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近代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的反侵略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世代生活于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近代以来,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与殖民主义扩张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保卫祖国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史,无疑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和作者在门、珞地区的多次实地调查材料,对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联系的扩大,以及西藏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门巴族和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变化很大。近年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政策的实施,使门巴族和珞巴族社会变化尤为剧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宗教信仰、思想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原西藏地方政权对墨脱及其以南地区的统辖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脱及其以南地区过去是我国珞巴族和门巴族的重要聚居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珞巴族先民就与藏族先民有着紧密的联系。珞巴族居住的珞瑜地区(包括墨脱)很早就为原我国西藏地方政权统辖和治理。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孤立地生存,总是要同其他民族发生交往与联系。作为西藏高原最古老居民的藏族、珞巴族以及门巴族;他们虽然居住地域不同,珞巴族生活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的洛渝地区,门巴族居住在门隅,藏族则生活于雪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横亘在他们之间。然而,高山大川的重重阻隔阻断不了他们的往来,从遥远的古代起,路巴族、藏族和门巴族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交往和联系,促进了摇巴族、藏族和门巴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们共同月开拓和建设祖…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家一直认为是赫哲族,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电子计算机汇总后公布的资料中,赫哲族为1489人,门巴族为1140人,珞巴族为1066人,珞巴族成了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了。究竟哪个民族人口最少?  相似文献   

6.
只占西藏总人口百分之一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夏尔巴人,可谓西藏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门巴族聚居在墨脱、错那、隆子等县的国境线附近,约有6000多人。珞巴族分布在墨脱、米林和隆子等县,约有2000多人。僜人散居在察隅等处,西藏境内约千人左右。1200多夏尔巴人集中生活在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定结县的陈塘区和定日县的绒辖区。目前,僜人和夏尔巴人还未最后确认为单一的民族,但在许多方面已享受少数民族待遇。门巴、珞巴、僜人和夏尔巴的语言与藏族语言不同,而且,  相似文献   

7.
南伊珞巴族大女巫的杀鸡看肝占卜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区生活着珞巴族和门巴族。这是除藏族外,西藏高原最大的两个民族。“珞巴”,藏语的意思就是“南方人”。珞巴族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以狩猎和农耕为主。旧西藏时,珞巴族受到歧视,被蔑称为山野里的“下等人”。1959年以前,这里还处于奴隶社会,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结绳刻木记事。有语言,无文字。其生活水平之低下,甚于我在三岩看到的帕族人。  相似文献   

8.
被祢为“世界屋脊”的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疆,平均拔海约四千米。境内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有土质肥沃的农田,有水草茂盛的辽阔草原,有浩瀚的原始森林。居民绝大多数是藏族,少数是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等。西藏全区目前辖有拉萨市和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五个专区。全区主要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江孜、泽当、昌都等。  相似文献   

9.
门巴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在政治、经济、宗教、习俗等领域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中宗教文化的交流,在门藏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彼此的文化相互产生影响和渗透。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门巴族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于藏族,人口少,居住地域小,因而在门藏文化交流中,藏族文化处于强势,藏族文化对门巴族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门巴族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门藏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在门藏宗教文化交流中,藏族的本教和佛教文化先后传入门巴族地区,对门巴族的宗教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门巴族在接受本教和佛教的过程中,并非仅仅照搬照抄和被动接受,而  相似文献   

10.
李坚尚、刘芳贤同志合著的《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一书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1992年2月出版。该书以大量而生动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图文并茂地对珞巴族的自然生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大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系统的论述,从而填补了国内民族学研究领域无专门论述珞巴族的著作的缺门;而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更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试作如下评价。 第一,几度深入村寨对珞巴族的田野调查,充分体现了作者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和不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讨。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事件。灾害的发生是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即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与处在较为落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是其产生条件。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多种解释方式及理论流派,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构建,与其他学科共享研究的问题及调查方法是其总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文化是指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区域文化。“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主要取决于科尔沁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科尔沁文化内涵丰富,里面蕴含着“崇尚英雄”、“辅佐社稷”、“追求发展”、“热爱故乡”、“保护生态”、“坚忍不拔”等人文思想。特别是科尔沁文化所折射出的“坚毅、包容、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优良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科尔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兴安岭原始森林的驯鹿鄂温克人①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他们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我国独一无二的以驯鹿肉和野生动物肉为中心的肉食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及其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色彩、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该文从饮食文化角度,分析了驯鹿鄂温克人的肉食类饮食结构的内容、形式、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礼仪、禁忌等.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是民族高等教育主体性文化功能释放、民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理性诉求.关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的直接相关文献鲜有,集中表现为: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民族高等教育问题;聚焦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建设问题.而与此话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主要为教育、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包括三个层面:以文化为取向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研究;以关系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与文化之关系研究;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在社会转型期,要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继续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空间进行拓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与吐蕃政权在其本土对作为寺院财产的寺院属民不再进行管理不同,在敦煌地区,吐蕃建立了专门的寺院属民户册而加强对其管理。即便如此,敦煌寺院属民并未被编入官府户籍而仍然依附于寺院或佛教教团,故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都司代表吐蕃政权行使对寺院属民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读《翦氏族志》,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姓氏基因"所反映的民族性特征,来确定湖南桃源翦氏及周边各姓氏的族别,依据<翦氏族志>探讨湖南翦氏维吾尔族在明朝、清朝、民国及解放后的通婚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传统通婚禁忌、政府政策、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因素对湖南维吾尔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勐"论     
"勐"是中南半岛地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地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傣族地区、越南西北部的泰族地区、老挝、泰国和缅甸掸邦地区,可以称这个地区为"立勐地带"."勐"的原义是"一片地方",后来衍生出"城镇、国家"的新意,成为了壮泰族群社会的一个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勐"作为政权组织是由阶级对立而出现酋邦政权后,才开始存在于壮泰族群社会中的,时间大约是9~10世纪.  相似文献   

18.
嗢末新考     
金雷 《西藏研究》2007,(4):17-22
文章从吐蕃政权的和亲制度及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方式的角度对宋代西北吐蕃中的"口日皿末"部落的来源、去向进行探讨,分析了以往史学界对"嗢末"一词词义产生误解的源头,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成为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嘹歌>的翻译整理版本有很多错误,最主要的是拼音壮文和翻译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嘹歌>的学术价值的发挥和艺术魅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匈奴自与中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运用相关文献、考古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并简要地探求了其中的原因。匈奴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