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对专业化产业区形成的解释主要从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的角度切入,但是这一系列经济效应都是企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关键在于,这一足以引致上述经济效应的集聚临界点是如何达到的.本文以永康五金专业化产业区的形成为案例,从模仿的视角考察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过程.认为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缺乏创新能力的普通企业经营者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行为的模仿是同类产业在狭小地理范围内大量集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原发型专业化产业区起源的根本原因涉及到原始生产组织的各种行为。通过学习熟练工匠的技能 ,原始的生产组织得以在某一区域进行复制和集聚 ,这是产业区的原始状态。并且由于受到环境的过细分割 ,这些原始的产业区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因此 ,通过突破小生境的范围就可以使原始的产业区脱离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专业化产业区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从结果上看,原发性产业区是专业化分工在近地理范围上的一个凸现.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致,地域范围在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恰当的提问至少应该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专业化水平会提高?为什么这种专业化水平沿着近地域范围内提高?  相似文献   

4.
专业化产业区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专业化产业区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与农村城市化的有效载体。在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专业化产业区不但奠定了它的经济基础,而且与乡镇结合通过产业与人口集聚以及功能转换有效地实现了乡镇向城镇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战"实质上是一场科学与人文之战.科学与人文对人类的福祉与危险所能承担的责任都是有限的,促进"两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面对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反思教育体制的专业化局限、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公司制度兴起于近代英国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探讨近代英国公司制度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还不够,而国外学者的研究启动早、成果多,并形成了"进化派"与"继受派"等不同观点.只有坚持唯物史观,近代英国公司制度的起源问题才能够得到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近代英国公司制度在形式上是法律制度,公司是法人;在本质内容上则是经济制度,公司就是财产.这是两种研究视角,也是两条实际的历史线索,它们在近代以前是分头并进的.到了 16世纪,公司法人与公司财产开始合二为一,近代英国公司制度由此起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三部门"起源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界普遍用"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对"第三部门"的起源进行了经济解释.本文认为中国"第三部门"起源于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第三部门"产生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起源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作曲技术理论中的两个专业术语"对位"复调",从含义、产生发展及使用分类上进行了全面详尽地论述,以期为作曲技术理论领域的专业化深入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组织形式,政府是管理国家的机器.国家本来就是国民自己的组织,政府本来就是服务于国民的,但是当国家被皇帝用武力占为己有后就成了他的王朝,政府也就变成了皇帝的朝廷.改朝换代只是江山易主、政府换届,而不是国家灭亡.社会分层是自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为划分的社会层次也并非只有按财产划分的阶级一种,形成国家不等于进入阶级社会.文化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的形态,文明只是文化的精致形态."国家形成"不等于"文明起源",国家的起源的途径是多元的,文明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国国家起源与演进的序列和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进程,都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美学在展开自身现代理论建构时,追踪、仿效西方美学相关知识,集中探讨了"艺术起源"这一问题.把艺术起源归于劳动实践或游戏或同情,就是现代中国艺术起源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其中,"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观点的影响最为广泛;"艺术起源于游戏"观点则直接反映出西方近代心理学家的重大影响,其基本理论资源是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和谷鲁斯的"练习说".而"艺术起源于人类同情"观念之所以能在中国美学现代理论建构中产生具体影响,与其特别重视人类情感研究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炫 《河北学刊》2004,24(2):14-19
"本体性否定"是作为区别西方各种本体论和中国本根论提出的.其历史依据在于,人对自然性生存的"不满足于"冲动的产生;其现实依据在于,当代人既重个人利益又觉得利益无法安放心灵的综合感受;其理论依据在于,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本体论都是一种人为的本体论,但因"人为"这一概念无法区别人的模仿与创造、沉沦与澄明,因而最后也就不能区别人与动物的根表特性.所以,"本体性否定"以"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展开自己的"什么人为"之思.通过"本体性否定",人并不优于动物,而是不同于动物.  相似文献   

13.
姚礼明 《学术界》2007,(1):39-48
中国的"封建"与西欧的"feudalism"在各自母体的政治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实际上,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封建"与西欧的"feudalism"毫无瓜葛,都是各自独立产生和发展的,尽管中国的"封建"比西欧的"feudalism"早了两千多年.随着西学东渐和全球化的展开,这两股原本互不相干的潮流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却汇集起来,对中国最近的百年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上述状况进行了系统疏理,并在文末提出了翻译中的语义失落问题,或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明武 《学术研究》2005,(11):58-66
研究经络的发现,不能仅仅就经络论经络,应该将其放在整个中医文化里来认识.讨论中医文化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医文化,而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里来认识.以文化之源论中医起源,以中国哲学论中医之术,是本文的研究思路.一种文化背后,隐藏着一种思维方式.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产生在同一思维方式之下,这就是"以道论之"或"以一论之"的思维方式.本文的目的,不是在叙述"祖先创造了什么",而是寻找"祖先发明创造时的思维方式".如果优秀的子孙继承了这种思维方式,应在祖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佛教"创世说"和基督教<创世纪>中人类起源说,探讨两大宗教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阐释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佛教是如何被逐渐认可和接受并扎根中国,而基督教的传入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学术争鸣的重要意义>(<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一文中,我曾提到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唯物史观的"艺术整体"问题,一个是"二分板块"结构(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上文主要涉及的是争鸣双方对文本的理解,无法展开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这次的学术争鸣,双方探讨的正是唯物史观"艺术整体"中的问题,它们直接地撞击着"推广"论和"运用"说.长期以来,在我国学界,唯物史观被罩上了一个理论胚胎,即它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推广"或"应用"的产物.以前,马克思晚年历史学笔记有的没有公开问世,有的虽然问世,但深入研究不够,这种"推广"、"应用"说还有一定理由存在.现在这种僵硬的"二分板块"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我们对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理解.因此,无论在理论上抑或实践上,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的"艺术整体"理论.  相似文献   

17.
对令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考察,可以总结出一道关于令状、程序与权力的方程式:令状 程序=权力.这一方程式又可以进一步提炼为:程序=权力.在一定意义上,"普通法注重程序"这一论断是后来者对"程序=权力"这一方程式进行持续努力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林昭文 《学术界》2007,(4):232-235
传统经济学视一国创新体系为投入-产出系统,对一国创新效率的分析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其静态均衡特征,本文则考虑了一国创新的网络特征及其外溢效应,将创新效率拓展和定义为包含市场效率与外溢效率在内的二元效率,并借助"二元效率的可能性边界"概念讨论了原发型效率和后发型效率的两种效率增进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对关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和"游戏说"进行评价.文章指出了"劳动说"所包含的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并认为"游戏说"将为艺术起源问题做出贡献,但不认为游戏是艺术的起源,也不认为游戏起于精力的过剩,而认为游戏已经是人类艺术能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宋妍 《东南学术》2008,(2):114-119
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这两个重要范畴是对其早期的"自然的人化"和"工具本体"的超越和发展.它理论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紧张趋向和谐,使个体身心在有情的世界里获得意义.然而,实际上,这两个范畴并没有解决其原有美学体系中固有的矛盾,反倒产生了新的矛盾.个体、感性依然屈从于群体、理性,"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亦成了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