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迈克尔·罗伯茨认为19世纪末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由2007—2008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持续性经济下行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长期萧条。第一次长期萧条由英国利润率下降引起,随后的多次危机造成资本贬值,在一战的刺激下方最终结束。第二次长期萧条是美国利润率的崩塌从而拖垮世界利润率所致,最终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参与二战后重建才摆脱本次萧条期。第三次长期萧条的主导原因是金融资本的无序扩张,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盈利危机。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经济衰退,以及近期美国金融领域的持续性震荡,表明第三次长期萧条正在深化。长期萧条理论指向资本主义必然被替代的历史规律。21世纪的资本主义处于全球“爬行”之中,全球不平等加剧、气候危机与生态灾难愈显,无产阶级的反抗最终不可避免。长期萧条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重维度的对"西方中心论"的科学批判,以及对世界历史研究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在彻底摆脱"东方社会停滞"等"西方中心论"词语表述影响的同时,把其对资本主义的一般与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由西欧推及世界,彻底超越了"欧洲独特"说,最终完成了对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意义上的"西方中心论"的科学批判,并据此为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指出了一条与资本主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学的社会形态理论,丰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3.
韦定广 《社会科学》2005,27(9):67-7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球自由资本主义.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资本在占有、生产及运行方面日益具有充分的全球性和自由性;由此导致生产和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形式上发生较大变化,并呈现出与历史上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不同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从发展趋势上分析,全球自由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中期起,为加倍巩固和提升各种涉华利益,将电线引入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利用《海防档(丁)·电线》及《美国外交文献》中的相关档案,文章考察了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有线电报势力谋求进入晚清中国电报市场但无果而终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逻辑及当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上重要的发展形态;它先后经历了19世纪末、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到新经济政策时期、斯大林主义时代以及后斯大林主义时期等重要阶段.本文通过简要回顾一个世纪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得出如下初步结论:要反思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总结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形成对21世纪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新判断.展望、思考21世纪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上讲,都不能不从重新研究列宁的资本主义观开始.  相似文献   

6.
邵鹏 《中州学刊》2002,(4):123-127
二战后汤因比所作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求解决全人类的困境的方法 ,因此他对由于近代西方文明全球化过程而产生的全球性问题感到深深的忧虑。汤因比对全球性问题的思考不仅先于罗马俱乐部 ,而且更加深入地探讨它产生的内在思想原因 ,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途径。他认为 ,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应该从西方文明 ,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展中反思。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近代西方宗教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型。全球性问题仅仅依靠单个的民族国家无法解决 ,必须建立“世界国家”以及重新确立价值观统一人类的行动才有解决的可能性。而中华文明对建立“世界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他的思想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 ,视角宽阔 ,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限制 ,体现出一个具有宗教关怀的历史学家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论林肯解放黑人奴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979年,是美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革命领袖阿伯拉罕·林肯(1809—1865)诞生一百七十周年。林肯是美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人物。他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一场反对奴隶制度的国内革命战争,颁布了《解放宣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商品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工农业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毫不夸张地说,林肯的历史功绩和  相似文献   

8.
丰子义 《学术研究》2005,46(8):36-43
马克思早期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同唯物史观的创立交织在一起的,而从19世纪50年代起,则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观点出发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兴起和发展的动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矛盾、对外贸易政策以及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极限等;另一方面又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即对世界历史关联程度,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巨大作用.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同生共长、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近代体系的形成,西方学界普遍兴起运用民族国家等概念和地方性经验来分析社会构成和历史发展特色。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界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反对以往的"欧洲中心论",尝试进入中国的细部,从而使区域史、地方史研究开始流行。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来看,普世性原则与文化相对论一直是纠缠不清的两极,而海外汉学始终不得不在这两极间寻求危险的平衡,毕竟西方的理论框架进入中国研究中既有它可资借鉴之处,又可能会产生隔靴搔痒、挂一漏万的尴尬。"学术地缘化研究"现象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利弊得失,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研究的复杂性并促使我们对引进海外汉学成果时的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经济国际化或全球化的趋势 ,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阶段 ,具有巨大的社会进步意义。但是 ,目前西方所主张的全球化 ,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 ,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 ,是对 2 0世纪 50— 6 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清算和逆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的扩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加剧和激化 ,在更大的历史范畴内 ,“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成为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严重桎梏。近十年来 ,西方全球化给第三世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仍保持着强劲势头 ,甚至可能统治全球较长时期。但是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若美国经济出现大的危机 ,西方全球化有可能出现间歇性的中断 ;西方全球化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引发并加剧局部战争。西方全球化图谋建立更加不公正、不合理的所谓国际新秩序 ,因此 ,第三世界国家要善于趋利避害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 ,团结一致 ,建立真正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东方全球化。  相似文献   

