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略论袾宏     
本文认为,明代佛教继宋代佛教之后,内而诸宗融合、会归净土,外而三教同源、儒释一家;作为“明代佛教四大家”之一的株宏,就是这方面的显著代表。本文介绍了他的简历、著述和思想,认为其著作的内容大多是谈论往生、解脱之道以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教义,而思辨性的理论非常贫乏。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明显而普遍的。长期以来,由于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陆学术界对佛教抱有很深的偏见,认为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消极的、有害的。因果报应思想对《金瓶梅词话》同样有着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安排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等诸多方面。总体上来说,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对《金瓶梅词话》的影响是积极的。与性描写一样,因果报应思想是《金瓶梅词话》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正视它,并予以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后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最终与儒学、道教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佛教思想能够在中土传播、生存、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基础,已多为前人所论。而发端于山西并流传到各地的净土信仰中土化之原因,即净土思想传人中土并为汉人接受的思想基础是汉文化中的隐净土思想。隐净土思想包含着汉文化与净土信仰在西方意义上的沟通、汉人对西方神秘世界的探索以及儒家文化中的隐净土思想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清人情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因果报应,原本是佛家用来解释世界,说明世界上的一切关系,并以之支撑其宗教体系的宗教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均由各种各样的因果关系构成,而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必然地会导致相应的后果。这当然是带有浓厚宿命观念的唯心主义理论。因而许多批评者对明清人情小说中普遍存在的此类因素一律加以否定。但却失之简单化。综观明清人情小说,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存在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借助小说的因果报应思想说教,其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人情世态,如《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等。前者主要以吴月娘…  相似文献   

5.
因果报应思想是我国古代迷信同佛教思想结合的产物。自汉末佛教传入,特别是自东晋僧人慧远极力弘扬以来,这种思想不仅影响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给小说创作打下不可忽视的烙印。本文拟对《聊斋志异》中表现出来的因果报应思想进行一下清理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晋宋之际,佛教净土之阿弥陀佛信仰极为兴盛,生活在此时的陶渊明势必会受其影响。陶渊明与信奉净土思想的慧远、周续之、刘遗民、张莱民等交往,也会受其思想熏染。陶渊明所受净土思想之影响外化于作品,《桃花源记并诗》就是其载体。探索这种现象,对于研究陶渊明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东晋时期,佛教兴盛,现实多灾多难决定了汉地诗文比较多地容摄功德及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决定了汉地诗文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因果报应思想等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决定了赞体对佛经中佛、菩萨言行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佛教的传播的范围不很大,决定了容摄佛经内容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汉地诗文不多。  相似文献   

8.
《醒世姻缘传》至今仍被学术界误解为一部宣扬因果报应、伦理道德,因而思想消极的作品。本文认为:因果报应只是贯穿两世姻缘的结构线索,阴阳颠倒则是全书描写的重要意境。作者是反笔而写人情、颠倒而论男女的,他把封建社会男人欺压女人的种种非刑,颠倒过来交到受尽非刑欺压的女人手中,让其以男人欺压女人之法还治男人之身,让男人亲自尝尝女人所遭受的不近人情的痛苦,以期达到鞭挞封建伦理道德的目的。《醒世姻缘传》是部有着积极思想价值的杰作,学术界应确认它“说部中五名内的大小说”之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佛教理论,与国人固有的因果报应思想相互激荡、磨合、吸收成为中国社会上自帝王下至贩夫走卒的共同民族心理。同时又与小说这一体裁相互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母题。《阅微草堂笔记》沿袭传统,借用因果报应手段收集、组织素材,结构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更直接,更明了的传达圣人"神道设教"的涵义,通过讽刺、揭露、警诫达到劝善惩恶,匡正风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自贬谪江州后,逐步陷入净土信仰,诗风则从讽喻转向闲适,庸俗情趣渐多流露。晚年溺土净土,同时诗风的俗化亦达到极点。二者本质上有着必然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白居易“知足”思想的外在框架。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社会纷乱不息,著名高僧太虚大师通过"人间佛教"理论提出了如何使社会和谐的医治处方.七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上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理论的回顾,力图追索出其思想深层理论脉络的特点.认为,太虚的"人间佛教"阐释其佛教人生观与"人间净土"的背后,其理论依据是其世界观——唯识论,故而"真现实"思想成为太虚佛教思想的核心.在梳理太虚"人间净土"思想之余,本文还考察了他的弥勒净土思想,并尝试对这两种净土理论的关系作出一些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鸠摩罗什少年时的龟兹石窟,其中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四禅、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佛教义理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表现及其对少年鸠摩罗什佛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孤山智圆是北宋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学僧,也是宋代倡导儒佛互融的代表性人物。智圆一生致力于天台三观,同时又“刻心净土”,力求以天台宗圆教的“心性”论统摄净土法门的“唯心净土”,又以“心性”为诸法之体来消解净秽二土之别。智圆不仅是“唯心净土”论者,也是“实在净土”的坚定信仰者,其净土思想具有鲜明的“唯心净土”和“实在净土”两重性。  相似文献   

14.
黑多克融合了东西方不同宗教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宗教观.他的宗教思想是以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这两种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因果报应还是轮回转世、亦或是对灵魂不死的肯定,都是黑多克对人的生与死的相互交织性和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北宋主要以禅宗祖师形象示人的延寿,南宋却被逐渐描摹成了“专修净业”的净土祖师.这一形象转变影响了后世对其思想的评判,甚至认为其思想主旨是“禅净双修”.然而后人所理解的“禅净双修”主要指《禅净四料拣》表达的思想,与延寿之主张并不相同.延寿所说“净土”主要指“唯心净土”,无论是“禅净双修”,还是“弥陀”信仰,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都不居主流地位,其“弥陀”信仰则是杂揉“禅”、“华严”、“唯识”、“天台”、“净土”等五宗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带有明显宣佛思想倾向的就有10 多部,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集中反映了真佛的实有、佛经佛像的灵验、精神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地狱观、佛法胜于道巫等,从而构成了此时期宣佛志怪小说的特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7.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18.
袁宏道思想转变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宏道的思想在其结束吴越之旅后发生了急遽的变化 ,表现为其佛学思想由禅宗转为净土 ,心学思想由左派趋于右派 ,这一转变是受在佛学上持净土立场的宏和在心学上持右派立场的徐渭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永明延寿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永明延寿信仰净土的缘由,认为永明的净土信仰是理所必然,势所必至。进而依据永明延寿著述,考察了其净土信仰的具体内容。并从中国净土宗和净土思想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对永明延寿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一书快意恩仇。蒲松龄借因果报应之说而转换了其实际内容,其因果报应篇章的审美情感和特征主要表现为:报应内容的社会化和道德化,行为主体的动机化和情感化,小说叙述的艺术化和个性化。其主调是与《聊斋》文奇义正、寄托遥深的整体精神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