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实学”向“乾嘉朴学”的转折 ,与清朝第一、二代知识分子微妙而复杂的社会心态有关 ,更与实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学术理路有关。朴学家以纯学术的态度和方法考订整理出儒学经典的本来意义和真实面目 ,抖落了自汉唐至宋明附加在儒学经典上的种种纲常伦理说教。正是这种“金粉尘垢”的抖落 ,使得乾嘉朴学与反封建的近代维新思潮有了某种明显的相通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陈寅恪的学术与乾嘉朴学和宋代史学这两大学术传统的渊源关系的认识,大体而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多持“陈君治学一贯承乾嘉朴学之家法”或“陈氏一生治学,以朴学方法为主”的看法;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先是有人尖锐批评上述看法“尤其无根”,认为陈寅恪“继承并发展了宋人的长编考异法”,近来又有“宋贤史学乃陈寅恪先生史学的主要渊源”,“寅恪先生之史学不可能出自清代经学或清代考据之学,亦可确言也”的论断,强调的重心完全转到宋代史学的影响,而乾嘉朴学的作用似乎被忽略不计了。然而陈寅恪与这两大学术传统的关系的实际情形却非如此简单明快,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陈寅恪著述中既存在着大量可称为“准长编考异法写成”的部分——持“宋贤史学乃陈寅恪先生史学的主要渊源”说者的重要依据,也同样表现出了对于考据的自始至终的重视、擅长和偏爱——持“陈君治学一贯承乾嘉朴学之家法”说者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破除那种简单对立的认识框架,对陈寅恪与乾嘉朴学和宋代史学的关系作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代广东文化的结晶体──东塾学派李绪柏清代学术以考据学即汉学、朴学为中坚。朴学按流派,可分为吴派、皖派、扬州派、常州派、湘派、浙粤派等。乾嘉时期,考据学达于鼎盛,梁启超说:“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①。”清代广东朴学兴起...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乾嘉学术成就,便使人们自然联想起那些著述颇丰的朴学大师,却往往忽略了虽未留下经学鸿篇巨制而对乾嘉学术风气形成有重大影响的朱筠。本文以为朱筠对乾嘉学术风气的形成,作用显著,其倡导之功,不在著述之下。朱筠借朝廷之力,首开辑佚之风气,而成四库全书馆开设之先声。而四库馆的开设,集中了一大批汉学精英,成为汉学家的大本营,推动了朴学思潮的勃兴。朱筠还以朴学训士,表彰经师先贤以倡朴学。特别是他自身探经嗜古,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尊汉学而薄宋学,重古训而轻义理,并为汉学指出了治学宗旨与门径。此外,他还广招学人于幕下,搜罗承学之士,振拔困厄之士,遂被奉为士林风会之盟主,对乾嘉学术风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朴学思潮作为清代学术史上的主要思潮 ,它的形成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皇帝的“稽古右文”、官吏的“上行下效”、徽商的“贾而好儒”及知识分子的“立言为上”是促成乾嘉朴学风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乾嘉时期的学统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积明 《江汉论坛》2002,3(6):56-60
乾嘉时期,清儒有一种普遍的学统重建的意向。其侧重面有三:汉学学统的重建、经世实学学统的重建、礼学学统的重建。正是通过如上三个方面,典型地体现出清学重礼、重学、重行为效应的色彩。乾嘉时期的学统重建,以上续孔孟学统为旗帜,彻底打乱了宋明以来儒学“心性理气”、“道统”与“学统”的传承谱系,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非延续性的统一。乾嘉时期的学统重建虽然表现形式是“复古”,但其历史内容却是“近代指向”。  相似文献   

7.
论乾嘉“扬州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代学术思想发展至乾隆中叶后,出现了“人人许郑,家家贾马,东汉学灿烂如日中天”的盛况,形成了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学术思潮——乾嘉汉学(或称乾嘉考据学),并涌现出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具不同特色的学术流派,如吴派、皖派,还有扬州学派等,特别是扬州学派,既继承了吴、皖两派的特点,又发展和超越两派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颇有些近代学术气息,成为清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嘉时期出现了一批提倡风雅的幕府,这些幕府成为诗人、学者的聚集地.乾嘉幕府学术气息浓郁,以卢见曾、朱筠、阮元等人为代表的幕府,倡导学术研究,一度成为学术基地,乾嘉学术由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乾嘉幕府的文学活动,对清代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乾嘉幕府的文学活动,使清代诗文创作渐至兴盛.作为沟通“朝”“野”的纽带,幕府体现官方意识与布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异族统治者从统治需要出发,以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位汉族统治者的热情,对汉文化潜心学习,大力宏扬,演成空前的“重道尊儒”风气,这是乾嘉语言学得以兴盛的坚实保证。更重要的是:异族统治者亦深明“厚风俗必先正人心,正人心必先明学术”,“明学术”又必须适应学术领域内部发展规律的道理,顺应了晚明至清前期“由空疏而务实”,“由理学而汉学”的大趋势,通过用人、考试诸方面“以示风励”,规定了知识分子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促进了乾嘉时期“人言许郑,家谈贾马”的乾嘉语言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延续与变异、形式批评的崇尚和反剧场化的艺术追求.这是时代思潮规训和文人戏曲评点家忽视戏曲综合性艺术的"类"特征二者合力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戏曲评点日渐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1.
乾嘉“吴派”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太炎先生在区分清代中叶学术流派时说:“其成学箸系统者,自乾隆朝始。一自吴,一自皖南。”吴、皖是指清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乾嘉时期产生于江苏苏州地区和安徽徽州地区两个研究汉代经学的学派。对吴、皖学术思想的研究,一直是清学史论者的热点。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吴派”的总体考察仍属少数,而对它的评价也未能越出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论断。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新发现的材料,对“吴派”试作新的探讨,或许对推进乾嘉汉学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2.
评价乾嘉学派应消除历史成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学派,亦称乾嘉汉学,或乾嘉考据学,因其于“乾隆、嘉庆两朝,正达于高潮,学术界几乎都被他占领”,故以乾嘉学派名之。由于乾嘉学派是乾嘉时期占支配地位的学术流派,又是有别于其它历史时期的学术,足以反映清代学术特点的学术思潮,因而也有人以“清学”称之。惟其如此,欲研究清代学术思想,特别是要研究乾嘉道时期的学术文化,必然应着重研究乾嘉学派。近年来的清史研究中,乾嘉学派也的确引起学界的关注。但是,乾嘉学派产生形成的真  相似文献   

