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文化立足于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和区域优势,探讨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策略,有利于推动设计创新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引领粤港澳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在设计与产业融合上的现状与趋势,明确了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结合其地理优势、文化优势、设计人才和产业园区优势,从多方面阐述设计要与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社区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刚  杨代友 《城市观察》2023,(1):19-34+155-156
近年来,广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产业联动性不断增强,实现了制造行业错位发展。但从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功能的要求看,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实体经济规模支撑性偏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产业创新驱动比较优势不明显、金融和高端人力资源集聚度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建议以优化产业层级、厚植产业基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人才洼地、强化区域协作为着力点,加快提升广州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功能。  相似文献   

3.
"文商旅"融合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更新及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及创新驱动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在解构"文商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的三种模式: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带动模式、消费升级下场景体验营造模式、产业集群价值链延伸驱动模式,探讨从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协同治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广州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中心对"贸易强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详细分析广州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中心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珠三角9市进行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竞争力测评,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明晰广州面临的挑战,认为广州需从加强基础发展保障、打好产业创新基础、疏通对外联通渠道三个层次入手,通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品贸易集散中心、服务贸易示范中心、跨境电商联通中心、贸易创新培育中心、贸易服务扩散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推动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贸中心。  相似文献   

5.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制造业布局的要求下,选取粤港澳大湾区2007—2017年市域制造业增加值为主要研究指标,运用重心分析方法对大湾区制造业的空间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在广州南沙区凤凰大道,制造业整体重心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和东莞市交界处,大湾区制造业东西方向的差距远大于南北之间的差距,而且2007—2017年制造业重心主要变动方向是在经度上由低向高移动,更进一步表明大湾区东西部之间制造业的发展差距在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在制造业重心的西边,技术密集型重心在制造业重心的东边,各类要素密集型产业布局方向各异;技术密集型重心与制造业重心的灰色关联度最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的差异决定了大湾区制造业空间发展差异。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广东的"双转移"政策及制造业产业聚集特点是制造业重心移动的主要影响因子,但产业政策力量扭转不了产业趋向聚集趋势,而珠江东西两岸运输成本降低有利于制造业空间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态势及广州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广州交通网络建设情况,发现广州虽然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是仍然存在公路建设尚无法满足要素快速流动的迫切需求、航运和航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交通网络联通性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广州必须牢固树立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要素流动障碍、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基础的理念,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为立足点,以建设全球城市为新要求,打造全面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有效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多极网络联动发展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踏上新征程,并朝着高质量发展典范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本文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衔接、协同创新效能和人才医疗服务合作三个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典型特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剖析,并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机制对接、坚持创新引领、强化产业支撑、畅顺交通联络、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合作交流和完善安全保障七方面政策建议,以期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协同尤其是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珠三角9市的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产业协同评价指标,对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同构化程度以及地区产业分布和转移进行了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的集聚和专业化效应明显,产业同构是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再度分工的结果。因而,要推动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鼓励城市在价值链上的差异化分工合作,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确保湾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是4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成果,是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的自然选择,也是由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路径。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既是粤港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是国家借助港澳国际窗口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探索,是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理论与制度创新。以国际三大湾区为主要参照系,对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背景与条件,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瓶颈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离散动态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与创新活动两个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互关系格局进行实证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特征显著,城际联系紧密,城际关系呈现较突出的不对称特征,竞争与互补关系并存,并以分工互补关系略具优势,四大中心城市分工互补关系明显,但对城市群的引擎带动作用的发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基于RD支出的城市创新交互关系格局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创新交互关系的不对称特征突出,呈现出非对称单向互补关系主导模式,四大中心城市协同引领城市群创新发展态势明显,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支撑格局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徐劲飞  胡竞嘉  彭琨  洪明心 《城市观察》2023,(6):14-28+160-161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服务评价体系的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组织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社会工作跨境服务的重要因素。大湾区社会工作组织在推进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过程中,仍存在评价和考核标准不清晰等问题。本研究在评述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参考社会工作对象满意度评估指标的模型框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研究发现:在指标体系综合权重中,服务质量、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技巧三个指标所占的权重较高,其中服务质量所占权重最大,据此可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融合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实现这一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城市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群建设水平。为此,本期专栏的5篇文章分别从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增长极、广州交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港珠澳大桥开通的影响以及珠海的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广州和深圳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通过详细梳理深圳市科技发展的若干典型经验,从市场机制、营商环境、基础科学研究、产学研融合、人才集聚、金融发展等六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广州要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着手,通过多元化的金融供给来支撑立体式的科学研究体系,并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机遇,开展区域间的科学研究开发的协同创新联动,有效助力广州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的网络系统、客流特征及票务政策等发展现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大湾区轨道交通在网络发展、设施衔接、管理机制及票务政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建议,希望能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前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现实发展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构筑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基础生态,但融合的状态、水平和层次都存在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文章采用耦合协调度与灰色关联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四链”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四个子链已逐渐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过渡,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向高度协调状态过渡发展。“创新链—产业链”子系统耦合对整体“四链”融合水平贡献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竞争力,从而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条件。本文运用2005-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中珠三角9市的制造业两位数行业数据,从产品技术复杂度层面构建制造业升级的指标,考察了9市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及其变动,据此提出了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2月14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七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举行,会议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合作"。来自上海、重庆、广州等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会议由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郭德焱主持。  相似文献   

18.
南沙不仅是国家级新区与自贸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在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之际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活跃性、制度环境的多元性、中心体系的动态变化性三大独特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下,南沙则具有深水岸线、几何中心区位、土地发展空间和省会副中心的四个独特点。在深入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及南沙独特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交通联系和产业关联的双链接建设第四代港口、构建十字型轨道交通中心、携手港澳深化对外开放、共筑美丽湾区的四大发展策略,作为南沙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8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此背景下,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下,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成功设立,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发展智库的六  相似文献   

20.
毕斗斗  张宇嘉 《城市观察》2023,(4):4-15+160
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其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本研究利用2005—2019年相关数据,基于碳排放核算测度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生态效率。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内部差距逐渐扩大,旅游业生态效率分布的空间关联性较弱,旅游业生态效率重心整体上呈现出向西移动的趋势。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制度创新为大湾区旅游业生态效率协同发展路径,以期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打造美丽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