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收入分配上要尊重和保护不同所有制经济活动主体、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既要确立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又要确立对各种合法收入(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进行保护的立法和机制,从而更充分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当今三种全球性商品——苹果手机、T恤和咖啡的生产及销售过程的剖析,揭示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的假象,认为这一统计数据抹杀了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工人在价值创造中应有的地位以及对全球财富增长的真正贡献。文章通过翔实的数据揭示了在生产全球化即资本一劳动关系全球化的时代,发达国家公司是如何通过生产的外包而源源不断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应该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从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的假象中看到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一劳动关系的本质,还原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3.
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资本集中和土地私有"以后,劳动价值论就与现实发生了矛盾,主流经济学家们因为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而陷入了绝境。马克思证明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提出了劳动力商品范畴,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通过一系列理论创新解决了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的革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流经济学家因为无法说明劳动者的工资和利息收入问题而再次陷入了绝境,这可能预示了经济学革命的来临。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理论创新,证明劳动本身具有价值,证明资本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亓占丰 《创新》2018,(3):57-65
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特点和价值论三个基本解释的分析,从物本位的角度开展了关于价值本质、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的研究.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人类价值体现在人类本身的存活,因此价值本质的定义可以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提高效率是一种自发过程,价值源泉劳动的本质就是人类通过本能不断提高自身效率的过程.价值要计算死劳动,用劳动消耗来度量,劳动消耗可以按照一个国家恩格尔系数小于温饱线60%最后一年的人均食品消费计算.站在自然界的高度研究人类社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和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鲁品越 《创新》2016,(1):16-22
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甚至将其当作后者的一个别支,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各种曲解的产生原因之一。实际上,二者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不同的理论。旧劳动价值论仅仅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是交换价值的来源,其中有的从生产成本角度,认为一切成本归根到底是劳动成本;有的从先天的道义角度,认为劳动理所当然地必须得到交换价值的回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它不再把劳动仅仅看成个人的活动,而是看成创造历史的作为总体的"社会劳动",个人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着人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集体生命的结晶的价值实体,通过使用价值载体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活生生的物质化的社会关系。于是通过社会总劳动所生产的全社会的产品体系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物化的社会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的价值在市场环境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从一个人一生财富增长的角度看,其人力资本一般是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己所拥有的最大单项资产.随着劳动收入的获取,人力资本价值渐次转化为物质资产,但是这一变现过程是分阶段的,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从人力资本模型相关变量与总现值的关系来考察,人力资本的价值波动有规律可循,尤其和已存在的各种物质资本之间具有高度风险相关性.因此,在制定家庭资产配置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物质资本的战略比例,在一生劳动收入获取的不同阶段,选取较为合适的资产品种,确定股票型和债券型资产的比重,对冲人力资本风险,从而较为稳定地实现财富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财富异化不仅体现为财富分配的异化,还体现为创造财富的劳动主体的异化。在私有制范围内,财富异化具有一定的、暂时的历史正当性。在当代中国,由于私有经济的存在,由于全球范围内资本这一财富的“伪善形式”还在充当着现代社会生产的灵魂和能动主体,财富异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潜藏着极大的社会风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必经炼狱。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勒曼继承和发展了洛克-斯密-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劳动产权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劳动产权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作为价格理论的基础,从而将劳动价值论从作为一种价格理论所面临的困境中拯救出来,使其成为产权的基础和分配的源泉,进而为劳动者管理型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劳动产权理论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经济理论,然而这一理论长期以来受到产权学派的忽视.以艾勒曼为代表的现代劳动产权理论是社会主义这一传统理论的复苏,也是社会主义的产权理论以及相应的企业制度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9.
陈小玲 《探求》2002,(1):16-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到 :“我们应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新的实际包括我们当前面对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劳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自然也就要有新的认识。但是这里的前提条件是对劳动价值论本身的内涵 ,如价值与财富的关系 ,价值论与价格论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有个正确的把握 ,才有可能科学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本文拟就劳动价值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谈谈自己的理解。一、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如何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的区别和联…  相似文献   