11.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力量理论发轫于全球化信息时代。奈认为,作为分析国家实力和国际格局的新视角,软实力使人随我欲,可称为间接或者同化实力的表现。同时,奈用美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对什么是软力量进行说明和填充。中国学者借鉴软力量的美国视角,并试图填充进中国式内容。中国将软力量视为对内建设的目标,而美国将软力量作为称霸世界的工具。与之相应,中国重视软力量的内涵、力量来源和力量转化,美国则更加重视软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武力 《河北学刊》2004,24(6):183-189
从历史阶段看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 19世纪及其以前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二是2 0世纪上半期的帝国主义阶段 ;三是 2 0世纪下半期的后帝国主义阶段。与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相对应 ,中国的发展战略也经历了一个“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清末 )———全盘西化 ,但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 (民国 )———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194 9— 1978)———改革开放与融入世界 (1979— 2 0 0 4 )的过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资本主义是发展变化的 ,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的 ,并且可以融入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去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构成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在对资本主义作出横断面剖析和纵向面解构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批判的视角从经济层面转向上层建筑、从历史转向现实,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并依据时代处境的变化转换批判的坐标,试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存在着没有科学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律、不能寻求与革命主体的实践结合以及无法展陈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图景这三大缺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宏篇叙事,严格说来只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现象学"诊断",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治疗",因而无法产生实际的现实效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发展和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解构是十分有限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趋向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两个必然”论断进行政治经济学论证,到20世纪由资本主义“适应论”和“变质论”引发的一系列论争,再到21世纪资本主义危机频现推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复苏,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对资本主义结构体系的分析不断深入,对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的认识也愈加清晰。对这一问题研究总体经历了由预判资本主义消亡结局向全方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转变过程,贯穿这一思想史发展过程的主题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导逻辑的批判,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衰落趋势和资本积累极限存在的客观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长期共存竞争的格局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的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20世纪美国儒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学术探索》2014,(1):111-115
近现代美国的儒学研究从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开始,经过20世纪上半期专家学者的探索研究,到20世纪中后期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海外儒学研究中心。美国学者从西方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研究儒学及其发展,对于儒学向现代转变和现代性的阐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增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张广智 《文史哲》2006,(4):95-101
西方历史学有着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自古希腊发端至今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科自身的关注则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从20世纪初年以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从方法上来讲,研究西方史学史应注重对西方史学遗产及时代趋向作出动态考察,注重开展中西史学之间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以期深化我们对于西方史学、西方社会的了解与反思,更从整体上推动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理论作为解读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框架,是20世纪后期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支配性范式。后现代理论具备以下两个特征:首先,试图将当代社会的"现代性变迁"置于时间的脉络中加以理解;其次,后现代理论是一个根植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的变迁图式,是欧美人针对自身的一种自我理解的尝试。全球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从全球视角理解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全球化理论同样具有两大特征:第一,擅长将某一社会的"外部"变量放在"全球"范围内加以考察;第二,着重关注西欧圈与非西欧圈合为一体的"地球",是一个主要用来解释非西欧圈问题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左少兴 《云梦学刊》2010,31(5):28-33
俄国德·谢·利哈乔夫院士说:"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Россияникогда не была Востоком")。古代罗斯,在其历史发展初期(公元9世纪中叶),位于东欧平原一隅;后来(从16-17世纪直到19世纪)她逐渐"东扩",以至"地跨欧亚两洲"。尽管如此,莫斯科公国和俄罗斯帝国在历史上不曾是也不可能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联系东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是欧亚大陆上的"丝绸之路"。因此,所谓俄罗斯人与"东方人"、"东方民族"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在"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方面"彼此"接近"、"近似"、"相似",甚至"同出一辙"(代替"如出一辙")以及诸如此类说法,纯属牵强附会,不经之谈。  相似文献   

20.
张仲民 《学术月刊》2012,(5):135-144
三清末民初编译、书写的西洋历史书籍及有关文类,虽然一般都称道古腾堡印刷术的贡献,将古腾堡印刷术与中国印刷术进行对比,但并没有将古腾堡印刷术导源于中国,尽管个别人曾将火药、罗盘这两大发明归于中国西传。然而,这样的历史书写模式并没有一以贯之。特别是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