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解组论     
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解组论就是从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考察社会问题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之所以能够有秩序地运转,是因为有一系列的规范、规则在起着制约的作用。广泛的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会受到赞许,什么会遭到反对。这些规范,准则控制着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使社会呈现出有序的状态。而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行为规范受到人们的怀疑或不再适用了,而新的规范尚未建立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样,  相似文献   

2.
法律效力探析孙春伟,方明月在法理学上,法律效力一般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但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效力是“法律及其部分派生文件、文书”所具有的效力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效力是“合法行为”所具有的效力②,对法律效力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这里,暂且不讨...  相似文献   

3.
行政的“疆域”与行政法的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明安 《求是学刊》2002,29(2):66-73
行政的范围 ,既取决于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同时也取决于人们对政府权力的成本—效益的认识。在传统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较小 ,政府管的事自然不多 ;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大增 ,政府的职能和行政的范围是不是就应该和必然无限地扩张呢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在为人们部分解决了现代社会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 (如“市场失灵”问题 )以后 ,又导致了大量的更为复杂的问题 (如政府腐败、社会腐败问题 )。于是 ,“有限政府” ,政府权力向社会 (“第三部门”)转化的方案提出来了。政府权力转化为社会公权力后 ,行使社会公权力的行为还属不属“行政”的范畴 ,应否受行政法的规范和控制 ?行政法的功能是什么 ?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对之有不同的看法。现代行政法在纠正传统行政法片面强调管理或片面强调控权的偏向后 ,正逐步形成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为手段 ,以服务行政相对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社会》创办一年多来,各地有不少反映,认为在我国公开全面地进行社会学研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社会》杂志在研究我国社会问题上更好地给予理论指导。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需要在理论上指导人们社交、生产、公共秩序、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介绍各种知识,告诉人们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国家,法治原则已成为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法的原则和核心,是各级行政机关行政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对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规范行政权力、保护社会公民和社会组织合法权益等具有重要保证。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时间不是很长,许多问题还在实践和探索中,从观念到制度、从理论到务实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制度上、行为规范上、立法程序上认真加以解决,并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与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与接受社会监督的关系,使依法行政步入科学有序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高瑞华 《社科纵横》2014,(2):140-143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从传统的等级社会束缚中获得空前解放,如何将自由平等的个人进行社会整合便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不同的思想家提出不同的方案。在康德那里,道德主体基于实践理性的独白式论证能够为自己的行动立法从而实现社会整合;哈贝马斯批判继承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提出了交往理性概念,其基于交往主体对话式论证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合法性,为多元化的社会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为确保大多数人不超越社会所需的平衡,建立稳固的社会秩序,都会确定(包括承袭和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这一系统的行为规范上升为哲学,便成为公认的道德评判标准。当然,社会需要的不同,确定的行为规范就各异,评判人善恶的标准也会各行其是——即所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各成系统的道德评判标准。例如,汉民族是一个依河而居的民族,人们一面从大河中获取;一面又不得不与之进行抗争。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在抗争——如治水中深感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治水的需要产生了一个群体要求: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必须有利于群体。以小农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沿袭和君主专制政治结构的需要,使得这一群体要求在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不断强化,最后形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职她活动与职讪道德也不例外。如何适应社会转型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迟缓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拟从三方面谈一些看法。一、社会转型期必须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讪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讪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从事一定职讪的人们在职讪活动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总和。它反映了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伦理学的教科书出了很多本,但关于道德结构的研究仍未见深入。正是如此,所以,这次在讨论道德层次时,出现了不少混乱。因之,加强对于伦理学建设带有起点性问题的道德结构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从宏观上分析道德体系,它包括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什么是道德?现在大多数著作仍然沿用传统的提法,即: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关于这一传统定义的正确性程度如何,这里暂且不说。我觉得把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道德,概括为“社会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司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自己所享有的股权既可以在股东之间相互转让,也可以向股东以外的其他人转让.这使得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行为日趋普遍,转让纠纷日益增多,且大多集中在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上.特殊情况下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包括股权变动与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公司资本责任与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公司资本责任与股权转让合同效力、隐名投资行为与股权转让合同效力、股东优先购买权与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等问题,同时进一步明晰以上几种特殊情况下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法律认定.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们都在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都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道德与经济关系,道德与利益关系等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要求的总和。道德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在任何社会中,道德都是扎根于经济关系之中,并直接为经济关系所体现出的利益关系服务。因此,在任何社会中,道德的性质、内容都是由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不是社会常态之下缓慢的自然更替,而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推进和加速。因此,人的行为状态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行为、经济行为、消费行为、职业行为、道德行为、交往行为等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有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还能用来作为衡量和评价的尺度吗?在多大程度上,人们行为的偏离能被社会认可与接受,而不致于走得太远,失控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外?透过社会现象的遮掩,我们发现,人们的行为在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行为的短期化正从消费的偏向中蔓延到行为过程的其它领地。短期行为不仅是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在生产、经营、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中追求眼前利益和直接效果,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行为也同样呈现出短期化的势态,与此相应的是公众心理在社会承受力上的日益下降。这种状态是否为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活的意义问题对于哲学来讲是一个基本的、综合的问题,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谈论生活的意义,所指的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应该的东西,不是人们怎样生活而是人们应该怎样生活。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具有自我确定和自觉选择生活道路的能力。那么,在这种选择中人们所遵循的是什么?人们应该遵循的又是什么? 哲学史上不同派别对生活意义的解释各不相同。宗教派别对生活的意义有以下三种说法:一、生活不具有意义,正如自然界不具有意义一样;二、生括的意义早已由上帝客观地规定好了,只需要理解它和信奉它;第三种说法认为生活的意义只在于人  相似文献   

