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兰西斯·培根(1561—1626)这位“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就地表述了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的哲学家。研究和探讨他的归纳学说,对于开展逻辑科学中的归纳问题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培根学说中的“形式”是他的整个哲学在认识论方面所企求揭示和发现的主要目标。本文试图联系培根的“形式”概念,来简要地考察一下培根哲学中归纳法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近代英国杰出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也是一位科学家,被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在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史上,他是科技乐观主义、科技决定论的先驱,充分肯定了科技的社会作用和道德功能,力图为伦理道德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此抨击经院哲学与宗教道德,从而在科技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经院哲学和宗教迷信不能给人幸福培根的科技伦理思想是从反对经院哲学、宗教迷信和尊重科学技术出发的。在中世纪,基督教崇神贬人,反对研究自然、学习科学,要求人们禁欲赎罪,以求…  相似文献   

3.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曾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的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近代科学的进步,都曾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为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增进人类物质福利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英勇奋斗。但是,在过去若干年间,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在哲学史的研究中,我们并不都是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经典作家的某些片言只语出发;不够注重历史实际,而是习惯于贴标签。在对于资产的革命时代的哲学家研究方面,我们总的来说,还不够深入细致,因而对一些历史上的哲学家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状况,即使“近代唯物主义始祖”的培根,亦不能幸免。为了编出一部科学的哲学史,我们有必要对哲学史上某些问题,如培根哲学认识论的实质问题等,重新进行探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21,(5)
培根哲学的革命意义体现在他为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确立了坚实的方法根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传统思想的缺陷所展开的清理与批判。培根的传统批判主要围绕宗教和传统学术研究方法而展开。在宗教层面,培根在正统教义中寻找信仰与自然研究的内在一致;在传统学术研究层面,培根把批判目标指向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哲学传统,认为其根本缺陷在于其对三段论的迷信,培根论证了三段论在自然研究当中是无效的。在此基础上,培根确立起科学研究的方法。培根确立新科学方法的前提是对古典自然概念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5.
<正>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生活在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代。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而且在逻辑学和方法论上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近代归纳法的奠基人。一、培根的时代培根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迅速发展。然而,当时英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仍旧是腐朽不堪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培根作为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利益的代表,迫切地要求变革现实生活,热情地迎接着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进,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资产阶级社会实践的要求,则使自然科学在现实生活中迅速地开花结果。到十七世纪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昌明时代,形形色色的现代迷信不时泛滥成灾,由于他们打着“科技”、“探索”、“研究”等旗号,比传统迷信具有更大的欺骗性。而科学传播的弱化与失误,导致人们在享受科学便利的同时,未能使真正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入心入脑,致使现代迷信有了可乘之机。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对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对科学传播的投入,培育公众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20年来,思想解放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我们不只是经过了二三次思想解放,而是多次的思想解放。我们不能将“两个凡是”简单地归结为哪一个人的事,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民主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是不会发生的,没有民主,这种现象很容易反复出现。“两个凡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消失的,所以我们要经常注意。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有一个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如果没有民主的环境,就不敢实事求是,就只有照搬了。“左”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往往和迷信、专断结合在一起,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8.
“迷信可存”是早期鲁迅提出的重要观点,学界在关注其思想价值时,对于“迷信”的词源演进和“迷信可存”的命题建构,研究尚显薄弱。作为早期鲁迅自觉使用并主动建构的“迷信”,不仅关涉其在现代语境中的词义汉化过程,也是鲁迅“托词言志”的重要见证。梁启超的报刊传播和章太炎的宗教观念构成了鲁迅了解并建构“迷信”词义的思想资源。鲁迅发掘出处于科学对立面的是“妄信”,实现“迷信”反科学释义的松绑。由于“农人/伪士”“迷信/科学”“鲁迅/日本”三者存在权力压制关系同构的现象,鲁迅寻觅到“迷信”的对接主体——农人,实现从“科学+小说”到“迷信+农人”的救国策略转向。“迷信可存”是在“迷信”词义赋予的过程中,融汇早期鲁迅的诸多思想观念建构而成的阶段性命题,旨在以“迷信可存”唤醒传统资源中的“古民神思”,进而取今复古,实现国族自立。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难于掌握的艺术必然,这是一个永远需要的艺术合题——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艺术史上,许多大师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取得了辉煌的不朽的艺术成果,这就当然要求美学理论对这种融合进行深入的研究。 16—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弗·培根用拉丁文为艺术下了个定义:Ar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意思为: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培根没有说“相加”,而是说“相乘”,因为相加表明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组合关系,只有相乘才能表明二者的融合。当然,培根用“相乘”来表述艺术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溶解和化合,显得还不够精细,但他的这个定义的确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现代史上兴起了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去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党的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把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是,这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阻力。从现实情况看,思想阻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林彪、“四人帮”煽动的极左思潮;二是他们制造的现代迷信;三是他们宣扬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世界现。这些东西象精神伽锁一样,至今仍牢牢地禁锢着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深入进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科学观点,日益深入人心,它推动着思想解放的激流滚滚向前。可是时至今日,还有少数迷信两个“凡是”的人,提出要用真理检验真理的怪论。他们的论据是:“既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不仅应该而且必须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能够检验真理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2.
黄昆 《天府新论》2021,(5):143-152
1900—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权更迭和思想激荡的特殊时代。这一时期,由日本传入的“迷信”一词,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历经三次社会建构,而个体、群体和政党依次充任三个时期的建构主体。从“迷信”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清末新政时期是“迷信面相”的呈现阶段;五四时期是“迷信”话语的阐释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反迷信”的实践阶段。从“迷信”话语折射出的思想冲突来看,“中体西用”和“崇尚西化”构成知识分子认知冲突的内在逻辑,而国家权力不仅可以限定“迷信”的指涉对象,而且在舆论宣传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迷信”话语建构的历史趋势来看,其内在逻辑不以权力干预而转移方向,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调适的社会语境下,沿着既往思想路径循序渐进和逐步升华,最终内化为人们思维意识和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一 二十世纪,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黑暗与光明交替、罪恶与伟大并存的世纪,是今天和今后的人们难以忘怀的世纪。二十世纪的中国爆发过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本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以文学艺术的革命为先导,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震惊了古老的华夏大陆;另一次是始于一九七六年(十年“文革”结束)延及至今的,也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曾经历过并正置身于其中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的“培根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杰 《文史哲》2005,(3):157-163
“培根问题”亦即“偏见”问题。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是继近代英国经验论者F 培根之后第一个对此问题作深入探讨的现代哲学家。他不仅首次将内涵于培根“假相说”中关于偏见与认识的可能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称为“培根问题”,而且提出了与培根的解决方法不同的证伪主义的解决方法。波普尔对培根问题的重新发现及其解决,使“培根问题”得以深化,使西方知识论的研究得以拓展和丰富,但他并未能使这一问题得以真正解决。培根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正>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对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扫除影响人们正确认识的种种障碍,使科学得到“伟大的复兴”,在哲学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对这一学说,一般哲学史论著认为是针对经院哲学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未免过于褊狭。从培根整个哲学思想和“四假相说”的具体内容来看,这一学说不独批判了经院哲学,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自古希腊以来人类认识史上产生的种种错误,以及这些错误的认识根源和历史根源。这是他对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如果把“四假相说”仅仅归结为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不论评价多高,都不足以说明这一学说的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破除风水迷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世龙 《学术界》2005,(2):107-12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现正大行其道。但风水绝对不是科学 ,而是一种迷信。问题是今天流行的“风水” ,往往被美化为“科学” ,一些所谓学问家还为其提供论证 ,更有一些官员不信马列信迷信 ,甚至有学者说风水理论是中国独创的一门艰深学科 ,是综合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的一门自然学科 ,试图让这一连古人都批判的迷信堂而皇之地走进科学圣殿。虽然“风水”盛行与市场“需要”有关 ,但其本质是伪科学。  相似文献   

