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现代社会,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广受关注.尤其是正值青年期的大学生.要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这一成人化的关键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依恋自陈关系问卷与UCLA孤独感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各种依恋类型的人数由多到少分别为:专注型、安全型、恐惧型、放弃型;(2)大学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3)不同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孤独感无显著影响;(4)大学生孤独感存在依恋类型差异,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5)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际交往团体训练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团体训练是在团体的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 ,即由咨询员根据求询者的问题的相似性 ,组成课题小组 ,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 ,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团体训练后 ,参与训练的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强迫、恐怖及情绪稳定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 ,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育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能够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使大学生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随着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目前出现了本土化、多样化、高校普及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校园心理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心理剧受莫雷诺创立心理剧的启发在校园里应运而生。作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法的一种,校园心理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新颖而广受欢迎的方式,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情绪体验的平台,改变大学生的认知。研究校园心理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件调查信息类高校网络依赖现状,结果表明:有近十分之一的同学每日上网时间过长,网络成为其情绪管理的重要途径,且有一定的依赖。信息类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与其所在的年级的高低存在正相关,与性别及专业的相关度不高。团体心理辅导围绕五大主题:时间管理、自我探索、自我控制、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主要在团体目标设定,团体领导者和助手的选定,团体时间、次数、地点的确定,团体成员的招募和甄选;团体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7.
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对卡特尔16PF测评中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临界状态的12名来自文理科的大学生进行实验性团体心理训练,并在训练前后通过2种量表的测量来评定训练成效。测评结果表明:(1)团体心理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大学生自我肯定水平的优化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3)大学生自我肯定水平的提高能够优化他们其他相关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科学团体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社会科学团体管理信息化,是指社会科学团体为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向全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活动和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团体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对社会科学团体以及社会需要和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整理,使零散杂乱无章的信息成为宝贵的财富,并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社会共享,从而更好地为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供信息参考,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第一,是提高社团管理水平的需要。社会科学团体管理,…  相似文献   

9.
何生海  王晓磊 《理论界》2013,(6):193-196
高校教育改革多聚焦于校内课堂改革,忽视了大学生生活中的网络环境建设。网络引发大学生自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络信息资源;另一种是借助网络作为自杀的手段和工具。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复杂,但与网络信息的低基调、网络激发大学生易变的情绪,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三种认知偏差等有重要关系。本文认为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结合辽宁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现状,讨论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助于教师深刻理解团体咨询的含义,进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效地应用团体咨询教学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学生自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国内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力提倡并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朋辈辅导,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然而,由于缺乏朋辈辅导的创新,大学生朋辈辅导在国内的发展相对缓慢。心理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使参与者在不知不觉间获得心理帮助,促进其成长。应用心理剧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是对朋辈辅导的创新,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手机依赖程度、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并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干预。方法:对在校学生进行关于手机依赖程度、交往焦虑和孤独感的问卷调查,对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结果:一是90.94%的大学生有手机依赖倾向,且手机依赖与焦虑和孤独感有显著的相关性。二是经过干预,10名不同手机依赖程度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焦虑、情绪-社交孤独总分上有所下降。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手机依赖、减少焦虑、降低情绪和社交孤独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心理学描述亲子关系的经典理论依据叫做"依恋"。依恋是指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照顾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的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婴儿与照顾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要使婴儿获得安全型依恋,照顾者必须经常关心婴儿的需要,当婴儿发出各种需求信号时,应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反应,并要不断地调节自己以适应婴儿的行为。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这样的积极恰当的互动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我院是一所省属普通农业院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条件甚差,这给运动队的管理和训练带来很大困难.然而,我们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在近12年的各类比赛中,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过全国农业系统首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女总分第五、华东区农业系统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两届女子团体第二,男子团体一届第二、一届第三,省“三好怀”篮、排球赛女篮第二、男篮第六、男排第十;省第七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女团体.  相似文献   

15.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效率高、感染力强、、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本文从剖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两个方面入手,说明对大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并论述了其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际功效。  相似文献   

16.
信息崇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瑞萍 《学术研究》2007,29(6):34-39
信息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信息概念的泛化、信息作用的夸大、计算机功能的神化、网络空间的依恋、信息经济地位的抬高、社会信息化的魔化和人—机共生的幻想。适度的信息崇拜对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过度的信息崇拜必然导致信息和符号异化、人的主体性丧失、黑客亚文化泛滥和信息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的信息和网络社会问题,其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打破盲目的信息崇拜,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恰当定位信息的功能,培养人的信息素养,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情景为依托,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可以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训练方法,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微博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一种渗透在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信息交流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识和使用。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为此需要对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进行正确的引导,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使用微博、要引导大学生文明使用微博、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已有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动态的连续过程,仅有经验的介绍总结和缺乏针对性的策略无法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满足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动态发展需要。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把大学学业与未来的职业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有效的职业指导。  相似文献   

20.
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小丰 《学术研究》2007,1(9):54-58
精神家园是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马克思哲学能否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感觉?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情感依恋"如何遮蔽了马克思的真精神?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接续和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轨?通过以上追问,文章提出摆脱哲学研究中的"情感依恋",凸显思想主体,是我们保持民族自性、构建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