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义与好生活观念如何关联,成为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由于其形式性的特点,无法使正义与好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关联;社群主义把小型共同体已有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一个实质性的公共善观念来塑造公民的好生活观念,却忽视了启蒙运动的积极成果即自由、平等权利这样一些抽象概念的前提性价值,因而不能解释现代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自我实现作为好生活观念的内容,把历史地获得促进人们的自我实现的社会条件作为正义原则,才使正义与好生活观念产生了实质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从哲学、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等维度全面审视文化自信,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和实践的文化观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础;国内外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的理论指导.我们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强盛.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进步的人们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实践,其基本内涵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当比资本主义更为进步的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制度文明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化”,而是“社会主义化”。现代化既是世界各国生产经济你追我赶的局面,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动互补的过程,虽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但并不消除世界各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现代化使世界各国趋向一体的同时,也滋生着差异。观念现代化不排斥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既是历史运动之必然,又是社会发展之必须;体现观念现代化的新质文化,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生活方式是人的各种活动形式的总和,它包括劳动生产、物质消费、精神文化、闲暇娱乐、人际交往、生活观念等内容。它是人们在不同的观念、意识的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全面反映。由于人们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生活的差异,生活方式也就必然有别。民族作为一种地缘、历史、经济、文化多元统一的人们共同体,自有其内部同一而民族间迥异的生活方式。即是说生活方式是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和批判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并在考察和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谓新的哲学形态即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根本的生活观,并由此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始于哲学观念的变革,那么,它也必将完成于新的哲学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德育,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面对共产主义未来,从中小学的实际出发,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关于德育观念问题思想观念是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必须引起人们观念上的变革。当前,中小学德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必将摒弃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旧观念,树立新时期应有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形成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克恩曾经说过,每一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一种政治文化的产生,就是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凝结。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是重建中国文化、构筑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指出其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所谓审美理想 ,就是一种能充分肯定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活观念和人的观念的形象形式。其精神实质 ,亦可说是一种指向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展开的未来生活的创造性理想。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美学思想 ,审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与一种特殊的精神方式的审美理想的中介作用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发生流向的本质规定。由此观照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发生与发展 ,考察其整体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体现 ,引导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并把握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理想的本质特征及现实呈现。  相似文献   

9.
远离与回归──简论湘西当代作家对本土语言的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在文学领域里,既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对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说,语言,也即风格。这风格的形成,直接受作者所处的特定的民族,以及民族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地理环境影响。别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物)都必须属于一定的民族和一定的时代,因为若超乎民族性之上,就不是现实的生物,而是抽象的概念。”[1]因而,对一名优秀的民族作家来说,他所运用的语言,必定是一种由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所铸成的,高度民族化的语言。这语言中必然饱含着那个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作为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的一种投射形式的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观的系统性存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其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其社会性质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特有的民族精神,超越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与狭隘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在大变命、大起飞的年代。变革的目标和起飞的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处在这样一个开创新局面的伟大变革中,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人们的思想从错误的、过时的、固定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社会形态。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由于国家的客观存在,使人们在头脑中随之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各个国家的人民在心目中都存在着这种对国家的感情。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的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既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它是用来调节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上层建筑范畴,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各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哲学奎历史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维度:历史哲学的未及研究人类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本性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哲学的维度则是从具体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切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这两个维度的关系,实际上屯就是唯物史观和现实历史的关系.社会哲学不同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社会哲学是从社会和人的相至关照中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哲学应着重研究社会转型,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转型时期,因此,工持建构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每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极复杂的文化背景。这其中既包含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存在着当时社会政治、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宗教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因而,我们要弄清楚辞特质的形成原因,便应从楚国整个文化背景的角度去对它进行审视。一、巨大的历史断层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由这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楚民族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关于楚民族的来源,有北来说、东来说、西来说、土著说等。北来说以《左传》中“郑、祝融之虚”一句话为基本依据。但“虚”也作“墟”,既可作居住地解,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知识分子在我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一个整体的阶级属性,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知识技能的变化发展确实关系着每一个历史时代,每一件历史事态发展的兴衰成败。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敬和器重,素来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笼络和争取的对象。而历代知识分子的多数,也往往以其固有的知识和特有的敏感,在各个变革时期,敢于面对现实,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受一种共同的爱国信念而凝聚在一起,最早觉悟,率先行动。在我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外国  相似文献   

16.
(一)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哲学也需要改革。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内容如何改革和丰富呢?为了使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有一个与现实时代相联系的契机,从而反映时代精神,为了使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把历史主体活动作为一条“连线”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主体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入手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体系。就是说,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活动中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说明社会历史规律是怎样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又是怎样通过人们的社会活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适应与冲突,是今天我国各民族面临着的一种客观现象。民族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积淀,而其中更为复杂且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乃在于它的深层,即观念、理想、价值、假说和思想方式等隐含的部分,通常被称为社会或民族心理。这些成分,不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的世界观。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探讨苗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正确认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因此,必须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社会的伟大变革都以哲学的变革为先奏。因而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也首先要抓住现实世界的深层次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结合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铸就属于新时代的精神支柱。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建设和普及形象科学也许是21世纪“灵魂工程”的基本路径。一社会和谐度如何与人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如果社会的和谐度太差,不仅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每个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客观地看,追求和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要求。但在不…  相似文献   

20.
民族语言文化的心理探析肖丽萍,刘应捷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最典型的特征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与工具,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中物质、制度、心理等各个层面的特点,“它又象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模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①并且在民族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