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傩坛与道教同源合流,是农村流传最广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傩坛科仪斋醮化,傩坛神系道教化;傩坛掌坛师道士化,使傩坛与道坛难分难解。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傩文化资源之现代开发,为道教文化研究提供鲜活、形象生动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2.
宗教戏剧是一种用戏剧样式敷演宗教信仰观念、膜拜对象、行为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历史文化现象。本文以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傩坛和傩戏品种为例 ,比较全面的阐述、论证了佛教对西南傩坛、傩戏的影响。民间广泛、宽容、兼收并蓄的民间宗教信仰 ,孕育和催化了中国戏曲艺术 ,特别是象中国西南地区傩坛、傩戏这样的宗教仪式戏剧的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3.
傩与道教在信仰、思想、文化形态等渊源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相互融合、同步成长的历史。千百年来,道教始终不失巫傩之本色,傩坛也不断从道教中汲取养料,这种互融互补的现象不仅在史籍中有所记载,而且在近代的各地傩事活动中也多有遗存。尽管如此,傩毕竟不是道教,它在宗教形态上同道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然而,这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异同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因此,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切不可对傩文化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4.
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道教,北宋初年传入,南宋时有一定数量的宫观。明代贵州道教繁盛。贵州地瘠民贫,文化素质低下,与致力于宗教的形而上学意义的玄学无缘。为了争取信徒,传教者转而为信徒消灾弭难,趋福避祸,谋求现世利益,道教日趋世俗化、功利化。清代道士多以医药、符■、驱傩行世,宗教活动呈明显的商业倾向。民国时期和1949年建国后,道教低素质的传播,被当局视为迷信,屡遭限禁而没落。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在民间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和渗透力。道教巫术与方术的渊源,以及道教对民间信仰的开放性,使贵州道教沾染了浓烈的巫风雅俗。为了生…  相似文献   

5.
试论傩堂戏与宗教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堂戏又叫傩戏、傩坛戏和傩愿戏,主要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仡佬族和侗族中,在四川、安徽等省亦有流传。傩堂戏渊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傩祭活动,还在胚胎期间,它即受到宗教的哺育,及至从傩祭中蜕变出来,仍与宗教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宗教的附庸和载体,傩堂戏既依附于宗教,又为宗教服务,离开了宗教,傩堂戏也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6.
自从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神与仙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古代神话、古代宗教所崇拜的诸神,又容纳了民间信奉的众神,吸收并发展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因道教诸神来源于民间,对信仰者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道教在长江流域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崇奉。  相似文献   

7.
壮族民间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民间师公教是在壮族先民“越巫”信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民间宗教 ,在道教传入之前 ,它处于自发宗教的发展形态 ,道教传入后 ,为与民间道公教相抗衡 ,它不同程度地吸收和整合了道教、佛教及儒学思想等文化因素 ,逐渐向人为宗教形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宝卷与道教     
道教最根本的特点是把深奥的哲理与炼养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的宝卷深受这种特点的影响 ,逐渐成为道教影响下层民众的中介物之一 ;道教与民间宗教在炼养思想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9.
汉魏六朝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志怪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一方面不断吸收民间宗教思想,另一方面又尽量将自己与民间信仰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一边吸收一边排斥的过程中道教逐渐成熟,成为了中国的正统宗教.早期道教的成长过程在志怪小说中多有反映.本文以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为主要材料,结合道教经典与历史文献研究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教阴阳文化视之,宋代"大傩图"显然符合古代驱鬼逐疫、调和阴阳、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傩仪的特征。本文以阴阳文化与祭祀仪式剧的关系入手,对宋代"大傩图"所要反映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述,以探索古人绘题"大傩图"的根本原因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韩道教交流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交流方式。官方交流通常夹杂着明显的政治意图,民间交流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互动。就现存文献记录来看,中韩道教交流以官方交流为主,民间交流为辅,但实际上民间交流也非常活跃。在两国之间的道教交流中,道教文化因素主要是由中国单向输入韩国,基本上没有出现从韩国回流中国的情况。道教传入韩国后虽未能发展成制度化宗教,却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末至魏晋,道教从民间蓬勃兴起,并逐步发展为神仙道教。道教信仰的核心是神仙信仰,东晋著名道教学者葛洪,著书立说,对以往的神仙信仰和各种方术作了系统地整理和理论上的阐述,并对民间道教和某些“流俗道士”的言行猛烈攻击,这对道教从原始民间宗教向成熟的以仙道为中心的官方宗教的方向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贵州各地民间傩坛班常受人之请,举行各种傩祭仪式,于是坛班中流传着各种关于最高神灵傩公傩母的传说.这些传说大致可分为"洪水--兄妹婚型"和"放牛娃供人头型",前一类型又常与伏羲女娲神话相交叉.仪式中常有各种傩戏剧目的表演.傩祭仪式对民间文学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形成于民间,又对民间风俗习惯产生较的影响。苏州道教源远流长,苏州的民俗节日中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的神仙信仰习俗则是道教的神仙谱系、科教仪式和修炼方法等在民俗中的具体表现。另外,道教对民间生活习俗如丧葬、祛病、消灾等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剖析道教对苏州民俗的影响,旨在更好地把握苏州民俗的品格特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道与道教在中国文化、政治、学理以及民间社会的源起,指出道教不同于一般宗教的特点。道教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特殊作用,非其他宗教所能比。  相似文献   

17.
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起源古老的傩仪活动。阳戏顶奉太上老君,以歌舞祀川主、土主、药王,内坛主法事,外坛主唱戏。福泉阳戏称“元皇宝坛”,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传入,有军傩和民间傩两种,原有四十八坛,如今正常开展活动的有八个坛,传承谱系清晰,为傩文化研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鲜活资料。  相似文献   

18.
深圳民间宗教和港台、特别是香港道教的情况比较相近,其实质是具有深圳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其信众和神谱的构成比较复杂,明显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因素.民间宗教信仰没有明显的宗教活动中心、地域和核心人物,甚至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缺乏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一般是在文物保护单位等名目保护下的经过翻新了的旧寺庙进行宗教活动,由流动的和尚、道士或外来人员管理日常活动,祭祀大量用纸钱等物,人神之间交换的经济成分很浓.香火钱和捐款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寺庙的所有者是村委会.深圳民间宗教信仰的健康发展,需要专门的道教寺庙和有较高道教理论水平和影响力的神职人员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9.
傩堂戏,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剧种。它以酬神祭祀为主要目的。演出时头戴面具、身穿法衣、一般在厅堂内表演。在湘、鄂、川、黔边区,都有这种戏,贵州、四川称之为傩堂戏或傩坛戏;湖北、湖南称之为傩愿戏或傩戏。虽然叫法不同、表演上有细微差别,但其共同点是粗犷、古朴、源远流长,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湘鄂川黔流传的土家族傩堂戏,是在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特别是祭祖活动、原始歌舞的基础上产生的。早期受到中原文化,特别是巴楚文化的直接影响;后期在元、明、清小戏发展高潮中,又受到了其它戏剧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兹根据本人到彝族撒梅人居住的昆明阿拉乡的实地调查,探讨彝族撒梅人的西波宗教。笔者分析了道教传入彝族撒梅人中的历史,比较分析了道教影响下彝族撒梅人西波宗教的斋醮仪式、经文和神灵系统;进一步论证了西波宗教是在彝族民间宗教基础上融合道教的经文、斋醮仪式、神灵系统而形成的彝族撒梅人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