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称代词“你、您” 的时代特征和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这个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其鲜明的社会性。仅就汉语第二人称“你、您”来看,这两个称谓词的演变和运用,也反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体现着时代的风貌。 古汉语中没有第二人称代词“你”及其敬称“您”,当代一些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没有收“你”字。在文言文中,与“你”相当的第二人称代词是“尔、汝、而、乃”等,例如,“尔作言选语,妄称文武。”(《庄子·监跖》)“汝心之固,固不可微”。(《例子·汤向》)“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汉语方言(“右中话”)的人称代词单数形式分两套:一套与普通话一致;另一套为含-n韵尾的单音节形式。复数形式也有两套:一套与含-n尾的单音节单数形式同形;一套是在其后再加上复数标记“-们”。-n形式单复数同形,是复数形式单数化的结果。使用上,右中话第一人称复数不区分排除式与包括式;第二人称代词没有尊称和非尊称的区别;复数后缀“们”的鼻音韵尾n进一步脱落。这些使用特点恰好与当地科尔沁蒙古语一致、平行,是右中话与当地蒙语接触、影响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西夏语“格”理论①认为‘三个动词前缀na、ga、m’分别是能够证明西夏语存在“格”的形式标志,继而以此为发端构拟了na、ga、山在所有人称数的“格”的分布模式,西夏语被描绘为具有发达的词形变化和格形变化的对应性。②长期以来,国内的西夏语研究界也一直把na、ga、m现象视为尚待解决的学术难题,因此面向西夏语的客观实际,全面考察na、召a、m所代表的“格”现象就更形迫切和必要了。首先需要举证西夏语实际语言材料,判明在多大范围内可以排除“格”现象。汝不当闻/汝之闻可非《类林)③PZ13第二人称单数或代名词第二人称单数在句…  相似文献   

4.
"乃父"究竟是指谁的父亲,看似简单,其实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确定。它既可能是指"你(们)的父亲",也可能是指"他(们)的父亲"或"她(们)的父亲",还有可能是指"我(们)的父亲"。因为"乃"作人称代词时,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还可以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而"乃"作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常常被忽略。  相似文献   

5.
从“您”的历史轨迹看“您们”的使用赵敏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加"们")都是配对的,只有第二人称敬称"您"有没有加"们"的复数形式,语法学家们的看法很不一致。目前主要的看法有:第一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您"是"你"的敬称,不...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单数“我”、“你”、“他”都有其相对应的复数形式,那么,第二人称单数敬称“您”有没有“您们”这种复数形式呢?林祥楣先生认为“书面上虽然偶尔也有人用‘您们’,恐怕不能认为是合于规范的。”吴洁敏先生认为“因为‘您’本是表复数的,所以不能用‘您们’,只能说‘您俩’、‘您几位’。”黄伯荣、廖序东两先生虽认为“‘您们’是第二身复数敬称”,但又说“应提倡用‘您几位’、  相似文献   

7.
宋金元时期是汉语与阿尔泰语接触融合的时期,其间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你”在领属格的位置上,受阿尔泰语领属格辅音词尾-n的影响发生了鼻音音变,即“你”由[ni]-[nin],因而出现了借音字“恁”和新造字“您”。“您(恁)”与“你”功能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二者还是有叠床架屋之嫌。元代以后,随着汉语受阿尔泰语影响的减弱,“您(恁)”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其使用的区域范围逐渐缩小。现代汉语中,“您(恁)”没有能够进入到通语中去,只沉积在个别方言区,如山东鄄城、郓城、阳谷等地。  相似文献   

8.
“我把你这个NP!”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把你这个“NP!”,是把字句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没有实义动词V,其构成必须遵守特定的语法条件,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把”的宾语必须是第二人称与表近指指示代词的复指形式;在语义上,它有着较强且虚泛的处置意味,它的语用功能一般表示谴责的行为类型,并且表达重点叠合。  相似文献   

