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就说“行”     
生活要么是勇敢的冒险,要么根本什么也不是。——海伦·凯勒我现在是个滑稽说笑演员。一天,《每日新闻》的一位女士来电话说她想写一篇关于我的文章。她问我: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说实在的,那时我压根儿没什么下一步计划,可我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打算打破说话最快女性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2.
我的妈妈很漂亮。可是,她有个坏毛病,就是老喜欢“吃醋”以前,老师布置关于写人的作文,我总会写爸爸,比如《父母之情》、《“懒”爸爸》……老师给我打个“优”,有时还打个“优+★”,妈妈总是和我一样地高兴,可后来就吃起“醋”来了。  相似文献   

3.
从勤劳的“蜜蜂”到拔尖人才──高级记者刘耀辉的成功之道《新闻界》杂志主任编辑邓俊我与刘耀辉同志在四川日报共事30多年,感到他思想成熟,事业心强,新闻功底厚实,能吃苦耐劳,采访作风深入,富有创新精神。他在新闻战线左右开弓,使出“十八般武艺”,不管是写消...  相似文献   

4.
我最喜爱《专业户》杂志我是一名农民技术员,酷爱农业科技,特别爱读《专业户》杂志。大概缘份所定,自《专业户》创刊后,我便眷恋上了她,至今仍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和订户,并经常宣传她,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使之更好地为农民发展“三高”农  相似文献   

5.
《专业户》——你让人喜欢让人“忧”编辑同志: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我与《专业户》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我一直是贵刊忠实的读者和作者。作为读者,我之所以喜欢贵刊是被她极强的导向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可读性所征服。在我国农业科普杂志的百花园中,《专业户》似乎没有多么艳丽,多么光彩迷人,然而众多的读者却能“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诗句),从她散发出的泌人心脾,撩人入醉的芬芳中得知她是“农业科普”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花。她虽没有装帧华贵精美的外衣,却有“绝无虚假,实用可靠,照着可做,用来致富”的丰富翔实的内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的本质是事实。它主要是写事,不是人;只不过事在人为,因事及人罢了。即使是着重写人的报道,还是离不开大量事迹。因此,也可以说,新闻是“事学”。一、渊源“新闻即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就记事的角度看,区别仅在“时差”。记事之书叫史。《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近代史学家章炳麟说得较具体:“记事之书,唯为客观之学。然则所贵于史者,贵能为忠实之客现记载,而非贵有丰  相似文献   

7.
《江南时报》2004年1月8日A14国际新闻版有一篇报道英国王妃戴安娜的文章,作者为麦吉尔。其中一段话让人费解:“尽管王妃生前曾为亿万人所熟悉,可是由于她在车祸后被撞得面目全飞,当时能够一眼认出她的现场只有一名大夫……” 我认为,文中“面目全飞”应是“面目全非”之误。成语“面目全非”,非,不是。谓经事变后,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很大。语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婢见面血狼籍,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 再说,若果真“面目全飞”,即可理解为身首异处,戴妃虽遭车祸,但国外未见报刊有此类报道,故必是词语用错…  相似文献   

8.
忽培元 《中华魂》2014,(24):21-23
惊闻著名西北革命先烈刘志丹之女、原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力贞大姐不幸去世,倍感哀痛。为了撰写《拜谒陕甘边》一文,去年还专程去西安拜访过她。同鹤发童颜的张光大哥一样,她仍然那样热情,精神矍铄。“培兀,你写的《喜读新发现的刘志丹三篇散文》发表在《陕西日报》,我们都读了,真有感情呀,我看得流了眼泪。特别是评论我父亲同我奶奶告别的那段,字句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9.
曾经作为编辑在出版社实习,工作内容以文字校对为主,虽然工作量挺大,但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也不失为一份快乐。带教老师是位资深编辑,对旧书情有独钟。有次她在旧书店里淘到一本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初印本。书虽有些破旧,虫蛀得也比较厉害,但老师依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希望修复后能影印几册作为样品,即便市场价值不高,也还有收藏之用。于是我接手了《建国方略》的影印本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说过,他写小说总是有感而发的。“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遭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①“如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我便写《李有才板话》;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我便写《地板》。”②同样的理由,赵树理写了《福贵》。福贵是一个被旧社会逼的流入下层社会的所谓“下等人”,不但地主阶级歧视他,而且连村里人也都说“他是一个招惹不得的坏家伙。”赵树理写这个小说的目的是:“那时,我们有  相似文献   

