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元代的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为戏曲理论的萌芽、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陆续出现了一批有关戏曲的记叙性或论述性的著作,如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等。钟嗣成的《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著作,它不仅...  相似文献   

2.
程国赋 《学术交流》2005,2(3):159-163
五戏曲和小说一样,在古代被视作“君子弗为”的“小道”,甚至被正统文人斥为“俚俗淫靡游荡无益”。到了近代,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才对它们的美学意义和学术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梁启超等人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小说自身的地位。天谬生、蒋观云等人也十分重视戏曲的社会教育功用,视之为救国救民的良方妙药[55]。王国维对戏曲的重视,更多的是以学者身份从事研究,而不是向社会呼吁。从1908年到1912年的四年之间,他先后完成了 8 部专著,即:《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  相似文献   

3.
张行健 《社科纵横》2006,(11):106-107
“宫调声情说”是对宫调的调性风格的描述,它的产生是宫调乐理旨义发展变化的一个结果。《唱论》《中原音韵》创始和发展了这种观念,并将其应用到戏曲的创作中。“宫调声情说”适应了戏曲音乐发展的要求,在中国音乐史、戏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文才在《白朴戏曲集校注·前言》中认为,“《东墙记》大约是白朴早年在真定的作品,可能是与史樟的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同时而作。”《附编·白朴杂剧全目提要》对此则进一步加以引伸论述:“《寒山谱》中收此戏文(案指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题为‘九山书会捷机史九敬仙著’此史九敬仙即孟本《录鬼簿》之史九敬先(《正音谱》同),抄本作史九散仙,曹本作史九散人,‘真定人,武昌万户’。”“《寒山谱》称史为‘书会捷机’,乃书会假托其名,谅非书会中人。”作为元杂剧的作家史九敬先是否曾写过南戏  相似文献   

5.
金末元初,杂剧勃兴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另外,东平(今山东东平县)、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平阳(今山西临汾)亦为杂剧早兴之地。能代表东平杂剧特色的剧作家,要推高文秀。纵览其副作,概而言之,其作品内容以写英雄剧为主,其风格沉雄豪放,壮烈激荡,所留著作,足以代表他的风格。仅此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一、高文秀和他的剧本创作据钟继先《录鬼簿》“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栏内,关汉卿列于首位,第二名便是高文秀。其名下往日:“东平人,府学生,早卒。”《天一阁》本注文别…  相似文献   

6.
林彬晖  艾初玲 《阅江学刊》2011,3(4):121-126
古代朝鲜重视学习汉语,至今留存有《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等专为朝鲜人编写的汉语教材,其中部分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的改编、仿制或直接袭用。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与元明时期中国小说戏曲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紧密的关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域外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史记·历书》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在历史上,这是中国“三正论”的最初由来。本世纪20年代末,日本著名汉学家新城新藏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一书,否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间,官颁与民用间,在历法上的不统一性,因而认为司马迁以来的“三正论”,为“中国上古天文历法发展史”上“系累非浅”的“憾事”。而新城新藏此说,为张汝舟先生所接受,著有《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一书。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表解》一文的叁表解中,将“三正论”与“岁星纪年”、“四象”、“三统”等,并列为“四害”之一。我认为,新城新藏与张汝舟等对“三正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术界多将孙楷第“宋元以来之戏文杂剧出于傀儡戏影戏”的观点,理解为是在谈戏曲“表演”的来源问题.本文认为,孙楷第《近世戏曲的唱演形式出自傀儡戏影戏考》一文具体论证的不是戏曲“表演”的来源而是戏曲“故事”的“唱演形式”的来源及生成问题,即戏曲叙事的生成问题;这本是孙楷第的一个重要贡献,却长期被误读,故有为其正名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戏曲小说中,“粉头”一词多有出现。《辞源》释“妓女”之意时说,“也指不正经的妇女”;《小说词语汇释》“粉头”条释曰:“原指唱妓,引由指不规矩的妇人。”;香港梅节校证、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3回“粉头”注云:“妓女,也泛指作风不正派的妇女。”以上三部书的解释,“粉头”只有二意,一为“妓女’”二为“不正经的妇女”。其实,“粉头”在古代小说中还有第三意,即艺人,因为古代娼优混称,技艺不分。事例见于《水讲传》中。如51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中,“帮闲”李小二对雷横说:“都头出去了多时,不知此处…  相似文献   

