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发现新世界观的过程中,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是意义更为重要的著作.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性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真正的发源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通过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分析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创立了劳动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尤金 《理论界》2009,(6):106-107
马克思在<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一般"这个抽象规定,既是后来<资本论>中决定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基础,又同时向我们说明了"直观并不能迭及"、 "存在但不直接显示"的"历史的科学抽象"的客观性,这种"历史的科学抽象"恰是"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真实起点.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对此展开了形而上学地批判.  相似文献   

3.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实质.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的逻辑叙述顺序,可以使人们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地弄清复杂经济形态的结构,全面地认识经济形态中各个层面的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最科学的叙述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在方法上有着某种明显的内在联系,有着一种批判的继承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叙述方法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对自我思想历程的回顾以及学术界"断裂论"的解读可以看出,于两年内写就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体现了马克思思想整体中的内部张力,对"现实的个人"的论述是张力的表现,也是其原因.在写<手稿>时期的马克思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但使用异化"图式"还是囿于人本主义的框架,对人和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解答,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以及历史观的决定论思想依旧保持着抽象思辨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重新理解,基于对现实物质生产的内在向度--分工以及外在实现中介-生产资料的分析之上,既是唯物理解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又是探寻实现共产主义现实路径的立足点,还是确立其唯物史观基本原则,尤其是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的演进过程,从原著文本上可约略地划分为从<莱茵报>时期到<共产党宣言>时期的五个阶段.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思维逻辑,追溯理论生发的客观历史过程,探究不同语境下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点的内在关联,才能领会马克思从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层面以及理论的不同维度上阐述市民社会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7.
"竞争一般"是马克思"具体—抽象—具体"哲学原理在"资本一般"范畴基础上的延续与补充,是《资本论》的续篇逻辑。这一逻辑,寓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总框架之内,同时也可以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和"世界历史"两个哲学范畴进行较为清晰的哲学阐释。随着国内外当代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的发展,部分学者基本完成了"资本一般"和"竞争一般"的时空延伸。可将这些延伸归结为全球价值链和跨国资本背景下的"价值链竞争",通过"异化劳动"和"世界历史"范畴的延伸,可为我国当前所处的价值链竞争状况和产业升级紧迫性提供一种粗线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对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文本解读为依据,分析并回击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批判,指出他之所以歪凸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聂终的理论目的在于抛售自己的象征交换理论,以此来取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提出的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科学的人类解放逻辑,这种带有历史倒退论色彩的象征交换理论本身暴露了鲍德里亚理论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9.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心线索,在劳动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目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而建立劳动分配正义理论,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平等存在。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积极方面和劳动的消极方面,或者称之为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批判劳动的消极方面,才能拯救劳动主体变劳动的消极方面为劳动的积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10.
吴琳 《理论界》2012,(1):4-6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并未使我们感到喜悦,消费至上的消费逻辑也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个人生活自由,人们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财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畴。重商主义仅仅抓住财富主体内容的对象化金银,直接将交换价值看作财富。重农学派否定了重商主义的交换价值财富观,将财富的主体性归结为具体的农业劳动,肯定了具体劳动及其创造的使用价值。亚当·斯密从具体劳动上升到劳动一般,虽然也将交换价值作为财富的表现,却是对重商主义的否定之否定,实现了交换价值与抽象劳动的统一,是资本主义意义的劳动财富观。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财富观的批判,指出了其异化劳动财富观的本质,揭示了财富物质内容、主体内容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阐释了社会主义劳动财富观的理论内涵。将马克思的财富观归结为"人本主义",资本主义财富观归结为"物本主义",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表达。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财富观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内涵,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常常会出现"过于抽象"或"陷入虚妄"的状况,比较现实和到位的方式还是应该结合对其具体文本的解读来讨论这一问题,即在马克思当年的思考语境和理论纠葛中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的原始状况和复杂内涵.本文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涉这一问题的部分的解读.按照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的叙述顺序和思路,马克思展示了所谓近代以来自由主义必然经历从"政治自由主义"到"社会自由主义"最后到"人道自由主义"的嬗变的理论预设所遇到的现实困难;与此相关,还分别涉及国家、市民社会和"精神解放"等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冯溪屏  张奎良 《齐鲁学刊》2007,2(4):115-123
劳动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内在规定性;但是,从古至今,人与劳动的关系由谋生的目的为中介,因而劳动对人来说又具有外在性。内蕴劳动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劳动二维结构逐渐生成,构成了以往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劳动二维结构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逐渐解构。  相似文献   

14.
劳动概念创新与价值量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来自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的挑战而亟待发展。劳动范畴是劳动价值论最基础的范畴;突破了劳动范畴,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发展就成为逻辑的必然。以发展的劳动范畴为出发点,按照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判断和推理,就能构建出以劳动量为基础的发展的马克思价值量理论。  相似文献   

15.
申自强 《南方论刊》2008,2(1):10-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的社会形式对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面貌和社会生产的特殊方式具有决定意义。马克思依据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条件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联合劳动理论,它既包括了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特征,又包括了社会主义劳动的具体形式。对于本质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努力坚持;对于具体形式,应当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合作劳动形式既体现了马克思联合劳动理论的本质特征,又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且成为其他劳动形式变革与发展的方向,因而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劳动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始终。生产劳动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论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创造出的生产关系,又进一步规定着生产劳动的内涵与范围。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这种生产关系下,资本雇佣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而生产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定义,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劳动内涵的一般分析与具体考察,抽象出分析生产劳动内涵的方法框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既要肯定其以创造利润为发展目的,也要坚持其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存在价值,自觉维护好生产劳动的基础性地位,严防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形态。抽象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 ,具体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的第七篇中。这一划分既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马克思总结古典经济学派失足的教训 ,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创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结果。这一划分在理论上可回答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论者对《资本论》的诘难 ,并对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唐正东 《学术研究》2022,(1):26-33+177+2
普殊同把历史特殊性既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种背叛式偶然现象,又当作对当下经验要素之本质结构的探寻。在他看来,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说的劳动、商品和内在矛盾,是专指这些范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的。虽然普殊同对历史特殊性的这种理解在当代西方左派学界中已经是很深刻的了,但由于他忽略了马克思所说的科学抽象在资本逻辑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不管是在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解读还是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剖析上,他的观点都仍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对唯物史观具体化路径的真正思考必须正确处理好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并把对"具体"的研究从对具体本身的研究提升到对具体发展规律的研究层面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确立了资本主义批判一般理论框架,即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范式,也初步形成了他们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在1846年底完成的<马克思致帕·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以下简称<致安年柯夫的信>)和1847年完成的<哲学的贫困>(以下简称<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经济结构,并把这种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初步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而丰富了刚刚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②.首先,一般理论框架分析的精细化,较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论战及理论阐发,1847年的文献更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之内,对于历史分析一般框架的表述也更加明晰:分工一所有制一"现代私有制社会"逐步为生产力-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社会的分析话语所取代.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分析中接受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以之为基础从工资入手说明雇佣劳动和资本,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内在对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新灵 《理论界》2010,(9):17-19
"分工"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入点。通过对这一文本分工理论的系统性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分工问题的根本动因是为了夯实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基础,他们对分工理论的阐发是沿着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这条单一的内在逻辑线索展开的,从抽象的分工理论到具体的分工历史和所有制历史,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线索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