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人始国前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对戎战争,使秦文化先天具有军事性。商鞅变法后与法家思想相结合的秦文化,军事性空前膨胀,这是由于法家思想本系军事思想而产生的叠加效应。秦文化的军事性既成就了秦的统一事业,同时也造成了秦主朝的速亡。  相似文献   

2.
秦国建立之后 ,西部的地域范围日益扩大 ,东西之间的对立日趋明显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地理基础 ;汉中、巴蜀地区的开辟 ,千里蜀道的修凿 ,郑国渠、都江堰的修建 ,使关中、汉中、蜀中成为“天府之国”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经济基础 ;秦穆公的西霸 ,秦孝公的强大 ,秦始皇的统一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政治基础 ;秦统治者山川祭祀具有轻关东、重关西的特点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秦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富于进取精神和征服欲望的"虎狼文化".秦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似是由于秦人特殊的发展道路与地理政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秦文化的特点相对于中原地区那种内敛,保守,柔弱怕变,适可而止的文化特点来说,更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和统一战争的需要.然而,秦文化不是游牧文化的简单重复和翻版,秦在对游牧文化进行积极吸纳的基础上,又对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使它与先进的法家文化相结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从而使游牧文化的因子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社会认同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统治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是否正确,社会整合是否有效,都将在文化层面得以充分反映。秦灭巴蜀,不仅是领地的扩张,也是秦文化走出秦地,迈向强盛的重要一步。秦统治者根据巴蜀社会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务实、包容的政策,得到了巴蜀社会的逐渐接受和认同,实现了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共同繁荣。这种文化的融合,保证了巴蜀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使巴蜀成为了秦统一全国的基地。秦文化因此走向强盛,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5.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秦文化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考古发现的秦简牍、封泥、金文、陶文等,反映了秦社会方方面面,给秦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极大地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使很多历史上难以说清的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从空间和时间的视角进行考察,可以注意到秦文化超地域的特征和跨时代的意义。秦文化自然有区域文化的涵义,早期的秦文化又有部族文化的性质。秦文化又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秦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总结秦文化的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应当注意这样几个特点:创新理念、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实用意识、技术追求。秦文化的这些具有积极因素的特点,可以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简要概括。对于秦统一的原因,有必要全面地总结。秦人接受来自西北方向文化影响的情形,研究者也应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及其前后一个历史时期 ,秦王朝与北非、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欧洲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半岛的古老王国、帝国相比 ,物质、精神文化的具体成就互有短长 ,表明整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内在的联系 ,古希腊、秦、古印度、古罗马四大帝国是先后升起照耀世界的几盏明灯  相似文献   

8.
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位于西汉水上游、陇山东西渭河及其支流淠河、牛头河流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触的边缘地带,早期秦文化在诸如和田玉、冶铁术、剑、铜鳆、金器、骑马术、祭祀用马等物质方面与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表现出了与北方草原及域外文化的交流,方式则是通过周围或草原文化通道上的早期游牧民族为中介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法治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理论和制度形态均可追溯到古希腊城邦政治。而城邦政治孕育是在多里安人入侵后特定历史情景中制度、观念、经济、组织形态变异成形 ,并经过系列的改革才得以确立起来的。作者通过对多安人入侵后“黑暗时代”历史的追踪 ,对形成城邦政治的条件过程进行了梳理 ,并对其法治形态和精神作了描述 ,从而初步揭示了法治起源之迷  相似文献   

