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 在科学和理性被推举到至高无上的今天,理性认识被认为是整个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形式。然而理性认识并非如此完善、完备,理性认识具有它内在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①本文想要说明理性认识只是整个人类认识历史中的一个中介形态,这个中介形态必将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进化而被更高级的认识形态——内在体验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正> 理性认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对事物之本本、规律的认识。然而我们认为,理性认识至多只能说是到目前为止的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形式。因为,人类的进化是没有终结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未来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完全不能超越这种理性认识而获得更高级的认识方式。事实上,理性认识所能把握的事物是有限的,这是由其内在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肯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构成基于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中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然而,关于这两种认识的本质区别,至今哲学界尚未确定一个统一的合乎实际的界限。下面两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一种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別不在于用不用概念、判断、推理,而在于感性认识没有抓住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而理性认识则进入了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认识。”另一种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原则区别,或者根本标志,就是概念、判断的运用。认识是否抓住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不能作为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标志,而是区别抽象概念和具体(理性的)概念的标志。”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为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感性认识是否也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否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弄清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正确地揭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区別的前提。下面我们就循着这条线索展开对于这个“本质区别”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的出发点和边界   丁:我们前面谈过法和经济学,是从法律制度本质上的不完备出发来展开的。这其中还涉及到, 法律这种古老的传统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但是,在现代它要从本质上继续发展,必须吸收其他学科 的方法,那么,现在以博弈论、社会选择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是法学在今天要吸收的。 汪:这是咱们上次谈的。 丁:不,这是第一次。上一次咱们两个主要在谈,作为我们思考法律的出发点,我们必须看到法 律在本质上是不完备的。我们说,这个不完备性有两个理论基础:一个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一个 是量子力学…  相似文献   

5.
<正> 毛泽东说过:“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74页)这是对人类认识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的科学概括。根据这个概括,人们一般部把“感性材料”看作理性认识的唯一对象。这当然是有其道理的,但却失之于片面和绝对。实际上,在人们的理性认识中,其对象不仅有“感性材料”,而且还有理性材料。  相似文献   

