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90年代中国文学正在实践着的变革已推进到了文学的深层面,并以一种彻底反叛的姿态,多元地思索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命运。这一变革以“两个抛弃”、“两个觉醒”、“两个误差”为主要特征,有其推陈出新的一面,也有其不足和粗糙的一面,但最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更好地反思并建构21世纪文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文学”是近年来中国文学中兴起的一股创作潮流。它传达出以地域性为中心的文学观念,致力于细致全面地展现地方风习,并蕴含着较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它的出现,呼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状况,也关联着地域文学的历史境遇和当前现实。现实合理性赋予了这一创作充分的意义,但也应该警惕它存在的某些极端化和封闭化特点。民族国家主体性、现代性和适度性是“地方性文学”书写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文学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无论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历史进入新时期,文学象安泰和大地一样更加显示了它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创作也明显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潮性:从控诉“四人帮”的“伤痕文学”,到回顾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文学”,到反映当前社会变革的“改革文学”。这是题材的扩大,是主题的深化,也是文学的升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大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场变革的历史性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要比推翻反动的政治统治更复杂、更艰巨,因而也更伟大。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曾经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象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我以为这并不是诗人的抒情,而是一个历史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派文学兴起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六十年代,至今尚有余绪.当人类几十亿人口接连卷入毁灭性的战燹之中,人们的正常理性遭受到严重践踏时,现代派文学与艺术的产生便不会仅仅是它自身发展的结果.既然在战争之中人类变得那么不可理喻,大战留给西方人民的,除了那到处的废墟与瓦砾以外,自然还有种种可怕的精神上的创伤:平衡感没有了,传统价值失落了,科学真理引起了人们的怀疑,甚至连一般的西方人的精神归宿——宗教,也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寄托,尼采的一句名言:“上帝死了.”成了欧美思想界热门的话题. 纵观西方现代派文学发展的历史,有一股悲观主义基调始终贯穿着这个潮流。从象征主义文学的“忧郁是美”,到意识流文学描写的“焦虑”,存在主义所谓的“死亡之前的超越”,即“心理  相似文献   

6.
象征主义是近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兴起的一个具有深广影响的资产阶级艺术流派,象征主义文学发展的先导和主流就是象征派的诗歌运动。八十年代初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一股“朦胧诗”创作的潮流,产生了至今难以估量的影响,诗人们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就是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实际上,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象征主义的创作和理论就已经被少年中国学会的年轻诗人群介绍到中国来了,新诗诞生后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也产生了象征诗创作的萌芽,但真正在创作上进行勇敢探索和大胆实践的是李金发。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李氏是第一个人介绍它到中国诗里。”苏雪林也在《论李金  相似文献   

7.
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世界上一股潮流,世界各国都在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八年的实践和探索,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尽管改革有曲折有波动,但“在巩固前几年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在一些方面取得开拓性进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工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农民富了,企业活了,相比之下,国家机关自身的改革就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法制文学成为文坛上一株盛开的奇葩。它不仅在法制宣传教育上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它的文学成就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这一文学样式理论上的探讨也在逐步深入。本文对法制文学的繁荣情况、兴起原因、特点及创作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初步剖析。 (一)处于空前繁荣状态的我国法制文学。 文学是生活的产儿。随着“四人帮”被粉碎,重建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新时期十年间,我国进入了以法治国的正常轨道,从而也将法制问题“引入”了文学领域。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惊喜地看到:在千姿百态的文艺百花园中,绽开了一簇簇法制文学的新花。尽管人们对它还有不同的评说,但谁也无法掩盖她那夺目的光彩,谁也无法扼杀她那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它曾追随思想启蒙而对乡土文化展开过猛烈的批判,也曾因创作主体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困境,而表现出“思乡”与“想家”的怀旧情绪。由“批判”到“怀乡”再到精神“返乡”,它反映的是新文学作家对于“西化”现代性的重新认识,对于几千年来乡土中国文化传统的重新理解。故“怀乡病”并不是一种“怀旧情绪”,而是一种自觉去守望精神家园的使命意识。它以文化遗传因素为连接纽带,集中体现着新文学作家的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文坛上随之兴起一股“打工文学”热潮。这类“农民工”主题小说集中地反映了进城农民的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他们向往城市文明。同时,作为城市边缘一族,他们又与城市存在着种种格格不入的尴尬。在承受着生存与心理的巨大压力下,回归乡土田园最终成为广大农民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开展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并且把党政分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党政分开,是针对“一元化”领导体制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进行这项重大改革,不仅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阶段,为本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二期。此前文学之由作为工具的“中心”到作为“中心”的工具的转化,以及与之同时发生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主流性认同和复古文学倾向的发生,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现实性前提。“文学革命”渴望对传统文学的全面颠覆,但其本身的规定性又必然导致新的转化和分流,以致衍生为“革命文学”长时间在政治规约内的主流地位,和其间对抗性格局中颇有意味的种种复杂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弘扬“五四”精神是我们一直在呼喊的口号,但口号在“一直”被呼喊的时候,就常会流于形式,以致口是心非,至少,在新时期文学中我们已看到,现实的文学发展已经与“五四”文学精神有了种种严重的背离。作为8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的寻根文学,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即显示出与“五四”文学精神的某种背道而驰的旨趣。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的那场文化热,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那场更大规模的文化热在缘起上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即都是政治改革受挫之后的一种文化回应。以鲁迅“改造国民性”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  相似文献   

