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琪 《船山学刊》2010,(1):212-215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的。当时来华的主要是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中国的强大实力。使他们不得不采取“适应策略”,以西方的科学技艺作为敲门砖。两种文化相遇。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本论文就从雍正的禁教政策展开,重点对雍正的禁教思想、禁教政策、禁教措施所赖以形成的社会的、历史的背景及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强 《学术界》2004,(1):118-128
雍正时期银贱钱贵现象愈发严重 ,这一方面是由于美洲白银继续大量流入中国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日本政府限制对清朝铸钱原料铜斤的出口。雍正帝从传统观念出发 ,将银贱钱贵原因归结为民间销毁制钱打造铜器 ,因而实行铜禁政策。这一政策在乾隆时期被废除。本文通过对这一政策内容及其产生、废止过程的考察 ,进而探讨了清代货币体制与货币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清政府禁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宝成关18世纪的中国,即清中叶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时期,清政府一反清初对耶稣会士的优容礼遇,采取严厉禁教政策,西方传教士被全部驱逐出境。其影响所及,不仅使以传教士为主要传媒的西学东渐潮流为之断落,并导致清政府再次颁布...  相似文献   

4.
刘芳 《船山学刊》2010,(4):170-172
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两湖地区,以其优越的交通条件,较为发达的社会及经济发展状况,很早就成为西方传教士重要的传教据点。而在清朝禁教这段特殊的时期,湖广天主教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背景复杂、内容丰富;二是成为各教区物资、人员往来的重要周转站;三是开拓了乡村教会。  相似文献   

5.
“礼仪之争”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百年禁教时期,外籍传教士在中国的处境日益艰难,传教重任逐渐转移到华籍天主教徒肩上。本文以乾隆十九年江苏张若瑟教案为例,对可能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华籍普通天主教徒的活动加以分析,探讨此间他们辅助外籍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的方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天主教传入山西时与主流文化结合在一起,其本土化的主要趋向是儒教化.清禁教时期,山西教徒把民问信仰的观念、方式渗入天主教,使其民间化.他们用放鞭炮、贴对联、叩拜神父等中国传统方式庆祝天主教的节日;过中国传统节日时,也没有完全放弃传统习俗,甚至外国传教士也用中国传统方式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山西教徒的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继承了大部分山西地方传统礼仪.这些都体现出教徒信仰的礼仪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年间,内地民人大批入澳门习天主教,并自建教堂唐人庙。禁教时,唐人庙的活动引起清地方官吏的关注上奏乾隆,进行查封。唐人庙的查封说明乾隆对天主教的控制已不只限于内地,其禁教比雍正更严厉。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烟(鸦片)、赌、娼愈演愈烈,成为毒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三大害,并由此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新桂系为宣示其政治清明,振兴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实施禁政。但烟、赌、娼业的巨额税捐是新桂系实施扩军备战,"建设广西,复兴中国"所需的可观财源。新桂系对"三害"采取的基本上是"寓禁于征"、明禁暗纵之策,结果自然是禁而不绝。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对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赞美、褒扬之辞俯拾即是,却忽视了夹在两者之间的雍正业绩。实际上尽管雍正打击异已分子的手段过于严酷,使许多人无辜被杀,横遭迫害,但是雍正统治时期毕竟国力鼎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在中国历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因此研究雍正帝既不能以“萧墙惨祸”、“杀戮大臣”来贬抑雍正帝的历史价值,也不能把雍正帝的成就简单地归结为满族处于上升历史阶段所致,而应该在研究他的经历、性格、才能、爱好、心理诸方面的基础上全面评判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郭成康本文通过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政府对南洋贸易政策变迁的分析指出,在禁南洋案问题上,中央决策受到东南沿海封疆大吏的直接影响。清廷历次禁南洋案的中央决策所依据的原则依次为:帝国的长治久安,全国财...  相似文献   

