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运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数据,检验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且表现为(超)特大城市城镇化水平高于大城市,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②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市规模等级差异。③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城镇化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各个城市群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慧慧  肖周燕 《城市观察》2021,75(5):96-107
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2005-2018年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格局及耦合协调趋势,为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方向.'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城市群发达城市之间的人口、经济与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差异有所减小,但与欠发达城市间的差异不断扩大;②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性有所增强,但近年来耦合性降低,协调性增速放缓,部分城市出现人口、经济与环境无法相互促进,反而出现了相互制约;③城市群人口、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呈现核心—边缘格局.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应从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性入手,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3.
雷郎才 《城市》2011,(7):30-31
正如“城市化并非一个城市的城市化”一样,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亦不能自说自话。广州应当顺应世界浩浩荡荡的城市群建设发展大势,携领珠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并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发展彼此借势、互推互促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晏朝飞 《城市》2022,(7):46-57
笔者依据优势集聚理论,对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解析产城融合所应具备的三要素:生产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与公共服务优势。从生产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城融合水平开展定量评价,其中武汉市、长沙市、株洲市、南昌市和襄阳市的融合红利系数大于1,处于不同程度的有效产城融合状态;从区域整体水平上看,未形成可观的产城融合发展红利。综上,通过自然与人为的集聚方式保持要素间的相对均衡发展、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上海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一直与其独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正处于第四波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在人口结构上,户籍人口老龄化,而外来人口具有就近流动、城城流动、定居化特点,且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从承载力上看,上海人口总量合理,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融合,带来了核心区人口过密、产城融合不畅的问题,以及偏好"人脑"、排斥"人手"的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可能的人口逆流,上海应稳定人口总量,建设整体推进的多中心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破解"新二元结构",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结合政府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6.
夏骥 《城市》2011,(12):58-61
一、产城融合,不应成为一个问题一般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工业革命。工业的比较收益远高于农业,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工厂,并在工厂附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稳定聚落,同时他们生活所必需的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真正形成。因此,  相似文献   

7.
张军涛  杨代刚 《城市》2010,(6):29-33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形态由单体型城市向都市圈、城市带等组合城市形态转变。城市群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加以使用,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的概念近来引起热议,对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的探寻对于科学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案例,基于主成分模型,选用指标体系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综合规模进行定量测定,同时结合场强模型划分了珠三角内九大城市腹地范围。结果显示珠三角城市群当前仍旧存在区域内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广州深圳双城独大的状况仍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同时结合腹地面积与行政区面积的分析认为,腹地面积更多取决于城市的发展实力与城市的区位,城市决策者在制定城市发展策略时应该从区域视角出发而非止步于行政区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成为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心。本文首先回顾了城市群研究进展,认为城市群界定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并提出了六项界定指标;而后利用"五普"数据界定了13个城市群,并采用"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了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动态和城市化趋势。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并以珠三角为例,分析了其人口和经济集聚过程,认为由于珠三角极化发展态势未发生根本改变,广东省内核心-边缘格局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10.
刘厚莲 《城市观察》2017,(6):93-101
从产城融合的提出与内涵出发,依据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三种状态类型判断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表现为滞后城镇化特征。通过梳理和总结深圳坪山新区、上海青浦新城和四川天府新区三个新区促进产城融合的做法,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要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机遇,以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促进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提升人口在新区居留意愿和获得感;强化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使具有单一产业发展功能的园区转型为集现代高端产业、居住商业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实现新区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与土地供给、使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惠蓉 《城市》2006,(3):15-19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也是城市化的世纪。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很快,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值得探讨的。一、“做大”城市一些城市提出“做大”城市的口号。在工作中出现了追求城市占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大树进城、大高楼、大玻璃幕墙的倾向,实质是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误解,有违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目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追求城市占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误区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城市群…  相似文献   

12.
黄顺江 《城市》2017,(11):13-19
产城融合是"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福建省泉港区为例,探讨石化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策略.由于石化产业的特殊性,石化园区的产城失调不仅体现在与中心城市之间,更严重的是与新城之间.石化园区与新城之间的产城失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化产业与新城不协调,主要是新城发展滞后;二是新城发展与城市功能不协调,主要是城市功能提升缓慢.石化新城产城融合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尽快提升城市功能.为此,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步推进三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目标是构建以工业、 商贸和旅游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社会融合发展是核心,重在构建以现代市民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空间融合发展是基础,努力构建生产、 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李庆 《城市》2016,(7):39-44
笔者以我国工业化进程为背景回顾了产城关系演进的历程,提出产城关系是区分城镇化超前和滞后的主要依据,是评价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尺度,是实现有就业保障的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现阶段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手段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具有产业根基的产城融合发展替代房地产驱动城市建设的局面,营造有利于产城融合的政策环境优化产城关系,筑牢城市产业基础的同时,发挥城市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城分离的产城关系模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产城关系,当前,对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情况不能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新阶段指导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在梳理产城关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从工业化发展水平、 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产城关系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个目标层、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突出了以人为本、 创新驱动、 生态文明理念在产城融合评价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驱动下产城关系的"新"特点,对各地区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志明 《城市》2009,(4):65-68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由1990年的26.2%上升到2007年的约45%.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普遍80%以上的水平还存在着明显差距。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由于我国地区性差异大、发展多层次不平衡导致西方传统的以单个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道路并不能适应我国所有地区并取得成效。如何选择一个比较适宜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仍旧是一个困扰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部分非洲国家忽视生产力水平的现状水平和社会软环境建设、不重视公共服务的改善,一味地追求造城运动,缺乏有效政府宏观调控和城市总体规划,使得城市在全境内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发展的同时负面效果日趋凸显。这种非均衡型城市化模式体现出如下特征: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不强、城市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等。这些矛盾给非洲国家带来了城市拥挤、疾病流行、高犯罪率、滞后的交通条件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剖析非洲国家的非均衡型城市化的特征和弊端,并在此基础上对解决非均衡型城市化问题进行反思,对合理引导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发展中的人居环境质量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急剧增长.世界各国城市化历程表明,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对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颖  雷玉桃 《城市观察》2024,(1):4-19+159
培育和推动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一步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2002—2020年上市企业收入、就业和资产数据为研究数据,基于探究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和“溢出”孰占主导的问题,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劳动力和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引领周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交通可达性是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行业异质性,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更强,而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带动潜力。  相似文献   

19.
章牧  李欢 《城市观察》2021,75(5):20-31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空间载体.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得出珠三角9市2019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评价值,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城市文旅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结果 发现,珠三角9市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最好的都是广州市;各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文旅产业的协调程度整体较为良好,大多数城市处于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首先从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格局变动三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现状。其次剖析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问题,浅度城市化问题,以及城市社区管理转型问题。最后就城市群整体实力提升、城市间协作分工以及城市社区管理提升等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