17.
“迷信”一词的含义,依据《辞海·迷信》辞条的解释,是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迷信,它的确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与科学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如果任其泛滥,只能导致社会愚昧落后。因此,必须无情鞭挞,坚决反对。但我们在长期的反迷信宣传教育中,通常在“迷信”二字之前加上“封建”一词,不仅令人费解,也使人感到“迷信”一词的义旨非常狭窄。迷信本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精神、心理现象,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源于原始自然观和神话自然观。之所以长期存在,代代相传,以至形成深厚积习…  相似文献   

18.
实践呼唤新的思想解放●张希仁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告诉我们:思想解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时候思想活跃,什么时候就生机勃勃、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什么时候就生机暗淡、...  相似文献   

19.
<正> 毛泽东文艺思想究竟有没有一个科学体系?有的人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其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对“体系”的迷信,也有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误解。科学与迷信冰炭不容。我们说毛泽东文艺思想有个体系决不是什么盲目崇拜,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要划清两者界限,首先要破除对“体系”的迷信。比如,有的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都不承认有“体系”。因为持这种看法的  相似文献   

20.
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叶,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文艺批评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战线,发挥了排击旧事物、催促新事物产生的功能,大呼猛进。它的锋芒,直指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种种精神枷锁,直指以宣扬“文艺黑线专政”论为中心的《纪要》、直指现代迷信和思想僵化。另方面,在理论上恢复和发扬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