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许地山(落花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奇和怪出名的,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能就他小说的选材做些初步的探讨。许地山小说的选材之广是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从缅甸仰光绿绮湖畔的佛教青年会,到北京城里被人弃忘的拣破烂的农妇;从漂泊流离在印度的被抛弃的商人妇,到混迹于军队而后又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山大王;从沧州船头的老寡妇,到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赴海身亡的老科学家,假仁假慈者费总理的会客厅,为伦理道德而议论纷纷的街头小巷,大家闺秀的楼阁,东野先生的“别墅”……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一齐汇集到作家的笔端,他以他那一支富有才情的笔,绘画出一幅幅五光六色、斑斓陆离的图画。  相似文献   

2.
放逐与拯救─—论池莉小说的婚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实力派作家池莉,自从1987年发表《烦恼人生》以来,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牢牢地拴住读者阅读欲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池莉总是很实在地将自己摆在芸芸众生中极为寻常的“小市民”的位置上,以一个俗常人的眼光密切关注着俗常人的生存状态,以看似闲谈的随意,轻松解剖着一个个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特别是面对现今社会情感贬值、爱情难觅、婚姻脆弱等不尽人意的情感困惑难题,十分热爱“毛茸茸”生活的池莉为了拯救爱情,为了寻求现代婚姻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用独具特色的文学扫瞄器…  相似文献   

3.
苦难的现实、博大的人道情怀及对宗教的亲和力 ,导致许地山小说挥之不去的宗教情结。幸福在彼岸、宿命论、破“我执”、“无我”、“利他”是许地山小说宗教意识的具体表现。宗教意识在许地山的前期小说中显得直白浅露 ,在后期小说中变得藏而不露。宗教情结既成就了许地山 ,也局限了许地山。  相似文献   

4.
徐日君 《理论界》2005,(10):168-168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受佛教影响的作家有许多,而没有一位能与许地山相匹敌,许地山先生为佛学宗教学比较研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5.
拔剑四顾心茫然─—略论金庸小说中的孤独退隐观钟晓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作家在作品中不断地诠释、通涵孤独的心境与出路,因为这种孤独感已大量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如同空气浸透了我们的身体。即使是在热热闹闹、蒸蒸腾腾的武侠小说中,骨干里也透露出一种...  相似文献   

6.
作为著名的宗教学者,许地山精通道,熟悉佛,对基督 教亦有深入的研究,这在“五四”作家中是不多见的。但是长期以来,在谈到许地山小说的 宗教性的时候,人们大多只提佛教影响,而对道教、基督教的影响注意不多。其实,仔细研 究,可以发现,尽管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更多的停留在表层的题材上,未能渗入作品的深层主 题,但是道教的影响却是无所不在的,可以说,他是佛其骨,道其心。  相似文献   

7.
时隔大半个世纪,我们再读许地山的作品,仍然会萌生出一种新异诡奇的感觉。就如偶涉山中,满眼所见的那古藤老树,那断崖绝壁,那倒挂九天的飞瀑叠泉,处处是奇伟的景观;又如初登蓬莱,观潮涌,观日出,观海市蜃楼,惊涛卷雪,丹霞映日,景象变幻莫测,令人为之惊叹。许地山小说具有的这种诱人的魅力,来源于他创新求异的独特艺术风格。创新求异既是许地山的艺术追求,也是他创作的成功秘诀。  相似文献   

8.
“东方式的反省”——论许地山小说中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是文学史上很难避免的现象,当某种创作新潮刚刚兴起,还处于幼稚阶段的时候,尤其是这样。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创作,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那时不仅在题材上有“一窝蜂”的现象,在写法上也较单调,以至“篇篇都可以背得下来,甚至看头一句便知道末一句是什么”。这时,往往需要别具慧眼的作家来打破这种僵局,使创作场面显示某种变化或突破。许地山就是五四时期的这样一位作家。他当时写的许多小说,很有新  相似文献   

