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交流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交流讨论的一种读书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和交流,对于激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阵营努力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持久价值,实现了真实有力的理论创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为唯物史观申辩、为辩证唯物主义正名、发展数字异化批判,实现了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哲学批判再出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从“机器论片断”、经济危机理论、资本逻辑学说中汲取思想资源,实现了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建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阶级理论、国家理论、空间批判理论和生态批判理论,重新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政治批判创新潜能。因此,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通过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现理论创新的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三点重要启迪:第一,聚焦经典、关注思想;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意识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三,站稳当代立场、以开放的心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3.
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题中之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读讲诵写行"五位一体来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思政课教师应以崇高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来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使学生更好地得到科学理论的滋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载体,对经典著作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世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成败。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应该坚持历史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成为可能的基础;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应该坚持客观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的评判标准;对经典著作的理解还应该坚持实践的态度,这是我们对著作理解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记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深度对话,既是解答现实问题后的答案,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不竭的思想源泉。追本溯源,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载体,不断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探求自身创新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中国式现代化能起到巨大的思想理论引领推动作用。概言之,就是深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含的典籍、科学、价值和时代四重意蕴,梳理它们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所起到的思想引领和价值作用,进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种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余斌 《中华魂》2011,(10):58-59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根本。我们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余斌同志的书稿《〈资本论〉系列问答》中选择一些篇目予以刊登,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学习经典著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因此,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世界观为切入点阅读马列经典,这样才能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研读马列经典的主轴。学好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但是,要学好马列经典著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反对“只言片语”,抓“精神实质”;系统而非零碎、实际而非空洞地学;始终坚持为“自己弄清问题”而学;提升读书境界,把学习经典养成生活方式。正确处理好文本和历史的关系、矛盾与范畴的关系、主题和话语的关系以及词句和精神实质的关系是研读马列经典著作时应当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用率高,不准确率亦高。人工核对费时费力,又难以做到全无差错。开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文自动校核系统"本属轻而易举之事,但是其中涉及的版权问题令人望而却步。其实,自动校核系统只是内嵌于经典著作,作为工具,并不可直接阅读,并非以电子文本形式传布经典著作,故而不存在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内涵广泛,包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了运用整体性思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时代解读的必要性。《费尔巴哈论》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如果局限于部分章节、著作文本本身或其某一方面进行片面理解,就会陷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与世界观、方法论之争而忽视对其精髓的把握,也会产生马恩对立、折中主义、片面理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等错误思想。因此,通过分析该经典文献,发掘其在著作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与马恩其他经典著作关联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利于整体性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运用其指导新时代理论实践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是典型的主题出版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象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出版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服务的出版意图、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出版功能、出版的公益性导向及时间节点特征与主题出版的目的、效果、特征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性质的再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主题出版的历史内涵并对其理论化的推进有重要作用,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就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之中,它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它的理论是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结晶;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具体运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既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横向角度的选择,也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纵向角度的选择,它这两方面的选择,既是对科学原理与科学原理运用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科学原理运用中科学精神作用的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有两种相左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其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而是对世界的价值掌握方式.本文旨在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内涵,揭示其价值性意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在科学性与价值性之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民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了民生问题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对建设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等三重属性,其具体内涵既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规定,也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三重属性在理论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意识形态性主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向,是其立论之本;学术性为理论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而实践性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实现的基本保障。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育实践中应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价值,强化其意识形态功能与价值引领作用,坚持教育的系统性与开放性,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探讨建构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它主要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前提性问题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应着眼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总体性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立场,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凸现民族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在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中,应当认真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准确地捕捉时代性问题并给出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与其坚实的哲学基础是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认识路径;以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观为价值取向。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既继承了前人更超越了前人。只有廓清其本质特征,才能进一步探讨它在整体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及意义。本文对中国学界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进行了梳理,比较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其他各类人道主义作了区分,指出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作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在规定性,表明其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同构、出发点与归宿点的统一;从方法论上弥合了过去此类研究的不注重内在结构研究的单一性;从新的视阈探究一个横亘在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疑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何而来"与"向何而去"密切联系着,与马克思创立理论的问题、思路、视角、价值取向密切地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创立)的特质,就决定了它自身的走向.我们应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在对资本主义的互动扬弃,在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的规律性学说和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克服以往教育实践中的教条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发展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社会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及其伟大实践,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中国化传统,借鉴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且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发展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