6.
作为经济学说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场经济学变革,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获得如此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隐含地引入了三个基本假设:完备理性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和完备知识假设。此后,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先驱均对这三个基本假设提出过尖锐批评,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三个替代性假设:凯恩斯的信念理性假设、奈特的不确定性假设和哈耶克的地方性知识假设。这三个替代性假设的理论意义在于:它们向主流经济学的逻辑预设直接提出挑战,从而在迥异的理论前提下对现代经济学的变革提出要求,对理性选择的信息基础、企业的性质和市场的本质这三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性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释,澄清和解答了长期以来困扰着主流经济学的一些重大理论谜题。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指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对人类认识发展过程总规律、总公式的科学概括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 ,在每一具体的认识过程中 ,实践与认识之间又存在着非常丰富而又具体的规律与特征 ,其表现为 :一、在一个具体的认识的辩证过程中存在着实践的四个阶段和认识的三个阶段 ;二、在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中 ,理性认识的获得不但以实践为基础 ,而且也始终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三、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 ,认识发展过程同实践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和互动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而具体的正确反映。客观性和具体性是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 ,深刻性是真理的非基本属性。广义的真理包括感性真理、理性真理和统性真理。真理发展有三种情形 :一是认识由感性真理上升到理性真理 ,又由理性真理具体化为统性真理 ;二是理性真理自身不断深化、丰富和更新 ;三是由对某一客体的正确反映发展到对新一客体的正确反映 ,乃至不断扩大对整个外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的过程。真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就在于认识内部理性认识和统性认识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9.
(一) 科学产品的涵义与特征把科研成果同科学产品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分离,这对科学内部和科学与社会的经济活动的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学产品既不同于科研成果又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点和属性,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研究最终结果是科学产品,而不是科研成果。科学产品不是狭义物质商品,它虽有商品属性,但不表现物的形式,而只是表现为劳动能力本身的形式。这主要是科学研究和科学产品对社会的功能是同一的,社会整体不是对科学技术内部的阶段性科研成果发生兴趣,阶段性科研成果只能提供知识,不能成为社会需要提供效用和起动的牵头作用,科学技术变生产力过程,是生产系统不断对科学产品进行同化吸收过程。科学内部的成果,从科学整体来看,是分割性或是不完备的阶段性成果,只能是自然经济,它不能被生产系统所同化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要成为道德产出的生活者,其主体前提,是在遵从大众之不损、互利、共赢的利德基础上,矢志不移地践履义德;其社会前提,是任何时代都存在丑恶与黑暗,剥夺和贫穷,人性迷失和道德沦丧,它需要义德来呵护利德,更需要知识分子以践履义德的方式为社会大众释放道德生活的希望、信心和力量。接受了系统学科专业和知识体系训练的人,要在行为上成为知识分子,必须成为“知、仁、勇”的思想者,有独立自强的理性能力。这需要做五个方面的自我训练:一是确立理想人格,强化人文信仰、人文精神、人文诉求;二是坚守以学术本身为目的的立场;三是不断廓大以人本、民生、人间和大地为基本视域的学者情怀;四是日新其人间良知;五是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守护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1.
张雪魁 《社会科学》2012,(6):127-133
历史地看,现代经济学策动过两场理性主义运动:一是古典理性主义运动,它根源并隶属于苏格兰启蒙哲学传统;二是新古典理性主义运动,它根源并隶属于法国启蒙哲学传统。这说明,现代经济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曾经分别隶属于两种不相容的理性哲学传统,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这一核心假设曾经经历了一次"知识论转向":从原生态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有限知识传统转向了新古典经济人的完备理性和完备知识传统。对于这次"知识论转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理论后果,哈耶克形象而准确地称其为"一场知识骚乱"。揭示经济人的这个"知识转向史",特别是这场"知识骚乱"的性质,是深入解释现代经济学发展演变逻辑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2.
加强本土概念体系的建构以理解社会科学概念的建构原理为前提。社会科学具有"双重阐释"的特性:专业研究者对普通行动者的日常知识进行专业化阐释和建构;反过来,普通行动者也会对社会科学的专业性知识进行阐释和再建构。这种"双重阐释"特性决定了社会科学概念是一种"双重建构"模式:一是研究者以行动者的日常知识为基础的概念提炼模式,主要体现为描述性和归纳性概念的建构模式;二是行动者以专业化概念为基础的吸收和再建构模式,主要体现为建构性和规范性概念的建构模式。两种建构模式表明,社会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变迁是研究者的专业知识与行动者的日常知识之间持续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理想性与可行性是政治哲学的两个核心特征,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就决定了政治理论的结构和内容构成。一种完备的政治理论应呈现为三元结构,一是理想理论;二是理想理论如何关联于特定社会或共同体的具体社会境况;三是理想理论与特定社会或共同体对同一政治哲学论题之理解的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14.
<正>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过去,国内哲学界对于理性认识的具体形式研究颇多,但对理性认识自身的发展过程的研究却很不够.这种状况使人们对理性认识往往不能从动态上去把握、从过程中去理解.近来,关于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问题已开始引起争论,有的同志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为了加强对理性认识的具体研究,笔者也就理性认识的具体发展过程及其阶段划分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我的主要观点是:1、理性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是对事物本质及其内部联系的从部分到整体的反映过程和从反映性认识到意向性认识的推演过程的统一;2、在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大体要经过知性,理性和意向性三个相互联接的阶段;3、理性认识过程以知性阶段与感性认识过程相联系,经过理性阶段,又以意向性阶段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辩证概念、辩证命题形式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人的理性认识,它要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丰富,这是一种内涵方面量的积累,但这种内涵的逐步丰富并不会使理性认识中产生出一种辩证类型的概念,因而把概念分为普通概念和辩证概念是没有根据的。辩证思想、辩证命题的辩证性来自思想的内容,不取决于它的命题形式。思维中不存在也不需要有某种独特类型的辩证命题形式。《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一文关于“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是辩证命题,其中联结词是辩证联结词的论证是不能成立的,说这一命题是辩证思维的结果,是违背科学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6.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赖以形成的条件是不同的。感性认识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们通过许多偶然性的事件而获得的。所以说,“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而理性认识则不能这样直接地获得。因为事物的现象中所包含的本质,固然可以通过偶然事件而暴露给人们,但要对这一偶然性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内在必然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具备解释这一事件内因和外因的各种条件的丰富知识。有的可以把实践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的只凭记录事件的文字材料也可以研究出结果。但由  相似文献   

17.
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省级人大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和国家宪法、法律、政策、法令和政令不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根据这一规定,地方立法的根据有二:一是根据宪法、法律、政策等国家规范制定地方性法规。我们称这一根据为依法性根据;二是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我们又称它为依地域性的立法根据。依法性与依地域性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二者缺一不可。依法性和依地域性的契合统一,才能构成省级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根据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只有贯穿于地方法规的始终,才具有法规的实际意义,从而反映出地方性法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马苹 《理论界》2014,(5):32-34
政治学方法论是关于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结构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由本体论和认识论组成的哲学层面;二是由各种前提假设、定律及其推导过程等研究方式组成的范式层面;三是由具体研究手段组成的方法层面,包括各种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步骤。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贵重的家用商品选择中,购买家具是很令人犯愁的事。这其中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家具的生产厂家,特别知名的不多;二是人们对木材的知识掌握较少;三是手中的资金与心中的欲望不协调;四是受居室的空间及原有的旧家具所制约,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20.
由Dorothy Smith创建的建制民族志(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最初是为建构女性主义知识而提出的,它坚持社会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实践取向.建制民族志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视角,有三个与其他民族志不同的显著特点:一是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探索问题,不预先设定研究结果;二是不把田野中的任何经验现象看作是静态的、在地的,而是探讨建构经验的社会关系,揭示在地实践与越地支配之间的隐形建构关系,为理解田野经验提供更为深广的社会背景,从而为在地人的境遇改善提供知识支持;三是在一般民族志的基础上吸收了质性研究的新成果,如重视组织分析、文本分析及权力与话语分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