11.
对于杨绛,我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妻子,只读过她的《洗澡》。最近,看了她写的《我们仨》,对她连同她与钱钟书的女儿“他们仨”多了些了解。          贤妻杨绛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说过,作为一个“贤妻”除了要孝敬公婆,还必须服从丈夫,这第一条杨绛做到了,她常去婆婆家“做媳妇”,但是杨绛绝不是一个对丈夫无条件服从的妻子。他们曾为了“bon”的读音吵过一架,结果杨绛赢了,但两人心中都不爽。后来,定下条约:以后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让人觉得杨绛刚硬十足,大有“我爱我夫,但我更爱真理”的味道。但杨绛也温…  相似文献   

12.
我十分钦佩陶斯亮的才气,喜欢她的文笔。在高干子女中,像她的文笔这么漂亮的人不多。她发表的几篇很有影响的文章,我几乎全读过了,如《我与聂力、李讷、林豆豆》、《又见李讷》、《我家和我家的对门》。这次采访她,自然而然地从她的父辈及高干子女谈起,她却回答得直截了当:应该首先声明的,我可不是什么高干子女。我老爹早已去世几十年了,如果非说我是高干子女,我这高干子女早已是  相似文献   

13.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例言”中说,他对二稿《舞霓裳》进行修改的原因,是因为“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所以他便在三稿《长生殿》中“专写钗合情缘”了。《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说得更明确:“先帝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里作者一再表明,《长生殿》是部“言情”之作。除作者声明外,时人也把这部作品视为“言情”之  相似文献   

14.
1992年2月17日,东北沦陷区著名女作家田琳在深圳逝世。我和田琳认识,是她在日本时。有一年,她从日本回国,到我家看我。由我介绍她的中篇小说《安获和马华》在开明书局出版。算来已经半个世纪了。1986年我编《长夜萤火》时,曾选她五篇小说:《风》、《砍柴妇》、《售血者》、《忽玛河之夜》、《安获和马华》,并写了她的简介:  相似文献   

15.
婉末 《社区》2009,(20):55-55
每当我在上班路途中的公共汽车上。在众目睽睽下从一休闲包中掏出《席慕荣散文经典》或《冰心散文集》时,我总感到有年轻人在拿讪笑的目光看着我说:什么年龄了。还在举着冰心的“小橘灯”追求席慕荣的诗意和浪漫?这女人脸上的褶子和她幼稚的心不相符吧?!然而,我意会不可言传地在心里与他们辩解说:“你们可否知道冰心的《小橘灯》闪耀着的是人性之美的光辉?可否知道《席慕荣散文经典》是席慕荣和我年龄相仿时才写出来的吗?”这些“经典”的读者群是不分年龄段的。  相似文献   

16.
蒋黎文老师简介: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政教主任、高级服装设计师。获得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服装专业技能竞赛(教师组)一等奖(总分排名第一)。讲述人: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2005级汽修专业学生王勇蒋老师让我佩服我是班长,平时和蒋老师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前一段时间,听蒋老师说她要准备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私底下我真为她捏把汗。尽管蒋老师是学服装设计的,但她在学校搞德育工作已经  相似文献   

17.
长庆四年八月,刘禹锡由夔州赴任和州开启“刺和”生涯,刘禹锡的“刺和”生涯给和州留下了短暂的惠政,也给后世留下深刻的文学记忆。关于“刺和”起迄时间、“刺和”诗文创作和“刺和”影响颇惹争议。经逐一辨析后认为:“刺和”起讫时间为长庆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宝历二年冬;“刺和”诗文中《晚泊牛渚》写于赴任和州途中,《金陵五题》写于和州任内,《洗心亭记》非作于和州,《陋室铭》宜为刘禹锡所作,另有赠答白居易的佚诗未被今之《刘集》收录;“刺和”影响功非一代,至今仍有遗泽。  相似文献   

18.
魏莉莎博士(ELIZABETH WICHMANN),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系副教授、亚洲戏曲部主任。她1979年至1981年在南京大学进修汉语和中国戏剧,因在南京大学礼堂演出京剧《贵妃醉酒》而获“洋贵妃”美名。 那时,我在南京大学留学生科工作,常与留学生打交道,也就与她认识了。1996年初,我负责主编《当代海外汉学研究》一书,曾写信向她约稿,希望她能写一篇关于她是如何把中国京剧移植到大洋彼岸的文章。很遗憾她工作太忙,没有  相似文献   

19.
“编辑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论巴金的编辑意识蒋成德巴金在《十月》杂志创刊三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编辑的一些事情”,其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巴金的编辑意识。他说:“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从编辑的观点看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写这本书,是一个意外。2014年春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温州日报》"文化周刊"编辑潘虹女士的来电,她向我约稿。她说:"文化周刊"推出"走读瓯江"栏目,你在龙湾呆过十多年,为这个栏目写几篇文章吧。当时,我的长篇纪实散文《舅舅的半世纪》出版不久,被北京一家影视公司看上,准备改编成电视剧。影视公司要我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而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