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价值取向和思维向度上,呈现了不同以往的一种后现代景观。后现代主义批评为久经“失语”尴尬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觅寻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话语。然而,作为在他者“影响的焦虑”下的新生儿,其对西方后现代话语形式的直接挪移,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失语”之处境。基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批判地消化和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完备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形态,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应有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2.
中国“后现代”文化批评检视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西方的一种时髦的文化思潮,近三十年在西方整个。文化艺术界以独特的文化策略和价值颠覆产生了惊人的话语转型。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以多元性,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  相似文献   

3.
潘正文 《江淮论坛》2004,(5):112-116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在理解"后现代主义"时,抽空了巨大的理性文化背景,而造成了严重的误读,由于这种误读,"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完全丧失了其原初的解放性意义,而成为了市场和欲望的同谋.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作家批判立场的丧失和审美表达被欲望展示所代替晚生代作品的欲望化叙事,女性主义文学向女"性"商业主义滑落,反腐小说自身走向腐化.而解救之道则在于重新回到启蒙的批判立场和审美的灵性向度.  相似文献   

4.
高玉 《社会科学》2012,(1):169-176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尬,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承认它的价值和作用,但实际上其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也有限。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即泛审美性,所以,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其它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当今中国文学批评中,真正的审美批评还相当欠缺。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首先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审美批评的经验,其次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丰富发展并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批评体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方式、写作技巧、文体、语言文字是文学审美批评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学批评精神严重劣化.批评家经常发表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见解,随时换用各种理论,特定理论随时被人曲解、挪用的"流氓主义"现象大量存在.此种现象,见证了这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态,它与文艺界的权势横行、势力斗争关系甚深,与利益主义的伦理传统亦存在明显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6.
不少批评家无意识地将中国20世纪80年代当成是文学发展的“蜜月期”,他们在学术论文的分析当中运用了“蜜月”这个特殊的批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可以看出,“蜜月“所暗示的“和谐“关系,遮蔽了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忽视了文学创作所具有的自主性.这个批评概念已经事实上成为研究者评价20世纪80...  相似文献   

7.
8.
黄汉平 《学术研究》2003,(1):127-128
在当下中国的学术语境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后现代主义的许多问题仍然有待澄清,后现代理论与各种具体学科实践之间的融合更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与《学术研究》杂志社于2002年10月17日联合举办了“外国文学与后现代文化批评”学术研讨会,从  相似文献   

9.
解构批评的后现代特性王岳川解构主义在70年代声势大振时传入美国,那种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激情和思想偏执很快被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所同化,并被耶鲁四人帮(哈特曼、布鲁姆、米勒和保尔·德·曼)发扬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解构思潮,一种新的本文阅读和文学作品批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拉康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自弗洛伊德以后最具影响力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20世纪有国际影响的理论家、思想家。在走进拉康的世界之前,首先要了解拉康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否则很可能会不得其门而入。追踪拉康的学术历程,描画其思想来源的地图,或许是一条接近拉康的“捷径”。在本文第一章,首先对拉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做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分期,然后分别探讨拉康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索绪尔的语言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中的“农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主体。因此,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实际上就体现了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潮批判了农民性中蒙昧、麻木的一面,影响至今。另一方面,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的思想也证明了农民性的不可低估。这两种不同的农民观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复杂。而当代一系列政治运动对农民的伤害和经济巨变对农民的影响也迫使作家对"农民性"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该如何认识"农民性"的复杂?这样的思考不仅催生了一批立足于深刻理解"农民性"的文学作品,而且呼应了随着改革深化产生出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迫切呐喊。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任意性的。标准语与方言,方言与口语,口语与书面语,书面语中文体的选择,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语言的任意性特征。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并且也跟作家的个人方言、社会情境特征、作品内容等紧密相连。语言、方言、文学作品自然也就相互关联、彼此结合而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中,对于“五四文学”反帝反封建的评定,往往不是由事实的判断上升为价值的判断,而是由价值的判断向事实的判断逆推。具体的批评,则更多看到了“五四”的历史局限,“批资”的兴趣,往往高于“反封建”的兴趣,致使“五四”精神在当代文坛严重受挫。从历史的观点看,“五四”无论作为一种价值指向还是作为一种艺术传统,它并没因此而中断。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批评的价值维度及其价值观念系统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文学的社会历史观问题.文学批评的社会历史观,关涉真实性价值观、人民性价值观以及“历史观点”中所包含的历史理性和历史进步价值观等问题.从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历史观来看,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注重文学的想象虚构性而颠覆历史的真实性;张扬历史事件的偶然性而颠覆历史的规律性;将历史戏剧化而遮蔽其中的是非善恶;将历史游戏化而消解历史理性,以及宣扬英雄、帝王史观等等,对此值得加以观照与评析.  相似文献   

15.
树立文学批评的学术权威,是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的一种努力与实践。是对追求真理的学术创造的需求与呼唤。在新世纪应该有更多的学术权威,以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学审美的理解与需求。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显示出更多的理性。文学史的研究从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发,对史的分期、观念、史法、史笔与写作的逻辑、风格进行更具学理性的梳理探讨;“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获得重新思考;长篇小说的创作和文体得到批评的特别关注,批评对当代中国长篇创作作了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探索;文学批评依然保持着即时性追索性的“先锋意义”,且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批评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8.
从1989年开始,京沪一些中青年评论家就指出,随着文学的历史转变成为不可阻遏的趋势,“前新时期”的神话已经讲完了,“后新时期”的文学阶段已经开始。就作品来比较,这两个阶段的文学发展有着相当明显的区别。从审美品格上看,“前新”文学是一种呐喊、控诉、抗争的文学,形成了创作上的“喷井现象”和接受上的轰动效应。《我应该怎么办》、《乔厂长上任记》、《人啊人》……这类题目,足以使作者和读者一齐兴奋;而“后新”文学则变得冷静、冷峻乃至冷漠起来:《一地鸡毛》的琐碎、烦厌,《懒得离婚》、《不谈爱情》的疲沓、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颠覆了现代主体性 ,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 ,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 ,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