11.
朝鲜王朝统治时期,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每年例行到中国朝贡之外,对外交流几乎停滞。以招万民为徒的西洋传教士们一心想让天主教传行于朝鲜半岛,但屡屡失败。1784年,在没有传教司铎的情况下,朝鲜人自己将天主教从中国引入。至此,天主教始开教其国。但它从创立到发展,筚路蓝缕,充满艰辛。  相似文献   

12.
在妇女解放运动影响和国际联盟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32年颁布《禁止蓄奴养婢办法》,试图采取强迫登记等办法解放婢女。南京国民政府于1936年颁布的《禁止蓄婢办法》,在继承《禁止蓄奴养婢办法》的基础上,对禁婢步骤及善后工作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比如对登记后拒不解放婢女的主人要送交司法机关处理,在解放婢女的同时严禁婢女买卖,等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禁婢办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岳亮 《甘肃社会科学》2012,(1):97-100,112
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具有浓厚的“城市运动”色彩,清代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亦经历了一个从城市到乡村的过程.清初天主教在华的传播是从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大城市开始的,后为躲避统治者严厉的禁教打击而被迫转向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山区发展,却也因此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入中国,在一些地区出现因奉教而守贞不嫁的女子,她们被称为"贞女".这些贞女多出自数代信奉天主教的老教友家庭中,彼此间互为亲属关系.因女性在家清修守贞不嫁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悖,当时贞女受到了教外人士的指责.中国百年禁教时期,一些贞女逐渐走出家门,开始从事教会工作.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引起了地方士绅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阐发禁奢思想,采取禁奢措施,意图革除民间奢侈风气.对于倡导禁奢的士绅们来说,禁止奢侈风气中的僭越行为,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是其目标.不同于官方禁奢令,士绅比官员更注重儒家礼仪的可操作性,他们试图将社会儒家礼仪与民间社会生活方式协调统一起来,并通过约束自我、家庭、宗族等方式,革除民间奢侈僭越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清王朝统一新疆,平定准噶尔,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本文就阿克敦伊犁之行,评述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阿克敦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署广东巡抚,再署广西巡抚。至到雍正六年(1728年),“因罪夺官下狱”仕途一度受挫。后来曾在征讨准噶尔的前线协办军务。由于他熟悉一些准噶尔事情,被调回京城,由雍正帝面授机宜,于雍正十二年八月充当副使,与另一名副使罗  相似文献   

17.
与天主教相比,新教在19世纪的山东处于有利地位。这是因为:一、新教采取了适应当地环境的布道策略,如创办教育,提供医疗,参加赈济,引进农业新品种,传授手工技艺;二、新教比较慎重地吸收教徒,如对教徒考察时间长,要求一定的文化素养,清洗不合格者,慎重地雇佣中间人,注意避免教徒“吃教”、“仗教”。因此,新教引发的教案数量少,内容相对简单,背景比较单一,在义和团时期没有象天主教那样遭到猛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代的茶禁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明代茶禁政策的渊源与背景 首先,明代茶禁政策是唐宋以来茶禁政策的历史延续和发展。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之一,而禁榷制度则是它的一个重要支柱。此制可追溯于周,而正式形成于汉,后禁榷范围不断扩大,至唐代始将茶叶也纳入了禁榷的轨道,成为与盐、铁并重的专卖品。这是因为,从唐代开始茶叶生产出现了划时代的发展,“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成  相似文献   

19.
不堪准噶尔压榨的回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及其附属城镇伯克,于雍正二年(1724),欲脱离准噶尔控制归顺清朝。雍正帝出于安抚准噶尔的战略考量,婉拒了东四城伯克的归降。本文依据奏折档案,对其始末原委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研究与辨析。  相似文献   

20.
著文概述了中国伊斯兰教的七个基本特征:①中同伊斯兰教是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传播后的四十年(610~651)期间就传入了中国,主要是落居中国的外国穆斯林构成的。②封闭性的宗教。在传教方面,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天主教相比是保守的,它不向非穆斯林主动宣传教义和吸收教徒。③教派门宦比较复杂。大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