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文学本体论往往把文学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来看待 ,试图寻找文学某种稳定的本质特征 ,回答“文学是什么” ,把文学的某一属性当作文学的本体 ,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所走的都是这一路子。本文认为 ,传统文学本体论提问的方式是错误的 ,不应该追问“文学是什么” ,而应该追问“文学如何存在”。从这一角度看 ,文学就是人类的一种对话方式 ,是作者和读者以文本为核心进行的心灵交流。这一对话是双向逆反的过程 ,并且包含了各种复杂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2.
世界文学的本体论应当以《文心雕龙》中的原道说为核心,世界文学之道是世界民族文学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核心是本土文学与外来文明的混融与逾越。由此形成世界文学之道的形态类别,即东方的道与西方存在本体观念的对话,这就是道通为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论史经历了五次范式转移,不同的文艺范式蕴含着不同的接受观念。“模仿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向本体世界追寻的“诚意谛听”;“实用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具有理性旨归的趣味阅读;“表现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追求自由精神的体验借鉴;“客观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以审美自律为特征的精神补偿;“接受说”下的文学接受,是一种主张多元价值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4.
打开电视机,一位主持人手拿着话筒和一位明星在对话。那明星正在称赞某一位作家,末了又说:“人家说他的作品是痞子文学,我看,写痞子文学的不一定是痞子。”主持人连忙附和:“对呀,写痞子文学的作家不一定是痞子,作家和作品是两回事嘛。”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了。写小偷的作家不必亲自去行窃,写妓女的作家不必亲自去卖淫或做嫖客;倘要一个写死刑犯的作家亲自去挨一下枪子,那可就更荒诞了。作家可以调动他的独到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体验,去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这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  相似文献   

5.
以文学活动中的某一要素来概括文学本质的反映论、作者中心论以及作品中心论等各有自己的理论缺憾,它们都把文学作为静止的、物态化的事物来看待。但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文学意义也是在文本与文本、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读者、文本与其生存其间的文化语境以及文本的上下文之间的不断对话中生成的。离开“活动”这一基本界定,文学的意义将无从产生。  相似文献   

6.
文学主体性理论受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影响,二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之争,共同推动了人学主潮的主体性转向。文学主体论的核心是“内宇宙”,即对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结构的强调。这一观点引起了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和文学主体的群己之争。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史和文论史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贡献、理论限度与思想潜能进行评价。在思想史层面,文学主体论引起的是人学思潮的系统化、内在化的主体性转向。在文论史层面,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各派文学理论的碰撞、互动和重组。文学主体性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的本体化与本土化两个方面。文学主体论没有正面回应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尤其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没有充分吸收现象学以降兴起的交互主体性学说及其伴生的对话理论、互文性研究、普遍语用学、过程中的主体等理论,实现西方文论的本土化。反思文学主体性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中的发展流变和理论限度,与其说文学主体论提供了某种完善的理论形态,不如说其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精神镜鉴和学术张力——在论争和对话中不断发展,在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7.
西方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数量丰硕、成绩斐然,并形成了相应的批评话语和阐释模式。然而这种围绕殖民话语建立起来的研究方法明显呈现出一种对非洲英语文学本体的偏离。偏好解读非洲英语小说中的政治主题,忽视非洲英语戏剧的本土文化,漠视非洲英语诗歌的人文情怀,并在西方中心审美下的"普遍主义"倾向中,形成了近年来与非洲本土日渐疏离的流散研究。了解西方非洲英语文学研究的偏离,可以避免我们在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现有成果时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以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积极地参与到与非洲文学文化的平等对话交流中。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唐代殷的“兴象”说、皎然的“诗境”说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诸说的考察和分析阐明 :唐代提出的“意境”论从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积极参与的艺术空间 ,它既不是单纯的“作者本体论” ,也不是单纯的“文本本体论” ,意境本体实际上还有读者的参与 ,换句话就是说 ,意境本体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因此 ,唐代理论家提出的“意境”论实际上是一个标志读者的文学接受进入文学本体的审美范畴 ,这也就是唐代“意境”论所包含的接受美学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艺术各类别的统称,按照文学体裁“四分法”的分类方式,诗是与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体,然而这一“并列”并非是平等的,诗的性质可以说是一切文学乃至艺术的精神蕴含.文学的诗性在于它是对语言实用目的的超越,是审美的超越而非本体性的超越.中国文论中的意境与西方文论中的典型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学诗性的特征.除此,由于“语言转向”和“读”的文化向“看”的文化的更高层次的回归,设定与参与也就成为审美超越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文化误读”进行研究,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在“反传统”的口号声中发展起来的。暂且不论这种“反传统”是否言过其实.但它调实有许多与传统文学通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它的新颖性是人所共知的,因为,它的出现,伴随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的崛起。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的把握,或者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的评判。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丈学必须“真实地后映生活”这一创作原则的否定。我们承认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但这并不仅仅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反映”,更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审美的反映。既然文学是“反映”,就必然有一个真实性问题,因为“真…  相似文献   

