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诗文的韵字音义在古代诗文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应重视古代诗文中的韵字尤其是特殊韵字的研究。本文以宋代江浙诗韵中16个特殊韵字的音或义,其中,阴声韵韵字5个,阳声韵韵字7个,入声韵韵字4个。  相似文献   

2.
藏本《图经衍义本草》源自元刻。全书音注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其中同义异音类型涉及到了中古汉语语音演变的若干问题:声纽影以相混;韵部止蟹摄细音、梗摄三等入声与臻摄入声合流,入声韵尾消失;声调浊上变去。音注基本上是依据口语,符合宋代语音发展规律,且带有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3.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切韵指南研究》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分析工作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切韵指南》与《五音集韵》、特有的列字和特有的○、列字校订。笔者曾指出,《切韵指南》以及《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的入声韵兼配阴阳问题和唇音字开合口问题,引人注目,也令人头痛,从这两个问题里,既可以看出语音的变化,又可以看出语言学家(韵图的编撰者〕的审音水平。本文试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切韵求蒙》是清成丰年间广东顺德人梁憎宝作的等韵图,是研究汉语等韵学以及中古语音的重要材料。梁氏此书成于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有光绪十六年孝梁家塾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切韵求豪》以十六摄统帅《广韵》的二百o六韵,十六摄中,以阳声韵居前,阴声韵居后,每摄所辖的囵数不等,全书共分为八十个图。把《广韵)}的韵部除冬与建、唐与阳、登与蒸、臻与股、欲与戈等韵同列一图之外,其他各韵都分别自立一图(或两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在韵图的列字上,“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  相似文献   

6.
试论《琵琶记》的用韵周致一曲分南北,声韵不同。北曲没有入声,平分阴阳。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最宜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  相似文献   

7.
论近代汉语照系声母的音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照系声母(包括照穿床审禅五个声母)在中古时代的《切韵》系统中,按其反切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宋代以来的韵图将这两类字分列于不同的位置,一类列于二等,一般称之为照二(庄)组(包括庄初崇生),一类列于三等,一般称之为照三(章)组(包括章昌船书禅)。也就是说,宋代出现的“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穿床审禅等事实上应该分为两类声母。这两组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都读为舌尖后音ts ts‘s(一部分庄组声母字变  相似文献   

8.
“甩”“摔”和“蟀”的读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魁 《东岳论丛》2004,25(1):117-121
"甩"、"摔"是同词分化字形,考察两字的意义关联,其语义核心是利用圆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处置事物。考察元曲和聊斋俚曲,并参照有入声韵、有入声调和无入声三类现代方言读音,可证"摔"一词的读音跟"蟀"一样来自入声,《方言调查字表》的[摔]的音韵地位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9.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今天,在南方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入声。可是,北方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中入声早已消失了。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居到这四声中去了。兰州方言中也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是,古入声字在兰州话中的分居情况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宕江摄入声韵历史上很早就丢失了塞音韵尾,其在现代方言中的主要元音基本上是以后圆唇元音为主,可见《切韵》的宕江摄主要元音应该也是一个后圆唇元音.一些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往往有文白异读两种形式,这是入声韵尾消失后韵尾u向不同方向演变的结果.官话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字多读为撮口韵,主要元音是前的不圆唇元音,这个和南方方言有别的特点是官话方言在清代产生的一个语音层次,它和元明时代读为[io]韵的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切韵指南》是汉语等韵学史上著名的五大韵图之一,是研究等韵学和近代语音史的重要史料。《切韵指南》的依据是元刊本《五音集韵》。通过分析《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可以校正《切韵指南》的讹误。空圈是韵图的重要内容,向为研究者忽略。从《切韵指南》的“○”中也能看出语音的变化来。  相似文献   

12.
元魂痕诸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元、魂、痕诸韵,包括《切韵》《广韵》的元、魂、痕三韵,及其上声阮、混、很,去声愿、慁、恨,入声月、没,共计十一韵。上声去声的押韵规律与平声基本相同,所以并入平声一起考察。入声押韵规律略有不同,故单独考察。魂痕在《切韵》《广韵》中虽分为两韵,但从作诗的角度看,只能算一韵,从来没有分用过。韵书之所以把魂痕分为二韵,不是根据作诗押韵,而是为了“赏知音”,指出二者的韵头不同。我们的考察主要是从作诗押韵方面考察,所以把魂痕看作一个整体,即当作一韵来对待,主要考察元韵与魂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作为辅助佐证材料,对番文辞书《同音》丁种本、写本韵书《文海宝韵》和《五音切韵》韵图中的799个重唇音字与汉语作了比较和分析,同时利用已有材料对佚失的番语重唇音平、上声字的音值进行构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阐述《青郊杂著》之韵学原理,分析《文韵考衷六声会编》之韵图音系,申述作者桑绍良的韵学观点与实践,又通过阐述《字学元元》一书之等韵音理与韵图结构及其反映的明代郴州音系,体现作者袁子让的韵学观点及其在等韵学上的贡献,并由此二人以彰显明代湘人于音韵绝学亦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5.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此书明刊本与讷庵本《中原音韵》比较,有三条显著特征:一、东钟等八韵有30处53个字注“收”,二、平声分“阴”“阳”“阴阳”,三、字数少。分析、解释上述三条,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依据《方言调查字表》,考察中古入声字在今灵丘方言中的舒化情况,在详尽罗列完全舒化与舒入两读的中古入声字的基础上,归纳舒化规律,并对38个舒入两读入声字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宋代史书和传世的宋人笔记、文集、别集等史料中,蕴涵许多关于《礼部韵略》在宋人语言学研究中的功用的记载。通过钩稽排比,选取其中颇具价值者,成此一编,可为深入研究《礼部韵略》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也可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乃至宋代科举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切实可信的资料,并以此匡正前人对《礼部韵略》学术价值的偏颇认识。  相似文献   

18.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的主体部分是以一定的规则对“旧韵图”和“旧《篇》《韵》”进行合并而形成的。“合并”是此书的灵魂和主旋律。张元善、徐孝二人在制定音韵部分的合并规则时,主要依据的是当时“以北京-河北地区方言为主的北方话”的实际语音。在按规则合并的基础上,他们又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进行了一些调整。时至今日,《篇韵便览》以明末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说法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无论从整体结构上看,还是从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的处理方式上看,均不宜将其所依据的基础方言限定在明末北京话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唐书释音》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真实反映了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宋代语音史的天然语料,与韵书、韵图、宋人叶音以及宋代诗词用韵已有研究成就相比领域,宋人音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加强对《唐书释音》语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有助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对历史方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上古占声字的韵部归属,一直存在归侵部还是归谈部的分歧。通过全面整理上古占声字和其他韵部字的关涉情况,发现占声字和谈部、盍部、侵部、元部字都有牵连,但主要是和谈部及盍部有关涉。在中古为非入声韵的那些占声字应归入谈部,入声韵的那些应归盍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