9.
很多论者在谈及叙述的人称问题时,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而否认第二人称的存在。尽管他们也看到“在有些文章中,可能出现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但断定“那并不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因为人称问题既然是观察点、立足点的问题,那就不能有第二人称的叙述。实际上,凡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地方,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的变形。”这种观点历来附议较多,但都是单从作者出发,忽视了读者接受功能。其实,所谓人称,本来就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相互依联而区别的。三种人称各有其不同的品格和功  相似文献   

10.
吕叔湘先生认为“伊”开始指代第二人称是在金元时期 ,或可能是在宋代 ;《汉语大词典》则认为“伊”指代第二人称用法是在南北朝时期。本文认为“伊”作第二人称代词在唐朝时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汉语史的论著,都认为"尔"、"汝"在战国时期是表示贱称,而通过考察战国、秦、西汉出土文献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的用法,得出战国、秦、西汉时期,只有封建文人或士大夫言语对称使用"尔"、"汝"才可能有谦敬功能,在老百姓实际口语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一直都是通称形式,没有谦敬功能。对此认为:以往学者依据的语料是文人或士大夫的作品,而出土文献中有第二人称代词的例句多是当时人的口语,士大夫用语与百姓口语对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以"my train"为例对单数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结构的认知域进行分析,指出这种结构在英汉两种语境中,既有认知完全相同的理想认知模型,又有所属认知关系不同的理想认知模型。同时针对单数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结构的英汉认知差异,对这一结构的汉译加以探讨并提出两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印、台”几个,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后“我”在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汉语语言历时长久,第一人称代词从古至今在数量、称数、格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临川片隶属赣方言,此片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指示代词的类型不仅包括常见的二分法、存在争议的三分法,而且还出现了几乎未见报道的四分法;语音的"感染作用"普遍存在于整片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系统中;三身代词单数具有格的变化;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之间存在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两周金文共有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女"、"乃"、"尔",它们的语法功能一直比较稳定。"余、朕、女、乃"和"我、尔"在殷商以前可能属于不同方言,后者之进入前者所在方言,可能就是为了补前者不表复数之不足。第二人称代词在殷商西周时可通用于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到东周春秋时期逐渐有了限制。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随着称谓礼仪的发展,称谓系统也发展得愈益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大荔方言不同的三身人称代词在自身的语法系统中相对立,有各自的价值。大荔方言三身代词单、复数的区别是通过声调变化区别的,这种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声调变化可以说是属于"广义形态"的,它只构成词汇上单、复数的对立,但不能表达具体的语法结构关系。大荔方言的人称代词在主语、宾语和定语、同位语等不同的句法位置上有不同的形态表现,形态变化是通过声调加以区别的,这种形态变化是语法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没有人与物、性别以及单复数的区分,另外还有兼类现象,这些特点都是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8.
绍兴地区的人称代词十分复杂,多的有三套,少的也有两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绍兴地区原本就有一套人称代词“侬、汝、渠”,后来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形成了“叠床架屋”现象;二是绍兴地区的人称复数词尾原本是数量短语“两个”,但随着“两个”的合音、弱化及语法化,逐渐和单数词尾“侬”发生了混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绍兴地区人称代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一词的所指会有不同的范围。按照是否包括交际双方,可分为包括性用法和排他性用法。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为"我们"的包括性用法,什么情况下又为"我们"的排他性用法呢?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发现"我们"的所指规律和人与人之间的权势、等同关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可见,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可以更好地透视人称代词的所指规律。  相似文献   

20.
标记性理论是语言学研究领域非常广泛的一个理论成果,有语言学家将之应用在人称代词的分析上,但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域三要素之一的基调为审视角度的尚为数不多,文章尝试在基调中权势量和共聚量的框架下研究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在实际语料———英文原著Moment in Peking中标记性地使用为单数的情况,并指出了标记性用法在反映谈话者关系及传递交流目的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