10.
类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述略王力军类书是中国古代一种汇辑各种文献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以供查阅的工具书。由于其“区分胪列,靡所不载”(李桓《玉海》序),所以被称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当然古代的类书和现代的百科全书是有区别的。百科全书汇理成文;而类书则“达而不作”,直录...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弹词研究的文化学思索──读《论再生缘》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辈学者中,陈寅恪同王国维一样,是并不轻视俗文学的。不同的是,王国维把研究重点集中到戏曲领域,而陈寅恪却把审视目光投向了更不为人所重视的弹词。他自己还经常引用散原老人的话说自己的诗是“七字唱”,并在诗句中自我调侃道:“作诗我亦弹词体”。晚年,陈寅格运用自己的广博学养写成的《论再生缘》,就是一部研究弹词的典范性著作。《论再生缘》不单单是一部具体的作家作品论,而是充满丰厚文化意蕴的博大精深之作,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寅恪考证史事,向能以小见大,从一个人或一件事能观察到整个政治社会的背景,或思想文化的嬗变。”①何况…  相似文献   

12.
<正> 元代的大都 (今北京),新兴的北曲杂剧在这里获得了迅猛发展.一方面,"歌棚舞榭,选九州之秾芬",演员众多,伎艺超绝,另一方面,瓦舍勾栏,集百家之"才人",作家辈出,新作如林.可惜的是,大都剧作家已不可遍知,但仅据《录鬼簿》记载,尚可得二十余人,重要的有:关汉卿、杨显之、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王伯成、张国宾等.另  相似文献   

13.
查继佐及其《罪惟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查继佐的生平、著述、史学思想。认为查氏撰写的纪传体史书《罪惟录》,具有体例创新,“总论”与“论目”首尾呼应,分类细致,以类相从等特色,史料翔实宏富,史学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的“袭用”现象刘书成对古代小说创作中存在的“三大现象”——“续书”、“混类”、“与戏曲渗透”,学术界似乎已成共识,并有不少专论。但不知何故,对另一种同样被学者们公认的现象——“袭用”,却仅有一些探寻小说源流、影响的考据性文字略有涉...  相似文献   

15.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3,(3):142-148
何良俊的《曲论》是明代17种“戏曲论著”之一,其中所蕴舍的戏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戏曲文辞的“本色说”;二为提倡“情意独至”的“情辞说”;三即追求艺术精细度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16.
伏俊琏 《阅江学刊》2010,(3):128-134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文化史、学术史,其中《集部》则是一部叙录体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而其大小序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提纲。《集部总序》讲《四库全书》集部分为五类的原因,认为集部的别出,是汉代文词自觉的结果,文词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楚辞类序》对《楚辞》别出一类的原因从传统和形式上作了分析,但未能像《隋志》那样从思想内容上阐述其独特的风格和别列的原因。《总集序》讲总集的源头和分类,它提出的《诗经》是集部之祖的观点,是对经学传统观的挑战。《诗文评序》把诗文评著作分成五类,并对各类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对“诗文评”在目录学中的地位嬗变作了说明,大体理清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对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设馆修史制度的创立者,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提倡编撰史书,亲自撰写《晋书》四论;继承和发展了史学“褒善贬恶”、“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敬夫考辨     
汪日桢《南浔镇志》有一处保存了《水浒后传》作者陈忱的三首诗,前书“明陈忱敬夫”。顾颉刚先生遂据此下按语道:“据此,可知其字为敬夫。”(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水浒续集两种序》)迄今学术界多种著作采用了这一看法。如近年来再版的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八一年版《水浒后传》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二九八三年出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都写作: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夫。其实,这是不可靠的。首先,汪《志》本身,涉及陈忱的即有数处。如卷十二陈忱小传引范颖通《研志居琐录》谓:“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卷三十五“著述”中有:“陈忱《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二卷。”而写作“陈忱敬夫”的只有一处。  相似文献   

19.
杂文应列为文学“正宗”说诚如鲁迅所说,杂文是“古已有之”的。然而使得杂文作家颇为灰心的是,这“古已有之”的杂文却从来没有被列入文学“正宗”的地位。到了近代,杂文创作有了很大发展,杂文概念也与前大不相同,举凡杂感、小品、短论、随笔、札记、随感录,乃至通信、日记等,就都是杂文作家乐于驾驭的样式。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尚属草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这里所说的“散文小品”,指的正是《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常见的随感录、短论等,也就是后来被一总称之为杂文的那一种文体。发展到三十年代,杂文更是兴一时之盛,至于有了“杂感年”,“小品年”之说,  相似文献   

20.
全国师专历史教学研究会编辑的《中国史研究文集》一书,已经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4月出版发行。我校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唐都学刊编委李柏录和李严合撰的论文《论岳飞之死》(曾刊《唐都学刊》1988年第2期),收进该书第151页。全书膏论文31篇,分古代和近代两大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几十位大专院校历史系教授、副教授和研究者辛勤研究的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