14.
在行政犯的违法判断方法问题上,学界共识在于其应当具有一定独立性,差异在于基本认识和展开路径不同。在既有方案中,以消极个人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法益还原论并不合理,其未能正视集体法益的独立价值且在解释论层面缺少解释依据和明确方案。应借鉴并改造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在行为规范层面,借助构成要件目的划定具有一般预防必要性的注意规范的范围;在制裁规范层面,考量法益保护的关联性,排除不具有法益侵害类型性的行为。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能承担起沟通前置法规范与刑法规范的纽带作用,立足于刑法的目的和机能,对前置法规范进行合理筛选和附条件转化,从而补足行政犯构成要件的意涵,科学地划定行政犯的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的效力依据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国家法的法律渊源这个角度对国际法的效力依据进行讨论,提出国际法效力的依据有形式的依据和内在的依据两个方面。所谓形式的依据就是指各国以明示和默示的形式达成的共识,而内在的依据就是国际社会的秩序要求和人类社会的正义要求。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阶级社会及从有阶级的社会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和执行专政的职能。“一国两法”,即“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说得具体一些,即1997年和1999年以后,在香港和澳门等特别行政区基本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一国两法”排除不排除人民民主专政?“一国两法”与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关系?在“一国两法”体制下人们要不要有专政意识、要什么样的专政意识?这些问题,将提到包括各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面前,困扰人们的思想,理论界必须加以超前探讨,及时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程 《社会》2002,(12):12-14
“失范”(anomie)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的 ,其字面上的意思是“缺少规范” ,但涂尔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认为失范是病态的 ,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 ,他把失范看成是“规范的缺席” ,即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 ,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他认为 ,社会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的不平衡。简而言之 ,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  相似文献   

18.
韩伟 《唐都学刊》2013,29(5):23-28
“报”是中国民间习惯法的一个效力来源。“报”之效力可分为两种:一是正面的互惠之报,它维系了互助、互利的诸多习惯法的效力;二是“报应”、报复之报,它形成了某种现实的或心理的压力,同样赋予习惯法以效力。“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及其对民间习惯法的效力保障,对于当代社会的法律秩序塑造,亦不乏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物产的不断丰富,人们在消费行为中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即由过去单纯注重物品的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第一、审美价值第二的价值观念向审美价值第一、使用价值第二的价值观念转变。人们消费行为中价值观念的转变,影响着市场的供求关系,给传统的价值规律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本文试就商品的审美价值与价值规律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 劳动产品一方面具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具有审美价值。那么,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在人们的消费观念中的地位如何呢?我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在生产力水…  相似文献   

20.
<正文> 为什么城市质量有高有低?为什么每个城市各有自己的不同特色?为什么到不同的城市去观光,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为什么城市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大小不同,除去规模、等级等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要深究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就必须研究城市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这是研究文化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概念问题。文化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是观察社会的带根本性和综合性的透视孔。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写的《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的发展研究》一书中,首次给文化下定义时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文化是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化。随着知识的扩展,人们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认识也日益深入。综合各家之言,我认为,对文化这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归纳和概括。从抽象概括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指的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影响、支配行为的规范、准则和观念。从具体内容来看,人们的行为模式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吃、穿、用、玩、)待人接物、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规范、准则、观念又可以表现在科学、技术、教育、法律、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由此可见,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的、具体的内容,也包括抽象的、精神的内容。不能把文化仅仅看作是与政治、经济平列的一个狭隘的范畴,而应该把文化看作是人类在向文明前进的漫长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运用这个广义文化的概念观察和分析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以及改革中的各种问题,由于立足点更高,透视力更强,因此,对本质的把握可能更准,对规律的认识,可能更深。从广义文化概念看,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城市文化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