托长三角区域,建立起全球联系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之中.一是借助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发展服务经济,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二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城市的控制力.三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广泛对外经济联系,发展流量经济,增强城市的网络便捷性和通达性.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广州都市圈视角出发,以东莞市为例,对穗莞两市城市轨道衔接现状与规划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城市轨道衔接的目标和策略,研究提出6条跨市城市轨道通道,其中2条线路实现穗莞中心区高快速直达功能,4条线路实现邻接组团加密联系,并设置跨市车辆基地一处,为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的网络系统、客流特征及票务政策等发展现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大湾区轨道交通在网络发展、设施衔接、管理机制及票务政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建议,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小英 《城市》2018,(1):25-34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日益成为产业组织的一种主流生产模式.广州作为我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全球城市之一以及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从全球供应链整合视角探讨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加快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强化广州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高端环节把控和枢纽地位,对更好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加快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供应链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全球供应链体系视角,阐述全球供应链体系内涵特征,预判全球供应链体系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广州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价值和功能,提出广州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枢纽节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粤港澳大湾区所囊括的城市具备强大竞争力,并不意味着它的建设将会畅通无阻。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知名湾区成功经验,如纽约湾区效力深远的城市战略规划体系、旧金山湾区卓越的对外科技创新吸引力、东京湾地区成功突破资源贫瘠和土地狭小等掣肘的产业错位布局能力等,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同时,凸显先锋特色城市的"火车头"角色和改善湾区的政策与营商环境,则是加强与国际湾区合作的两个全新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知名湾区的"借鉴与合作"复合互动模式,也将成为引领"全球城市时代"发展轨迹的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下,选取粤港澳大湾区2007—201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主要研究指标,运用重心分析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产业的重心变化轨迹及发展差距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湾区几何中心点在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2007—2009年高技术产业重心位置一直位于东莞市虎门镇,2010年重心位置移动到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2011—2017年又返回东莞市虎门镇.大湾区高技术产业重心一直偏离几何中心,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珠江东西两岸的差距,南北相对均衡静止的状态,东西方向也是湾区高技术产业重心主要变动的方向,2007—2010年主要向西变动,靠近地理几何中心,东西差距逐渐缩小,2010—2017年则向东位移,东西差距又逐渐拉大.变动轨迹呈现向右倾U形轨迹,表明大湾区高技术产业城市间差距先缩小后又扩大.其主要原因是港澳自改革开放以来发挥不同的扩散效应,以及珠江对香港向西岸辐射阻隔效应及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1.
12.
罗雪梅 《公关世界》2022,(16):18-19
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是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路径。自国家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后,赣州坚持湾区思维先学,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互联互通先行,加快基础设施“大联通”;对接融入大湾区,推进开放平台共享和开放协作先试,推进全方位领域“大衔接”等,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奋力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取得了初步的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朱骏  季春 《城市观察》2021,73(3):108-117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顺德以土地换产值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根本原因是城市创新空间系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化、优质服务的创新空间不能匹配顺德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本文结合产业创新空间相关基础研究,从内外部创新空间格局视角,重点梳理顺德产业创新空间方面的规划探索.从区域创新合作、多元创新协同、提升空间供给等方面总结既有经验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演进的新阶段和新形态,而城市本身的发展战略规划是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依据。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内涵特征,跟踪分析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实践历程,通过对比分析纽约和伦敦两大顶级全球城市近年来的城市战略规划及其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分析提取了相应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并结合上海的卓越全球城市战略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智慧化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探索建设现代化城市群的先行示范.本文立足经济、科技、产业、文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六大领域,阐述全球标杆城市的发展特征,识别和研判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具备的基础和面临的挑战.由此,提出增强实体经济、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产业高端化、补齐医疗教育短板、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区域协调: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色是一国两制三区。改革开放近40年来,这种多元体制互补的优势直接推动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区域协调的棘手课题。具体如跨境交通协调(物流)、跨境人员交流(人流)、跨境信息交流(信息流),以及跨境产业合作、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环境保护、跨境公共安全等等,这些跨境区域协调的课题涉及经济、行政、法律、社会多个层面,涉及粤港澳三地之间、港澳和广东省内各区域各部门之间,不同条块之间的协调,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大湾区的最大不同,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区域概念背后蕴含的最大潜能所在。为此,本文聚焦粤港澳跨境区域协调的相关问题梳理和实践探索的总结,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区域协调的主要课题、实践进展以及未来创新区域协调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踏上新征程,并朝着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本文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衔接、协同创新效能和人才医疗服务合作三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典型特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剖析,并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机制对接、坚持创新引领、强化产业支撑、畅顺交通联络、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合作交流和完善安全保障七方面政策建议,以期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