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生坚 《社会科学》2002,2(2):75-78
本文考察了“气韵”的基本内涵 ,在于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气”与指涉形式和内容的“韵”的结合。“气韵”是对“中和”的扬弃。从两汉、魏晋、唐代到宋代以后 ,“气韵”有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消解的过程。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之一 ,气韵值得加以进一步整理和转换 ,参与当代中外美学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高扬  李佳妮 《理论界》2012,(8):94-96
"气韵"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气韵之"气",指的是生气、灵气、神气;气韵之"韵",指的是韵味、风韵、神韵。气韵生动说,要求艺术作品生气贯注、气脉流转、生机盎然、活泼灵动、神清气奇、风韵飘逸、韵味隽永。气韵生动说在中国古典舞审美追求和美学的理解中,是以"气"为贯穿于艺术的一种动的心理体验,而"韵"是这种心理体验以外的感悟,事实上是审美理解的核心。气韵生动说的形成,导致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特征"神"重于"形",而"韵"又在"神"外的生命审美理念,是一种超越"形神"之论的更精微、更深入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3.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审美形态的划分标准和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审美形态问题是一个近年来随着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入而出现的新课题.中国传统的文论、诗论、画论以风格界定审美形态,缺乏审美形态理论研究.依据功能性标准和等级性标准,中国审美形态可以划分为四类,其中的第二类更符合流行的审美形态的标准.中国审美形态的构成方式具有多义合成和亲属关联性,而且阴阳并生,普遍联姻,从而形成了中和、神妙、阴柔与阳刚、清丑、气韵、意境、飘逸、空灵、沉郁、大美等十一种正审美形态.这些正审美形态是在与前审美形态、准审美形态、次审美形态的比较中确立的.  相似文献   

5.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典意象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涵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相似文献   

8.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美学的中国化具体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关于美的观念和审美的理想规定,是否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的主导精神与根本传统;二是它提出的基本范畴,是否概括了中华文化与中华美学的基本经验;三是它的理论结构、逻辑形态是否弘扬了民族的思维精神;四是它的心理结构、思维模式、概念形态、研究及言说方式,是否适应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是否既体现思维的现代性,又具有中华气派、中华作风,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周来祥先生最早提出的和谐美学在这四个方面对美学中国化作出了探索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道,道具有天人合一、情理同一的性质.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道的体现,从而形成了非认识论的情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确定了审美的主体间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由于对道的规定不同,因此各家的美学观念也不同,形成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美学(儒家)和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然美学(道家、禅宗等).后期封建社会中国美学本体论分化,个体情感冲破了集体理性规范,形成了个性化的美学趋势.  相似文献   

11.
“趣”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作为一个美学要求历经漫长的演进过程,逐渐从生活深入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审美原则“。趣”既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美学境界,也是审美鉴赏追求的重要内容。以“趣”为母体,不断地延伸扩大,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家族。  相似文献   

12.
“丽”谈——六朝美学的范畴概念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美学的外在形态是“丽”,绮丽耀眼,光影满目.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既与前代相联,又有自身时代的特征.“丽”是美的感性表征美的外在形态是感性现象,中国美学在形成自身的特征时,往往注意其对接受对象的感染力.用某种色彩、状貌来显示自己,进而确定自己的存在,所谓“褵表五色”是也.这就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审美主体对感性状貌的特殊敏感和兴  相似文献   

13.
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文化,对中国美学传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重要范畴、概念,如崇尚自然、意境、气韵生动、诗画一律、形似与神似等,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是与山水精神的启示及其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创作经验分不开的。本文力图站在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交接点上,探讨山水自然世界对中国美学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契机和诱因  相似文献   

14.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变革,两汉铺锦列绣的美为清真自然的美所取代,中国古典美学处于一个转捩的阶段.而这种转捩,首先肇自文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和伦理观念的变化,自然的人格取代了儒学的人格,由此而来的则是自然的美学代替了雕饰的美学,人品与文品臻于和谐一致,"自然英旨"成为魏晋六朝的重要审美范畴.这一美学思潮的嬗变过程,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想脉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范畴,任何科学规律都是以范畴形式加以表现的。中华民族一经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脱离出来,就开始借用或创造一些词语表达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这些词语便固定下来,凝聚成为一套完整的范畴。诸如“形神”、“风骨”、“气韵”、“虚静”、“意境”、“趣味”等等。在美学和文学理论史中,美的范畴在哲学、佛学中的孕育;范畴的出现、范畴的展开、范畴的演变、范畴的扬弃;众多的范畴按纵横两方面的从属、交叉、并列、重叠等关系日益组织起来,形成一张反映社会性  相似文献   

16.
郭守运  马钰滢 《江淮论坛》2013,(1):160-163,178
“逸气”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历来表现于文艺批评领域,其哲学渊源来自于道家思想,是一种脱离了儒学框架的生存方式和人格典型,也是一种最高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它拥有多维度审美质素,如自由超脱之气、自然疏野之气、清新空灵之气、高迈壮大之气、变化无端之气等。本文从老庄思想出发,梳理“逸气”范畴的历史表现形态,从而探析“逸气”范畴的审美内涵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悲剧美学谈片佴荣本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又可以称之为悲或悲剧性。它包括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展示的人生悲剧性所构成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悲剧美学考察的对象主要是人生悲剧性的现象存在及其本质特征,人生悲剧性的审美形态及其艺术创造规律、悲剧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理...  相似文献   

18.
窦薇 《学术探索》2015,(1):118-125
"形神"与"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核心范畴,二者能够高度概括中国古代绘画之美学精神及特征。由于二者均缘起于人物画,早期阶段均为人物画创作的美学要求,故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若加以认真比较,可发现"气韵"论的美学内涵较之"形神"观要更加丰富,下文将对二者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汉代及以前是其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其过渡期,唐宋是其成型期,明清是其兴盛期。在传承发展中,“趣”由最初的非审美系统扩大到审美系统,意义不断延伸,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最终呈现出“自然之趣”、“艺术之趣”、“人心之趣”三种表现形态。同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趣”表现出主客观统一性、依附性和“反常合道”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自宗白华先生明确提出"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以来,一般论者都会认为"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分别对应着儒道两家思想。然而,通过分析这对审美范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我们发现"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的内涵其实是根植于先秦儒家关于"文质关系"的论述;而对于这对审美范畴的评判,则与它们对儒家"天人关系"观念的呈现密切相关。作为两种对应存在的审美取向,"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也体现在不同时代的礼乐文化及各种艺术形式之中。相对于其他各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作为其实践形态的礼乐文化对这对审美范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