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纵观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进程,不难发现,在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都无可幸免地面临着价格扭曲。而为了理顺价格体系,就不得不提高某些过低的基础产品价格和某些服务收费标准,这样随之而来的便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诱发出通货膨胀。价格改革,通货膨胀成了改革中社会主义国家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并且物价涨幅过大,引起了公众的惊恐和不满。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就我国近年来改革过程中的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抑制对策略陈鄙见。 相似文献
2.
陈黎雯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5-38
福建多山地丘陵,正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从宋代开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福建境内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凭借海外交通及水陆便利的优势,福建每年从江浙、江西、台湾,甚至海外等地输入大米,以缓解福建地区粮食紧缺局面。 相似文献
3.
杨春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70-73,78
乾隆时期粮食短缺(主要针对社会民众而言)问题日益严重。全国性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各地抢米闹粮风潮的频发是这一时期粮食短缺的主要表现。乾隆政府对粮食短缺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官方控粮过多,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占有耕地减少,酿酒、奢靡之风的盛行和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等因素是造成粮食短缺的原因。对粮食短缺原因的探讨,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相关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孙祁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短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经济现象。用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的话来说“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如同失业分析对研究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那样,短缺在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大量问题时,也起着类似的核心作用”。因此,阐明旨在说明这类现象的理论,探讨短缺发生、发展的机制,由此寻找消除短缺的途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唐榕 《中华儿女(海外版)》2001,(2)
经济体制改革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行政计划体制内在矛盾积累加剧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化和後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契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利益、经济关系、经济形式方面的变化,而且必然会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文化观念的更新。经济体制改革猛烈冲击着过去三十年来在行政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日益陈腐的理论,强烈呼唤能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6.
王灿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2):15-16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林坚强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近二十多年来,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我国“七五”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产业政策问题,规定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具体对策。本文根据国内外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就我国改革与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从四个方面提出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恶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育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由银两、银元并用制改为单一银元制;第二次由银元制改为法币制。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一个重要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是国民党政府放弃银本位制所建立的外汇本位制度,显示了其殖民地性质。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财富和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经常采用滥发纸币的手段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加速了法币制度崩溃。 相似文献
9.
安忠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44-49
马克思曾经说过骑兵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兵种,中土骑兵全面兴起于汉武帝时期,是与当时周边的民族环境及军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骑兵的出现不仅使战争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也使当时的军事制度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当时的军事形势、军事技术等许多方面来分析探讨骑兵出现的原因,并进一步认识军事制度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资本短缺而劳动丰裕 ,并不像发达国家那样资本丰裕而劳动短缺 ,所以 ,我们不能集中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劳动市场来解决通货紧缩 ,而应该在资本市场上下功夫 ,从而摆脱通货紧缩。如果看不到这一点 ,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 ,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我们摒弃一切偏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活动。一些国家、国际机构、法国和国外专家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各方面的资料,为我们研究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活,以及进行各种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2.
贞观时期关于讳礼、婚礼、尊亲礼等的改革,直至《贞观新礼)的颁布,不仅使传统的礼制更加完善和进步,而且对贞观之治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贞观礼制改革后的礼的世俗化,使礼摆脱了“礼不下庶人”的桎梏,成为社会上人与人交往中所应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13.
刘经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2-128
辛亥革命的爆发,猛烈冲击了旧的盐务体系,加速了旧体制的崩溃,使1911-1913年中国政治舞台上,"盐政"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发生在中央和地方的盐务改革,尽管存在种种局限,但它延续了清末盐务改革所开拓的思路,并在短期内迅速使盐务改革的问题成为公众的观念,其所起的作用需要认真地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桂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日本近代学校制度的产生,始于明治维新之际,对此,中外教育史学家看法是相同的.但对于明治时期学制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则看法并不一致.如有的教育史学家只强调明治初期学制改革的积极面,而掩盖其消极面,认为明治天皇政权伴随着新政府的建立,“在政治体制大变革的同时,对诸般文物制度也进行了根本的大改革,教育也完全面目一新”,其教育方针就是“求知识于世界”①.持这种观点的还认为:“谋求殖产兴业以振兴实学,是明治新政府的基本教育政策”②.与此相反,有的教育史书籍这样 相似文献
15.
王汉昌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试论秦汉时期的改革王汉昌一秦朝改革的成功与失败秦朝的改革是成功的。秦始皇运用商鞅变法以来的改革政策缔造了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为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格局。但秦朝是短命的,它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而这种短命又是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的政... 相似文献
16.
刘佰合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5):129-132
甲午战争之后,改革科举制度的舆论高潮逐步形成,在维新派和倾向变革的官僚群体的推动下,戊戌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变革,主要内容包括增设经济特科、武科改试枪炮等,其核心则是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戍时期的改革措施虽然没有真正实施,但却时此后科举制度变革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指出转轨时期社会主义政府之所以有必要“退出”,主要是因为政府如不“退出”,首先要承担很高的监督成本,其次难以避免因维持与国有企业的隐合约而承受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当“退出成本”低于监督成本和维持合约关系带来的长期利益损失时,社会主义政府的“退出”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在转轨时期,政府高退出障碍直接导致产业市场高退出壁垒,结果是加剧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壁垒 相似文献
18.
杨齐福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4):117-120
洋务运动时期 ,因科举制度不能提供洋务运动所急需的人才 ,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都主张改革科举。早期维新派的主张颇有代表性 ,他们注重考试内容的时代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 ,而洋务派开设算学科的举措使科举改革之议付诸实践。洋务运动时期的科举改革为日后科举变革大潮的到来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9.
我国25年来政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思想观念上,浪漫主义的参与制式的大众民主价值取向转变为现实主义的公民和社会自由价值取向;在政治权力上,“中心权力”逐步被分离弱化,形成权力相对分散的结构体系。今后政治改革与发展基本趋势是进一步限制和规范“公权”——政府权力,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公平观是按劳分配的公平和机会均等的统一;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处理二者矛盾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建立以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调节方式,才能有效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