13.
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我国学界出现了一股屏弃宋明理学、竞尚古经的思潮,史称朴学思潮,延至乾嘉终成气象。_其间,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学术方向的扭转,即朴学压倒理学,演成趋势;另一次是学术理路的改变,使经学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第一次转变发生在社会新旧交替时期,属于“推翻一偶像而别供一偶像”的思想革命;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一个学术思潮内部,属于朴学运动自身的发展与深入。事实上,也正是第二次转变。彻底终结了理学时代,迎来了朴学的全面昌盛。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疑古思想以“层累说”为核心观点 ,其形成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 ,这些时代因素主要包括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和科学观念 ;进化的历史观念 ;“历史演进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任何学术流派都有其相当影响,且独树一帜的学术内容和被同行学友、门人等拥戴的标志性人物。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高邮二王”(即王念孙、王引之)于音韵、训诂、校勘的成就,足掩前哲,竦桀时代,成为一座学术高峰。其学术渊源来源于乾嘉汉学,特别是直接衍承其师戴震;其治学宗旨为“实事求是,研经求道”;其学术风格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耻于蹈袭”;主要的学术表征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广博精深,综贯会通”、“好学深思,创新兼容”。“二王”的学术思想、学术渊源、学术风格、学术表征引领时代,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6.
乾嘉时期的诗学理论与清初一样是在辩驳明代文学中建立起来的,他们批评明代文学的盲目复古和低俗,认为有明一代是衰落的一代,自信能够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诗歌批评出现了"厚今"。受统治阶级和时代学术风气的影响,乾嘉学人对明代的复古思潮和门户持批判的态度,他们的文学观更具历史辩证性,认为当代也能创造出经典。乾嘉文学创作繁荣,在盛世情怀下,他们认为自身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饶宗颐治学精神源自乾嘉之学,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考据之学密切相关。饶宗颐治学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毋略之态度、以材料为基点之方法,正是遵循了“乾嘉学派”的路数。其治学又表现出不同于乾嘉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康宇 《广东社会科学》2023,(3):45-54+290
面对汉学在乾嘉后期遭遇到的学术窘境,阮元提出“以新知为主,不惑于陈言”的口号,试图让乾嘉学术发生革新与易帜,以改变清代经典诠释的纯考据化面貌。他申明考据与义理并重的重要性,通过考证明义理以推动乾嘉新义理学的发展。在其带动下,社会中支持治经以客观化诠释义理者越来越多,知识与价值关系重新被定位,并最终使理学在义理学领域内的长期独尊地位发生松动。以阮元治经为中心管窥乾嘉汉学的变新运动,是明清早期启蒙思想的继续与深化的结果,是“汉宋之争”的产物,更是中国近代人文学科发展的先导。虽然该运动也存在局限性,但其在经学传统中开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人文知识发展新思路,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术是中华传统学术的最后阶段 ,既是对中国古典学术思想的总结 ,又是古典学术通向现代学术的中介与桥梁。清代学术思想的正统派则是朴学 ,朴学的势力与前清朝运相始终。乾隆、嘉庆时代 (173 6— 182 0 ) ,是朴学的炙手可热的时代 ,以至于被称之为“乾嘉之学”。乾、嘉以后 ,清王朝内忧外患 ,而与之密切相关的朴学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真正对朴学举起叛旗并且在学术界激起狂涛的是今文经学。一、今文经学的起因   1.经济和政治原因清初学者的真精神 ,就在“学以致用”四个字上面。但在朴学独占时 ,一般学者都只在故纸堆中做考证工作 ,…  相似文献   

20.
武吉庆 《河北学刊》2003,23(4):159-163
史学研究的“实”与“虚”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能以简单的是非标准衡而量之。从学术求真到服务现实 ,从理论建树、历史阐释到史料搜集和史实考订 ,从间接功效到直接功效 ,一切真诚的学术努力 ,都为当今史学研究所必需。无视学术规范的学行和“回到乾嘉去”的倾向 ,都会使史学再入歧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