12.
1978年~1990年,中国当代大学生在这历史性的十年中经历了一个艰苦探索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西方学术思潮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笔者在此就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关系作一定的探讨。一、西方现代派文学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文学艺术领域的“现代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西方在“先锋主义”、“颓废主义”、“实验派”和各种现代文学艺术流派名称之下兴起和汇合的一场文艺运动,一股文艺思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论与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把西方文论引入日本文学选读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各个角度分析作品,就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对话,彼此充分听取各自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加强对作品的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理论思维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端”,在马克思主义中具有“一般哲学的,一般方法论的意义”。本文试图借助这一方法论,来探讨异化与文学的关系,论述异化与西方文学变革问题。 异化是促进西方文学变革的动力之一 异化始于何时,在理论界没有一致的意见。一些思想家将其视为现代社会的社会病,说它随着“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一同开始(卢卡奇);是“新世纪的疾病,十九世纪以前似乎还不为人们所知。”(梅纳克)另一些思想家却针锋相对,批评这种观点“把异化仅视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现象是一个大错误”(刘易斯·福伊尔);认为“自人不再生活在原始状态中起,异化就已存在”(阿诺德·豪译),并从对圣经故事的重新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日本文学选读课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把西方文论引入日本文学选读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从各个角度分析作品,就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对话,彼此充分听取各自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加强对作品的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理论思维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文学鉴赏审美虚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近年来,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有较深入的进展。但在其审美系统内某些专门领域的研究尚较为粗略,有的甚至近乎空白。本文试图专从文学鉴赏或曰文学接受的角度来探讨鉴赏虚静说的内蕴:“虚静”,不仅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显示其重要价值,而且也以它具有独特个性的“砖块”充实和加强了整个审美虚静说的大厦。从另一角度看,鉴赏虚静远不止方法论的意义,在这一命题中还更多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精神,蕴涵着人生与宇宙的大本大宗的意旨,从而显示了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方法与本体融合为一、文学鉴赏与社会人生融合为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 ,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下的重新言说。它既表现出作为历史问题的滥觞所提供和积累的经验性意义 ,又由于历史境遇的深刻变化而必然呈示出“新质” ,并由此构成对世界现实秩序的挑战。我们既要坚持以“国家和民族”的范式参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又应积极地把握“全球化”态势以激活民族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文学形式本体论”是20世纪四十年代西方重要的文艺理论,它是与有着深厚根基的“作家中心论”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的“读者中心论”形成鼎足之势。这一理论把对文学作品本体的研究当作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认为文学研究可以不考虑文学自身之外的其它一切因素,而应通过语言分析,通过细读法去寻绎作品的本意。这种理论割断了文学与社会生活丰富的联系,弱化了人们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关注,最终要把文学研究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的程序化操作,从而使得文学批评陷入了另一种形式主义的泥潭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的问题,但在众多的文学理论书籍中,关于文学发展的问题探讨的并不很充分.文学的发展不是时间性的问题,文学的历史并不就是严格意义的按时间排列的发展序列,我们不能说后产生的文学作品就一定比先产生的文学作品好,这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新时期以来我国关于文学发展的认识的考察,以及对西方文学发展理论的引进介绍,从而梳理出一些关于文学发展的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阵“寻根”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同志为前段文坛一意仿效西方文学,不努力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深感不安;另一方面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学落后于世界的现状忧心忡忡,由此想凭借这股西来的风,发愤擎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去冲锋陷阵。就这一点而言,把“寻根”的文学与文学的民族化相提并论,倒也是可以的。前些时,有的同志提出“我国文学在本世纪末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于是有人质疑说这个提法不科学,值得研究。因为什么是世界先进水平,就文学来讲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