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清戏曲改良是晚清社会、文化环境和中国传统戏曲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时代的进步需要产生一种更能表现时代思潮的新的戏剧形式,但因为外来戏剧此时还没有真正在中国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这场应时而生的戏曲改良运动只能在旧瓶里造新酒,提升戏曲的意义,扩大戏曲的题材,放宽曲律的限制,而其中尤以戏曲语言的变革最能代表这一改良运动的实绩和局限,最能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过渡的复杂性、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戏曲难以在晚清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适应观众和时代的需求,难以发挥革命宣传、鼓动以及启蒙民智的社会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人士积极推进晚清"戏曲改良",艰难的戏曲改良又迫使改良者将目光投向西方的话剧艺术,去接受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潮。新剧作为舶来的戏剧艺术与中国的民族审美存在隔膜,要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扎根、延续,必须与民族传统、戏曲传统相"融合",吸收、借鉴戏曲改良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得话剧舞台艺术在舞台表演、舞美、剧场等方面得到丰富和发展,推进了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松游小唱》的"小唱"唱词艺术,深刻反映了川西地方川剧对改造古典诗歌艺术的影响。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松游小唱》在内容题材、艺术手法、雅俗结合、生活意蕴等方面和川剧的共鸣之处,说明了传统戏剧有着对古典诗歌改造的功能,而且不仅是戏曲对古诗的改造,同时这部长诗也是将民间小唱艺术和古典诗歌相结合的重要尝试。诗人的这一次尝试,说明了在晚清社会将变的现实面前,诗变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概论把地方戏特征看作全部戏曲的特征,混淆了戏曲发展的文学阶段与非文学阶段的区别。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欧洲传统戏剧都是文学的戏剧,地方戏是表演的戏剧。应以“舞台艺术语言”的概念取代地方戏研究中“程式”的概念。欧洲传统戏剧主要是情节的艺术,包括地方戏在内的古典戏曲则主要是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6.
零散戏曲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戏剧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优伶史的研究迄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陈金雀传》记录了陈金雀这位晚清京师演员的概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戏曲观和审美观 ,对研究中国近代戏曲活动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上 ,“戏剧”一词有其原初意义和语义流变历史。这一事实却为2 0世纪的戏剧史研究者所忽略 ,因而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考索不能全面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的性质。“戏剧”与“戏”、“剧”等词一样 ,具有“扮演”与“游戏”两大意义项 ,但是 ,历来的戏剧起源研究者都关注“扮演”的意义项 ,并由此为中国戏剧溯源 ,而忽略了“游戏”的意义项。这种溯源实际上是在演绎“艺术起源于歌舞”的艺术观念。中国传统的文艺功用论 (诗教 )、 2 0世纪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的文化语境激励着 2 0世纪的戏曲考原者选择“歌舞说”而放弃“游戏说”。“戏剧”的“游戏”意义项正是“戏曲”概念所没有的 ,“戏剧”概念因其巨大的包容性而更能体现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精神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古典戏曲在人物设置时,虽然不能离开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这种人物关系并不是欧洲传统戏剧所追求的对抗性的矛盾冲突关系,它非但不推崇激烈的冲突,反而是作者对冲突的有意淡化。在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关系时,也总是趋向于使这种冲突显得比较温文尔雅,比较诗意,比较有分寸,表现出中国古典戏曲在人物关系设置时对诗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的自觉性更强,也更注重文学自身的特征.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心理化”,“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明清传奇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已是成熟的戏剧形态。它在保持中国古典戏曲特有的戏剧性的同时,又增强了戏曲的叙事性因素。明清传奇叙事主体的强化,叙述时空的拓展,叙事结构的程式化以及构成戏剧结构的种种叙述手段,把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最具文人化特色的戏剧的显在叙述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了体现了明清传奇作家对戏剧叙事策略的自觉把握和对叙事技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是对戏剧优秀传统的吸取和发展,扛起了古典戏曲现实主义的大旗。在结构上总分结合、点面呼应,对现代剧本创作以角色为中心演绎剧情,同时在剧情发展中逐步丰富并表现人物性格具有开创意义。作品以其深刻的现实性、思想性代表了有清一代传奇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2.