10.
黄帝族源东夷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文化是特定地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标识。黄河下游的“东土”是父系氏族时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作为这一时期五帝之首的黄帝 ,应是“东土”(东夷聚居地 )的文化代表 ,亦即黄帝族源于东夷。这同黄帝与少典、黄帝与附宝、黄帝与玄鸟、黄帝与穷桑、黄帝与涿鹿、黄帝与泰山的关系 ,以及山东地区大量出土文物所提供的丰富资料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1.
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胜出,完成了其大刀阔斧的基本统一框架,开辟了千古一帝的君主专制政权;而楚却能够在灭国10多年之后,痛定思痛,奋发有为,实现凤凰涅柴式的角色转换,完成了精雕细刻的最后统一程序,建立起长达400余年的刘汉王朝。秦、楚两国之所以在统一中居于不同的历史地位,乃在于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论移植源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译作为翻译表达的基本手段,归根到底就是在忠实传达源语信息的同时,移植源语文化。文章尝试把蕴涵和体现源语文化的修辞性言语表达细化移译,用以说明这种移植的可行性及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对于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译/作《斯巴达之魂》,鲁迅并不乐意承认,其难言之隐在于,除了是翻译还是创作难以说清之外,确认小说身份的材源也始终无法找到.日本学者樽本照雄、森冈优纪等人对此做了大量详实而富有价值的考证工作.不过,日本学界也存在重视日本而忽视中国、重视历史而忽视文学的不足.如果不能从全球视野看问题,就会忽略东西方文明对话与对抗之中其它国家知识界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做出的贡献,也无法从更宏大和更完整的历史视野对斯巴达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数千年的知识源流、传播影响做出全面分析与整体判断.其实,记载有斯巴达三百勇士故事的中文读物如徐继畬在传教士帮助下辑著的《瀛环志略》、法伊夫的《希腊志略》中译本等,都要早于明治日本,这些书正是梁启超写作《斯巴达小志》的材源,而《斯巴达小志》又是《斯巴达之魂》的材源.影响鲁迅创作的,既有日本明治思想的熏陶影响,也有周边留学生文化圈的直接感染.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与中国诗史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庄子》与中国诗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庄子》的审美情感开拓了诗的疆域;庄子创造了丰富的意象、全新的意境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艺术精神超越了同类文化典籍,足以与《诗三百》、《楚辞》鼎足而三;以《庄子》为中心形成了道家诗学体系;《庄子》在塑造中国古代诗人心态,建构诗人人格模式,规范诗歌创作流向诸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庄子》是中国诗史之一源  相似文献   

15.
泾渭流域为华夏发源地之一。从三皇五帝时期到夏商周、春秋和战国,泾渭流域为西垂之地。秦人在此,在西戎—和西戎—战西戎—霸西戎—置北地—安海内,逐步走向强盛。泾渭流域,自古民风彪悍,武勇之俗甚重。秦人在此创造了辉煌的秦文化。泾渭流域先进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对泾渭流域崆峒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发展的因素有:秦人重稼穑、强畜牧的社会生产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矛盾哲学变化;宗教礼制内涵丰富的戎祀,将生产劳动本能转化成强大的军事武备;充分运用攻防转换的阴阳哲学思想;内涵丰富的宗教礼制思想等,这些最终推动了泾渭流域崆峒武术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歧义源之关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源指歧义结构中引发歧义的句法语义关系。关系源潜隐于各种线性和非线性的句法语义关系中,不像成分源显露在歧义结构的词项序列上,因此又可称为隐性歧义源。关系源分为句法关系源和语义关系源,其中语义关系源尤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六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也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虽然历史上也曾有外来文化汇入中国文化的情况,但这个最初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传统之源”的题目,意在澄清中国文化之“源”乃是“六经”,诸子百家只是其“流”.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先秦的元典时代”和“汉以后的经学时代”.这个“元典”既包括“六经”的“元典”,也包括继起的诸子学“元典”.而“六经”又是诸子学之“源”.胡适等人所谓“截断众流”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秦统治者有意识地对东方六国文化进行整合有两次。一次是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力图将东方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冶于一炉,以此作为未来统一帝国的理论基础。此次整合基本上是成功的。另一次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搞“焚书坑儒”,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主义,拒绝吸纳东方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尤其是齐鲁思想文化的精华。后一次整合是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西汉初期中小型墓葬文化面貌不清、缺少其演变规律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动因的研究等,本文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出发,借鉴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已经发表的长安城郊中小型墓葬材料,结合秦末汉初的历史发展,提出汉初长安地区的文化面貌应是以秦、楚文化为主,其他五国文化为副的格局。在这几种文化因素的碰撞、融合、交流中,最终在文景时期比较大面积地形成了汉文化。所以汉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秦、楚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欲望之旅和延宕叙事是铁凝后期小说的两大魅力之源。前者把文本从叙事层面推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对私欲进行大胆地揭露,从而开拓了中国现当代小说新的欲望形态,具有独特的心理学价值;延宕叙事既是一种叙事手段,又是一种心理呈示方式,与欲望之旅具有同构关系。这两者是互相指涉、互相彰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