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博客现象及其对主流媒体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宇 《学术界》2007,(3):258-263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方式,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博客”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传播模式。博客作为一种信息源代码是传播领域的一种新形式,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一种补充,为传统主流媒体提供和扩大了信息源,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她不会对主流媒体构成威胁。作为一种新事物,自媒体的产生对主流媒体有着一定的启示,她的产生说明主流媒体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来对自身作一些调整,并要学习和借鉴自媒体的一些好的形式来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2.
博客(BLOG)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新宠儿,它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化途径,已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博客传播中社会化的个体既是社会化的施化主体又是社会化的受化客体,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构成平等双向的互动过程,博客的网络空间使个人的社会性获得空前的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体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体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云南跨境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当前云南边境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针对跨境民族的传播手段和内容,确立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4.
徐春红 《南方论刊》2006,(11):64-64,63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理论发展为精典理论,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终级绝对的,它必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博客这种个人媒体的到来,议程设置理论会不会面临挑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对媒介把关的挑战。(2)是谁设置议程?(3)媒体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还强大吗?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对人类生存交流方式的改变体现在:交流载体的迁进,符号遗忘与交流惯性、自媒体的虚拟场溢出、湿性黏存的心理体验。而自媒体的文化特质及社会动员能力、广场效应与"围观文化"、网络表达与自由的边界等,都需要通过规范大V的话语场、明确自媒体话语的边界、理解话语的现实反射,加强自媒体的疏导与监管,来维护自媒体的网络秩序与安全。  相似文献   

6.
夏从亚  孙伟正 《东岳论丛》2008,29(1):144-148
个人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当今时代背景为依托,从个人发展的时代依据、时代内涵及其所凸显的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宏观的时代审视,以彰显对个人发展的时代呼声,强化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的"歧路花园"--博客现象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冰 《学术论坛》2005,(1):165-168
特殊的政治、文化、技术环境总为新媒体的出现提供舞台.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预示了数位革命对空间、权力、政治所带来的解放,猛烈冲击了传统新闻业,展示了令人激动的新趋势.文章阐释了博客的实质及核心意义,并给出其界定模式,具体论述了媒介形态演变到自媒体阶段的动因,从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知识生产方式的移动、权威的消解和迷途四个方面展示自媒体的发展困惑,指出博客的优势正在于其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所具有的平等性、大众化交互性强、信息流动快等特征,使其日益成为公众发表意见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自媒体生态中的多元性、公民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决定了自媒体时代下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十分必要。自媒体时代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应坚持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强化“阵地”意识;实现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融合,提高舆论引导力;加强自媒体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教育,提倡正能量传递;建立合理的他律监管机制,让公众在相对开放的自媒体空间具备“谨慎自由”意识等。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主体广泛性、速度及时性、过程互动性、内容复杂性等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一元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理论性形成了挑战。同时,自媒体时代也为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领导力、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带来了机遇。加强和改进自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需要实现传播模式由以“单位传播”为主转为与“社会传播”相结合,传播内容由以“理性传播”为主转为与“感性传播”相结合,传播主体由以“教育者”为主转为与“意见领袖”相结合,传播监管由以“技术删控”为主转为与“法德并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蔡伟保 《阴山学刊》2013,(2):49-51,56
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陈映真来说,信仰系统的危机和身份认同结构的解构与重构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经历长期的苦闷之后,原先的建基于大陆社会主义实践的左翼身份和民族身份被建基于民主的新的身份认同所代替。把握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陈映真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子媒介的繁荣对文学形成了强大冲击,造成文学两个方面的边缘化:一是文学失去中心地位;二是文学必须与新的媒介相结合.电子媒介所导致的趋零距离和图像增殖遮蔽了事物的真实面目,也使人失去主体性,认识缺乏独立性,定位失准.电子媒介的缺陷为文学留下了生存空间.文学可以运用电子媒介进行传播,发挥文学的影响力,并通过写作主体的真切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满足人类追求精神自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加强媒体关系管理,合理运用新闻和信息是政治成功的关键,也是新闻执政的基础.媒体关系的有效管理建立在对媒体运作机制的充分把握和对公众权益的充分尊重之上,体现在日常的行政理念和行政行为中,核心是尊重新闻工作规律,适当利用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自媒体蓬勃发展,各种声音交织。作为党的舆论宣传主阵地的主流媒体,为引导舆论、取得话语权,使重大新闻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必须提前进行新闻宣传策划,结合不同媒体不同的语言表达体系和传播特点,确定报道内容和传播方式,客观、真实、深入地宣传党的执政理念、政策方针和重大决策,把人民群众的呼声通过宣传报道及时传达,为维护社会稳定、丰富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媒变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靳青  陈培爱 《东南学术》2001,(2):107-111
本文着力分析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中的新闻传媒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探讨了报纸、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势,展望了21世纪新闻与大众传媒的新构图。分析表明,构建于因特网平台之上的新媒体.尽管其功能十分强大,但仍不会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预示着传统媒体的终结。传统媒体将与新兴的网络媒体一道,在逐步相互适应与演化的进程中,使未来的新闻与大众传播走向更为广阔而多彩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一种以技术聚合为特征的融媒体形态,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需要,也是新兴媒介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传播的时代性趋势,决定了智慧传收、关系偏向、形态多元化和技术驱动等融媒体传播特征的存在。以生态位视角考察融媒体形态演进,则其内在的竞争正让位于合作,进而形成媒介聚合演进的生态优势,媒介系统也不断趋向平衡与稳定。融媒体传播实质是泛化的智慧传播,强调收受者感官体验。人性化的智媒体验也带来了人际关系重构及人"去社会化"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与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根本是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志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减少多元文化中错误思潮的不利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着眼于新媒体管理的立法、意识形态安全各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及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思想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7.
在传媒市场化和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媒体能否坚守其道德情操是衡量其社会责任心的基本标志.媒体既是重要的经济实体,又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这就要求媒体首先要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主动承担传播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要承当公共服务的责任,主动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媒介产品;要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媒体要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时代变迁的记录者、社会公德的捍卫者.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通过对山东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发现,医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不容乐观,还处于自发状态,媒介选择、批判、运用能力欠缺,媒介道德伦理缺失,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软件产业的开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对于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与安全至关重要.在借鉴美国的隐私认证制度、日本的个人信息评价制度以及我国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表面深入到实质、从产业深入到产品,将个人信息认证制度推广到软件产业链的末梢,全面加强软件行业的自律,切实保障广大用户的权益,增强用户对于软件产品的信心,并对该制度的构建着重从软件产品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标准和软件产品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流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的隐私权呈现出客体范围扩大、经济价值增强、虚拟性凸显等新的特征。新媒体传播容易引发隐私信息被不当披露的问题,这给隐私权保护带来了挑战。我国民事、行政、刑事法律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发挥着一定效用,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如隐私权的含义不明确,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不合理,隐私权受侵犯的救济途径有限等。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加强隐私权保护的现实需要,我国要完善相关立法,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隐私权保护的范畴,对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确立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和惩罚性赔偿原则,对处理侵犯隐私权的民事案件设置司法行政机关协助调查等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