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德-弗里曼之争”是人类学史上最为激烈的论战之一,对人类学学科甚至所有“软科学”的反思性思维的培育和启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回顾了学科史上的“米德-弗里曼之争”,概括了论战涉及的几个焦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内在特性、人类学知识的客观性、人类学学科的科学性以及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假设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力图超越“论战”表象而发掘更深层次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电影的信息传递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并真正实现人类学电影在学术规范下的“电影化”表达 ,而不是概念式的“论文化”表达 ,已成为今天影视人类学发展 ,尤其是影视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影视人类学与“书面人类学”的简单比较 ,讨论影视人类学自己的视听表述语言、人类学电影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  相似文献   

3.
整体史视野中的历史人类学与“人类学的历史学化”过程中的人类学整体观,对历史本体和历史实践的主体性等问题,有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的反思.历史人类学并不否认对人类学学科传统的知识传承,但在开放的跨学科甚或“去学科化”合作中,这样的历史人类学应该建立起整体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文从文学与人类学相互关联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背景和特点。论文通过对两个关联领域的并置分析,分别从“文学问题”和“人类学问题”等层面展开,强调了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及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并由此论述了该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大致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学科界说的新范式,“新教育人类学”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教育人类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教育诸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上,主张教育人类学的根本研究论题是现代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尽管学界关于“何谓现代性”至今仍是聚讼纷纷、莫衷一是,但在反思性继承社会科学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教育人类学至少可以从同一性与多样性和不平等与多样性两个主题出发对现代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展开探索和论述,进而转换研究视角和理论观念,努力做出新时代“标志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两个问题:作为文学人类学批评两个向度,宗教“灵修”与“深度透视”二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宗教的缺席,会造成文学人类学批评在实践领域何种效果?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文学人类学批评走向的框正及理论的进一步完备。  相似文献   

7.
文艺人类学是文艺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新型边缘学科。在空间认识论观照下,其研究范式实现了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换,科学的文艺人类学走向了诗学的文艺人类学。文艺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出场,为完整地理解诗学的文艺人类学提供了“人类学的文艺”和“文艺的人类学”这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史研究中的困惑 ,并力图解开这些困惑而开始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的。但开始是不自觉地应用 ,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人类学专家和论著 ,才进入到自觉阶段。自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开辟人类学专栏、出版“人类学文库”和组织“人类学高级论坛”后 ,才把人类学的“蛋糕”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9.
一 中国古哲学可以是现代人类学的前驱吗? 人的问题,因一言难尽而永恒。可以为此作一注脚的,就是现代人类学的所有分支几乎都有其古代渊源。如宗教人类学溯源于《旧约》和《新约》,理性人类学和生物人类学在古希腊哲学中曾寻到它最早的表现,等等。这一切就因为“人不象其他生物那样简单地存在着,他要寻根究底地询问并解释他自己。”因此,人类学家兰德曼说:“人类学是由哲学史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研究灾厄在当下炙手可热,但是在关键词的运用上却显得比较凌乱。正在使用的“灾害人类学”或“灾难人类学”学科称谓在中文语境中都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人类学的灾变研究视域,而灾害和灾难在中文词意上亦有明显区别。此外,自然科学的灾变(突变)理论已经由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延伸到了当下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文化和人的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与渐变论或社会变迁理论形成研究视角上的对称和互补。灾变才是人类学研究灾厄的基础性关键词。所以,将“灾变人类学”作为人类学麾下一个分支学科的准确称谓,不但扩大了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内涵和外延,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学作为现代学科的开放性、跨学科性和多涵盖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形式与实体的方法论实质和理论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哲学本体论中的重要问题———形式与实体的理论溯源及其方法论实质的深入剖析,重新审视了“普遍性”与“相对性”对于社会实践的深邃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了人类学学科的基本精神及方法论原理,探寻出“关系”和“理解”对于人类学的重要含义。  相似文献   

12.
一般所讲的“人类学转向”是指在其它学科研究中人类学理论、视野及方法的荡透情况,以及人类学对这些学科知识观念的转型萨起的导向作用。叶舒宪先生指出,“关于‘人类学转I勺’的命题还有一种理解的方式,那就是关注人类学自身的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正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关于什么是文学人类学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着较大的分歧,笔者在各派理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总结、概括了文学人类学的学科特征及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与人类学的不解之缘产生于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追求。不同的社会形态如何取代或者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形态的动力学问题始终是他核心关怀。为此,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与人类学有关的文献,到了晚年则潜心投入阅读当时的人类学著作。本研究的前半部分聚焦人类学对马克思的意义,后半部分讨论马克思对西方人类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通过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概念如“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作为工具性概念使用而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如康德晚年所示 ,人类学为其哲学之最终归宿 ,以解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因而从人类学视域解读批判哲学实为高屋建瓴的方法 ,会大大拓展批判哲学的价值意蕴。而对批判哲学的人类学视域的剖析表明 ,批判哲学应被视为广义的 (哲学 )人类学体系的一个部分 ,它是从先验论上论证了“人何以可能为人 ?”乃在于 :人是能够自己造就自己并造就自然的“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学研究领域,“物”一直是传统话题。“物”曾被作为标识,作为分类原则,作为交换的礼物,等。讨论结果表明,“物”与殖民、“物”与现代旅游、“物”的真实性、民具的意义等问题,都可拓展人类学对“物”研究的视阚。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原住民泛指居住在边疆地区被称为“少数民族”的群体,虽然有东突厥等民族(原住民)问题时而显露,但在社会主义“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中,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为世界规模的原住民运动在我们眼中可被视为他者的话语。文章缜密论述了谁是原住民,较为全面地网罗了各国原住民运动的历史、现状,展望了不容乐观的未来。并就此评判自身所处的日本文化人类学界佯装“客观”进行所谓“非政治”研究,指出文化人类学应该追究研究的意义和结果,尽到学术的道义责任,避免应用人类学御用于同化政策的倾向。显而易见,文章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原住民政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家乡研究”是中国人类学的特色领域,其长短得失一直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作者以自己的教育民族志研究为经验基础,对人类学家乡研究作了反思和辩护。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中国人类学海外视野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强调中国人类学者应该去研究外国社会。作者指出,中国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其中的人类学应该讲讲怎样使我们具有“他者的眼光”。人类学要有一种知识的良知,要获得独到的认识,如果不具有“他者的眼光”,如果不展望世界,不将中国回归于世界,那就可能进退两难。同时,中国人类学的海外视野对于理解和解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类学应该参与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