10.
在"李嘉图笔记"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这是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入口。但是,他更关注这一正确的经济学基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缺席于可见的近期经济学表象中。马克思发现,一旦李嘉图讨论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具体经济活动时,这个劳动价值论就会被悄悄遮蔽起来,商品、货币和资本与劳动本身的关系畸变为不同生产物质要素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李嘉图不能理解,资本关系不是物,而是一种支配性的生产关系。他无意间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属于资本家的这些物性对象,本质上都是过去工人劳动的产物。并且,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在新的生产过程中的运作,仍然是由活劳动推动的。这一发现必然使马克思走向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分裂后,两个德国虽然分属不同阵营,政治上以及意识形态上存在严重对立,但"同属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情感却不曾被割断,两德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也没有完全中断,并在德国统一道路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区域信息化水平比较与差异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现有可得数据选取适当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把我国各地区按信息化水平高低分为四大类,并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应尽快采取措施缩小区域信息发展差距,增强落后地区信息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民事责任的归责是指民事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后,依什么为根据来使行为人承担强制性的不利后果。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是民事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对他人的权利或利益造成了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和归责要素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由行为、损害、过错、因果关系、主体的特殊角色的不同组合构成了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内容。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需考虑以下规则:合理性规则、公正性规则、可操作性规则和逻辑性规则。  相似文献   

14.
略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明俊 《学术交流》2007,34(7):176-178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是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紧密相连的,包含着十分可贵的唯物主义因素。与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相对立,唯心主义历史观也在其民生史观中留有深刻的印记。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时代。他的民生史观自然也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矛盾的思想体系。如同在中国革命史上孙中山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一样,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孙中山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玉生 《学术交流》2005,1(11):46-49
建立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坐标为执政能力的子矢量明确方向规范,从而实现执政能力的最大化;作为已经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效整合不同阶层群体利益,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以群众认同度作为衡量执政能力高低的标准,也是检验执政能力建设成败的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16.
17.
“9·1 1”事件对以美国安全观为主导的传统国际安全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给国际安全的内涵带来重大调整 ,使人们从新的视角对“9·1 1”事件引发的国际安全危机做出重新解构 ,“9·1 1”事件引起的美国国际安全战略的大变动引发了国际安全格局的大变动 ,这种国际安全格局大变动的主要作用点是大国关系。同时“9·1 1”事件后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与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又是需要认真加以思考的。  相似文献   

18.
As the concept of successful ageing (SA) tends to take different meanings among researchers, there is a lack of consensus on how to measure SA.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gap,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SA involving SA indicators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Using Americans' Changing Lives study (ACL), a second-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n factors constituting an overall SA measure and a SEM regress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the overall SA measure were estimated. A second-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model including three latent constructs of SA – Physical Domain (diseases, functional health, and physical activity), Mental Domain (depression, self-efficacy,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Social Domain (formal social integration, informal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 fits the data properly. The findings of a SEM regression model replicates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A research, suggesting the overall SA latent construct is a valid measure for SA.  相似文献   

19.
Among the violations of expected utility (E.U.) theory which have been observed by experimenters, the violations of its independence axiom is, by far, the most common. It seems that, in many cases, these inconsistencies can be ascribed to the desire for security - called the security factor by L. Lopes (1986) - which makes people attach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worst outcomes of risky decisions as well as to the sole outcomes of riskless decisions (certainty effect). J.-Y. Jaffray (1988) has proposed a model which generalizes E.U. theor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is factor and is then able to account for certain violations. However, especially in experiments on choice involving prospective losses, violations of the von Neumann-Morgenstern independence axiom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security factor alone and have to be partially ascribed to the potential factor (L. Lopes, 1986) which reflects heightened attention to the best outcomes of decisions, especially when the best outcome is the status quo.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n axiomatic model for subjects taking into account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the security factor and the potential factor. For this, as in Jaffray's model, it has been necessary to weaken not only the standard independence axiom but also the continuity axiom and, in the same time, to reinforce the dominance axiom. In the resulting model, choices are partially determined by the mere comparison of the (security level, potential level) (i.e. the (worst outcome, best outcome)) pairs offered, and completed by the maximization of an affine function of the expected utility, the coefficients of which depend on both the security level and potential level.In this model, a decision maker who (i) has constant marginal utility for money, (ii) is sensitive to the security factor alone in the domain of gains, (iii) is sensitive to the potential factor alone in the domain of losses, behaves as a risk averter for gains and a risk seeker for losses.  相似文献   

20.
主体认识结构作为认知要素与非认知要素的统一,是构成主体的本质力量。尤其是非认知要素,作为创新活动内在动力,是创新活动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以灵感、直觉、情感为主而形成的激发、诱导与定向作用,以情感、意志、直觉为主而形成的调节、评价和选择作用,以灵感、直觉、情感、意志为主形成的创新、激励与推动作用,三者相互联结交融,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合力作用,从而形成一股推动创新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