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六稳之首.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就业招聘机会减少、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就业招聘形式受限、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和毕业生就业心态求稳等方面,但也迎来了国家政策支持倾斜、新就业形态就业容纳量增加和云就业资源优势等机遇,提出用足用好稳就业政策、发展新就业形态和开展多元...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也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面对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让本已复杂的就业局面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后金融危机的震荡影响,作为就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情况的调查,从而发现这个群体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变化,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以帮助女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3.
许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84-185,214
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下,成为就业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其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促使贫困大学生个体积极面对社会,对于促进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就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做了具体分析,指出应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向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67-168,205
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下,成为就业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其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促使贫困大学生个体积极面对社会,对于促进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就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做了具体分析,指出应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向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钧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Z1)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矛盾.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就业认识和准备不足,导致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样给社会、高校、家庭及他们自己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针对当前贫困大学就业择业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多维度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479-48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与考验,相比较而言,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与棘手.能不能处理好、解决好这个问题同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基于此,有必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厘析,从社会需要、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五大弱势"入手,寻找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罗敏娜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104-105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环境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辽宁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为贫困大学生提升就业力提供了契机,计算机速录短期培训是援助工程的途径之一。计算机速录培训课程能够使受训对象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中文速录技能的速录师和文秘等相关的技能和技巧,与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关系密切,掌握这种技能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国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39-24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人才观和择业观也随之在变化,于是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中来自于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面对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也就日益突出。本文从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和成因出发,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对策方面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侯守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36-42
后小康时代中国扶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会更加艰巨。与绝对贫困治理相比,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分散性、多维性、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五大特征,同时也面临脱贫攻坚成效不稳定、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政策有效性和文化贫困四大治理难点。对此,必须构建转型衔接机制、内生动力机制、多重保障机制、人文发展机制四大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以顺利实现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09年金融危机席卷沿海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大方面逐渐由高薪稳定行业转向基层就业。到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文章对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论述后,就相应对策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6(4):1-2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依群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118-121
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该认真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努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推进高校改革,积极完善就业指导,全力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唯有如此多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往更加趋紧的形势,在增大的人才供应和缩小的人才需求面前,不少大学生对求职产生悲观情绪,出现了焦虑恐慌、消极悲观和盲目屈就的不良就业心态,大学生只有客观把握形势、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心态,才能成功实现就业突围。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和社会公平正义,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学校社团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成熟度、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形成良好人格和培养职业道德精神等就业能力发挥积极的影响,但仍存在大学生社团活动层次低水平重复、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社团资源缺乏的问题,可通过以社会基金带动社团运作模式项目化和规范化;推进社团管理目标务实化和方式人性化;加强贫困大学生社团导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建设科学规范的大学生社团,努力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党中央越来越重视高校贫困生的培养,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贫困大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依然严峻,其中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尤为困难。面对困难,我们不仅仅要思考,还要付诸于行动。本文总结了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优劣势进行了辩证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冲击下女大学生就业预期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义敏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2):32-36
通过比较2008年4月和12月分别进行的2008届和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女大学生预期就业地区、预期就业单位并没有出现变化,但是其预期工资和就业前景评价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相比男大学生的更大幅度下调,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会进一步凸显。要有效缓解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从改善劳动供需双方预期入手,提高工作匹配效率,以实现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甚至有陷入二次衰退的风险。自1975年中泰两国建交以来,中泰经贸关系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边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长足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未尽的今天,中泰经贸关系依然发展迅速。同时中泰经贸关系也仍然存在双方商品贸易结构趋同等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进一步发展中泰经贸关系的对策:中国应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泰国则应对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中泰双方应共同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和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危机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洪军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79-81
金融危机会导致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剧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并使得大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下降.化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作为是关键,高校加大服务力度是重要环节,大学生积极应对是根本.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既要有短期的措施,又要反思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长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朱晓文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20-23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就业岗位数萎缩,毕业生心理压力增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困难等方面,因此必须多管齐下,从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择业观念的转变,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