14.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学观始终贯穿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民族风格、民旗气派的中国戏曲自然也受到传统文学观的影响。在它那鲜明的思想倾向特征中,浸润着民族的精魂;在它那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显示着民族的神韵;在它那温柔敦厚圆满和谐的审美情趣中,闪耀着时代的色彩。中国戏曲这株艺苑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令历代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中国传统文学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文学功能说是历代正统文学家所信奉的金科玉律。文学要“劝善惩恶”,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要“有补于世”。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发展,已经把文学的哲学意识问题推到理论面前来.这不仅是新时期文学前进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文学经验的正确总结。提到哲学,有人把它和文学对立起来.在现代主义浪潮中,就有一股非理性思潮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新时期文学千帆竞发的船队,力图左右它的方向。有人甚至断然声称“中国人的生命永远摆脱不了理性化和教条化的束缚,文学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任何理性因素的介入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损害文学的审美的纯洁性。“(孙晓波《危机!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深圳青年报》1986年10月3日)这就不仅在对美学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在对新时期文学的评价上产生了分歧,而且这种看法也是对西化现代派文学的一种曲解.  相似文献   

16.
再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中国文学自开始“文学革命”至30年代抗战爆发,占主导地位的是既注重文学的自身价值,又要求文学为社会改革服务的倾向。抗战发生后,背离这一传统而强调文学仅仅是政治(包括救亡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工具的倾向呈螺旋形上升,至“文化革命”期间而达于极致。70年代末又向原来的传统回归。但到80年代后期,以融合着人生追求的文学自身价值为中心的潮流逐步发展,到90年代遂取得了主导地位。所以,90年代文学与其以前的文学具有重大差别;这一时期也就成为当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从戊戌到“五四”,是我国文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我国诗坛上发生的“诗界革命”和“五四”白话诗两次诗歌改革运动,使中国诗歌逐步地完成了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化。这两次诗歌改革运动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差别,这一转化过程有什么轨迹可寻,这些是本文所试图解决的问题。观念:从“大我”到“小我”的转变陈子展评价黄遵宪的诗歌说:“可以说人境庐诗是那个惨痛时代政治社会的反映,也就可以说它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诗人最丰富最伟大的收获。人境庐诗的真价在此。何必他求。”陈子展不仅评述了黄遵宪人境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四年来,在这条路线指导下,我国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禁锢,到沿江、沿海、内陆带的开发崛起,从转换经营机制的试点与推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发展,到处都吹拂着改革开放的拍面春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再次发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争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号召,举国上下更是群情振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改革开放的又一股新浪潮轰然而来。在浩荡改革大潮之下,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应当置于何种地位、发挥何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  相似文献   

19.
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有品种。在1912—1919年间,当文人们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幕落花凋的末运,骈文竟有了一次回光近照般的兴盛。这种兴盛和后来所遭到的贬斥,说明骈文确实反映着古典文学的某些被发展到极致的特征。骈文中大量用典体现了中国文人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并应和了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凭吊。以《玉梨魂》为代表的大量骈文小说的出现,则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出的风景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侧重点的转换 ,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层次递进和经济体制模式的不同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摸着石头过河”后 ,应该有更理性的逻辑走向。在面临历史沉淀下来的各种改革旧习时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同样面临着新的理论构建和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