9.
略论许地山早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黄春莲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主导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早期小说对社...  相似文献   

10.
“妈祖”原型与许地山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 《江苏社会科学》2003,1(1):124-129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阐释妈祖文化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妈祖从一个真实普通的女性演化为特异的神灵,并在长期流传中浸染上宗教色彩。小说中人物刻画、意象营造和情节建构都与妈祖原型叙事存在着同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卢梭是一位启蒙哲人 ,但又有理不清、割不断的教士情怀与基督教情结。他把人自己当作神 ,坚信人类可以在现世社会中建立天国般的彼岸世界。他笔下的“新人”形象蕴含教士的秉性 :赎罪与忏悔意识、禁欲意识和博爱意识。卢梭的精神机体中流淌着基督教的文化血液这一事实 ,说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有其不同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人文性 ,而且 ,这种人文性正是通过卢梭这样的作家在近现代西方文学与文化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自我─—自爱─—自我教育鞠静兰,刘艳君学生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它要求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这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要求。不能进行自我反...  相似文献   

13.
彼岸与此岸之间──走进许地山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小说,在“五四”时期创作中,具有“耀目的光辉”。它大多在恋爱的外衣下,浓染着佛、道乃至基督教的宗教精神;而异国风情,给予他的作品以传奇的色调。超拔的叙述才能和完全叙述,和那时情节简化作品恰成比照。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音乐语言和诗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4.
1 从一九二一年开始,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等小说,以异域风情的描述,独树一帜,引起文坛注意.历史进入三十年代,艾芜在《文学月报》、《现代》杂志发表《人生哲学的一课》、《我们的友人》,《伙伴》等小说,也以新颖的域外题材,受到文坛的重视.尽管在许地山与艾芜之外,也曾出现过或一作家或一域外题材小说,但总没形成这种题材的系列性.许地山和艾芜是以大量描写异域风光而显示独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的"安乐"观将精神因素放在首位,对"安乐"的内涵有着独特的阐释,是他的悲剧意识与博爱思想之间的桥梁,在其人生哲学中占极为重要的位置,是理解他的人生哲学与整个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有位作家说过:“人有两种经历,一种是填在履历表里的,另一种是心路历程。看前一种,你可能了解;看后一种才可能真知。一个作家,作品就是他或者她那印满了反叛、归复、认同和失迷的心路。”的确,看完张冀雪的作品,你会对她的另一种经历——心路历程,得到一种真切的认识,因为她是在真挚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感心灵。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作品是写我心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成吉思汗的战争观─—战争解决问题─—巴音图以战止战成吉思汗所处的时代,是蒙古社会从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的是由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8.
近代俗文化的先声—柳永词论□王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柳永代表作《雨霖铃》中的名句。它不仅典型地表现了柳永慢词的铺叙技艺,有情有景,有点有染,而且凸现出了柳永其词中所表现出的近代文化的精神。如果柳永的这句词能代表柳永词的本质精神,可...  相似文献   

19.
神魔小说《四游记》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民间信仰的自发性、功利性、神秘性、散漫性等特征对其创作给予了深刻影响。尽管《四游记》等神魔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主要因素都是现实中所不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却能够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各个层次的读者所接受和解读。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神魔小说有民间信仰这一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代人都不能摆脱其青春期燥动时的情感体验,它在人的一生中往往成为~种隐形的心理情结和价值尺度。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情感,一旦成为稳态的“集体无意识”,它又必然要和新的时代发生隔膜与冲撞。于是,在新旧文化情感的冲突中,一代人从中寻觅到人生“旅途的孤独”,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类情感的历史演进过程。作为一个与梁晴同在一方土地上耕耘过自己青春年华的阅读者,我很难用一种概括情感的字眼来表达某种确切的思想。从直觉上来说,我以为梁晴的小说情感蜕变是极其缓慢的,就目前状况来看,它是以90年代为前后期和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