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劳动的合理观点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本质,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2.
劳动、生产、实践三个概念既相互关联、相互交叉,又各有其理论论域和概念空间。理清劳动、生产、实践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澄清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曲解,还原马克思劳动理论本真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界定创意劳动的概念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马克思主义演绎推理逻辑的分析方法,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一般和特殊的判定标准向前推进.并利用这样一组生产劳动判定标准,对广义创意劳动各个圈层结构中的创意劳动进行逐层判断和研究,从而为创意劳动、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提供理论支持,并且通过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特殊这个生产劳动概念体系的补充,探索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在当代经济实践中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界问题虽经多年争论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主要症结之一是参加争论的各方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本身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分歧.本文在对生产劳动概念多重含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同时还分析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当代社会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文献当中,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两个概念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出现并具有理论意义的。生产劳动是直接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则只是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服务,不能增加资本家手中的财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劳动指向对象和劳动产品享用者的变化,很多非生产劳动在实质上也转为了生产劳动。在当代社会,由于现实需要,通常人们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马克思的文本,而是将二者的内涵做出了调整,使其具体化。马克思独特的经济学—哲学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也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和哲学本体论思想,使其政治经济学理论具备了永久性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 ,发展、完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而不是要否定劳动价值理论 ,也不是给按生产要素分配寻找理论根据。在科技和社会分工高度发展的条件下 ,生产劳动的内涵应当扩展。但劳动仍然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相似文献   

7.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的认识 ,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劳动价值论的地位决定的 ,是迎接理论挑战和实践挑战的需要。通过深化对生产劳动、科技劳动和经济管理劳动的认识 ,有利于丰富劳动概念的内涵 ,拓展生产劳动的范围 ,明确科技和经营管理劳动不仅是生产性劳动 ,而且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等马克思经济学几个基本原理进行探讨,通过采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就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劳动价值理论与现实问题、分配与劳动价值理论等进行讨论,最终探讨了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产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问题。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 早在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就曾有过很多论述和争论。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的生产劳动学说的。这一学说,为我们从劳动形态上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建国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理论界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基本理论,正确划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非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劳动是奈格里与哈特共同提出的关键性概念和理论观念。他们将“诸众”、社会关系、抽象与现实、生产与再生产等重要命题置于非物质劳动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考察,成功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后现代艺术语境中激活了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并融入美学与艺术方面的思考,提炼出以救赎与抵抗为核心的艺术生产美学思想。非物质劳动思想在生产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为当代艺术生产理论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与话语思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经济学界争论的难题之一。倘若我们重视学习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反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了解马克思揭露和批判庸俗经济学为何以及如何庸俗化斯密的上述理论,会有助于较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从而较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问题,以及防止陷入类似庸俗经济学的某些论点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和认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首先要弄清楚劳动力、劳动、物化劳动、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含义,从而认识到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创新劳动,管理工作者的劳动是组织性劳动;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相似文献   

13.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劳动和劳动价值论 ,不仅要看到生产劳动的一般性 ,还要看到生产劳动借以进行的特殊社会的、历史产生的经济制度。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必须深入研究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产劳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搞清这个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和第十四章、以及第四卷(Ⅰ)。马克思是以两个角度考察生产劳动的。一是考察一般生产劳动,也就是直接或接间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说:“如  相似文献   

15.
教育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教育投资是不是生产性投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它不仅是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也是经济学的理论问题。它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劳动的学说,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学说。这里我只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曾给予了明确的定义,他说:“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固有的产物是剩余价值,所以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能力使用者是生产的劳动者,就是说,只有直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而消费的劳动才是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两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争论的经典问题.本文首先指出确立生产和消费的界限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其次,根据基本理论原则,我们讨论了生产劳动、服务的商品性等一些争论焦点.在理清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统计问题及三种劳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随着生产目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由此产生了不同外延的生产劳动概念。SNA的生产理论是确定 GDP生产范围的理论基础 ,它对生产活动的界定相当于马克思第一层次中的生产劳动 ,由此确定的GDP生产范围是非常广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是我国经济学界比较重视的理论问题之一。鉴于在发表的许多论文和一些著作中,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问题论述颇多,而对非生产劳动问题论述较少的情况,本文拟就社会主义的非生产劳动问题,谈点浅见。由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论述只能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联系中,着重说说非生产劳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布洛维在借鉴文化霸权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建构了共识性劳动关系理论。共识性劳动关系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显性特征,它是在工厂中生产出来的,其实质是同时掩饰并赢得剩余价值。布洛维的劳动关系理论延续了马克思劳动关系的批判思想,并对我国建构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骆耕漠同志,最近来我校讲学,为经济系师生讲授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骆老的讲授共分三个部分: 一、关于劳动领域的划分和劳动结果的存在形式问题。 劳动分为物质、精神、军政三大领域。物质劳动即指物质生产劳动;人类为了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