从话剧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其接受的影响更多地来自于西方传统戏剧,较少来自于中国古典戏曲,其叙述方式也应是潜在的戏剧叙述和外在的戏剧展示,然而曹禺的《雷雨》却更多的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显在叙述方式,并使其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剧中采用的“回溯法”、“直叙法”、“省略法”、“概要法”等手段便集中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时空控制机制的主要叙述特质  相似文献   

13.
晚清对戏曲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出于"新民"的目的而提倡的"戏"、"说"合一的"小说中国"理论,已经看到戏曲"剧本"对"营造人心"的作用;而稍后的戏曲研究者对剧场与舞台表演的功能的认识,已经涉及到戏曲艺术与"小说"的差异;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民智"的现状使得晚清的"小说中国"理论遭到搁浅,而"戏曲"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遂成为晚清"中国叙述"的重要载体,晚清知识界对"剧场国家"效应的聚焦由此发生,"粉墨"英雄遂成为"戏曲中国"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戏曲”“戏剧”均为中国古典词,“戏曲”既指戏剧文本,又指包含曲词等在内的表演艺术形式;“戏剧”则主要指俳优之人的言语、行径。二词都曾被用于对译近代西方drama概念,后逐渐定型为“戏剧”一名,用于指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表演艺术。就民国以后概念的使用来看,“戏剧”与“戏曲”混用的情形颇为普遍,前者在内涵上较后者更为宽泛。作为近代文学分类的“戏剧”出现于晚清,与传统“戏曲”虽有联系,却主要是在近代西学知识输入基础上形成的新观念。探讨清民之际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概念之间的对接,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史、文学史诸问题,有助于理解近代文学知识分类和学科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论戏楼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楼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是中国无数历史文化遗迹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代表。本文通过对戏楼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中的历史衍变过程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分析,认为戏楼建筑化的趋向完备,不仅与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大体是同步的,更重要的是它更是中国戏曲艺术形成、发展繁荣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晚清小说理论变革是晚清“小说革界命”的重要助推器,理论家们普遍存中西比较视野,从文类、体例、题材、人物、情节、结构、思想内涵与审美风格等方面对中西小说进行了全方位比较,亦关注到中西作者观与读者观的差异。晚清理论家们的中西小说比较多零碎且立场有偏颇嫌疑,但他们自比较中获得了革新旧小说的动力与方法,最终促成中国小说和小说理论由古典向现代转型,是中国小说现代性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研究专著的回顾,认为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把握古典戏曲理论的民族性和全面性等方面还比较薄弱。由此本文提出建立当代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研究的新体系,它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理论传统,又要具有先进性,能够系统、全面地容纳古典曲论的内容。因此,古典戏曲理论研究至少应该包括戏曲本体、创作、表演等三个层面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孟称舜是晚明剧坛杰出的戏曲作家兼理论家,他非常重视戏曲语言的美学价值,认为戏曲语言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曲白兼美,本色当行,形象而富于个性色彩,有“趣”有“味”.孟称舜的戏曲语言审美论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自己的创新,在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大量出现的各级各类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是中国当代戏剧史及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历史现象。它以涵盖了从现代话剧到各种传统地方戏曲的形式之多样性、打通了从国家到省市大区的组织之广泛性,不仅对当代话剧、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化动员、情感生产和国家认同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在20世纪60年代集中出现的戏剧观摩演出中,上演时间最晚,是在充分观摩学习了早于西南区举办戏剧观摩演出的其他各大区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集中了话剧、地方戏等表演形态,也是对60年代西南地区戏剧创作及观摩演出经验的总结。全面搜集和整理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上演的七十多部话剧、戏曲作品进行宏观分析,发掘观摩演出之于西南区戏剧发展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立足于迄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戏剧观摩演出这种“形式”本身,分析和探讨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会演的历史意义,即它通过富于民间立场的戏剧生产和传播机制,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化动员、情感生产和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贵的地方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元杂剧以它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独特而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且不说有众多的元剧题材被后来的各种戏曲所采用、衍化和改编,发扬着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就以元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来看,也不断地为后来的戏曲所汲取、改造和发展,形成了我国古典戏剧的优良传统。本文试就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