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变革是一种“合辙”的制度变迁。在制度变迁中,我国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并将逐步建立起以依法行政为基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公共管制。  相似文献   

2.
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变迁依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重培育制度变迁的主体 ,增强政府的有效制度供给 ,转变政府的职能 ,使之适应制度变迁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先后产生了三种典型的政府职能模式,即有限责任政府模式、政府干预模式和公共选择的模式,这是政府职能制度变迁的结果。作为一种制度因素,政府职能在政治制度中居于选择层级的位置,在政治制度资源和政治制度功能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系统考察政府职能制度变迁的影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对我国当前的政府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制度变迁规模与变迁方式的组合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变迁的规模就是指变迁制度数量的多少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是指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所有的制度变革 ,小规模制度变迁是某一项制度 ,甚至某制度中的某个环节的变革。由此 ,制度变迁的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单项制度变迁、局部制度变迁和整体制度变迁。不同规模的制度变迁有不同的问题要解决 ,而不同规模的制度需要不同的变迁方式或者组合方式与之配套 ,所以确定制度变迁的规模并根据规模选择适当的变迁方式和变迁方式的组合 ,乃是制度安排者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制度变迁的规模分析制度变迁规模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从空间来讲…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在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制度变迁应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加入WTO 必 将给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注入新的内容,分析加入WTO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有企业产 权制度改造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在短期内导致了制度创新行为的出现,在长期则表现为行政审批制度的演进和变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分析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其分析框架包含的要素主要有:条件分析、制度环境分析、制度供求分析、路径依赖分析、方式分析、绩效分析等。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制度变迁也有临界问题.做好对制度变迁临界问题的研究,要建立科学的制度变迁临界判定指标体系,以此来对制度变迁临界问题的一系列子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海关制度到新式海关制度的海关制度变迁历程,既是清政府与列强、中外商人的利益博弈,也是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海关制度绩效的竞争.以任用外籍人员为表象的中国海关制度变迁是清政府稳健式增量改革的成果,是一种以强制性开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种强制性体现于西方列强对地方政府的胁迫和不平等条约,造成海关制度变迁的殖民特征,使得新式海关制度长期履行异化的海关职能,代表着嵌入式内部规则的外国商人成为海关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而中国商人却处于失语状态.不过,中国政府在重新确定海关职能后,也积极改革海关,具有主导权.只有当中国政府完全认知现代海关职能并夺回海关制度制定权力之后,近代复杂的海关制度变迁才算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是将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各种微观经济组织的变革与创新进行了制度经济学的阐释,并进而说明政府在今后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政府职能转换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0.
宋小敏 《江汉论坛》2002,1(5):32-36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各方面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条件;先进阶级的社会实践,先进阶级的政党以及先进政党领袖人物的积极活动,对于社会制度变迁具有重大的作用;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事件及其造成的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是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肖冬华 《兰州学刊》2011,(7):150-157
“诺思悖论”,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本文以“诺思悖论”为理论契机,对民国时期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演变作制度分析,将民国时期农村信用社问题的研究置于一种矛盾状态之中,在国家兴办农村信用社的目的、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绩效等问题上提出质疑,说明民国时期农村信用社陷于非效率状态的真正原因。期望为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为当前农村信用社走出“诺思悖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浙江嘉善县实施近5年的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为案例,展示了一个由地方政府推动的、诸多部门配合的、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诸多社会管理难题、以提供更便利的公共服务为内容的制度变迁或创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阐明地方政府在推行制度变迁过程中有哪些关键机制在发挥作用,以及循着这些发现去进一步探究现有政治体制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陈俊 《兰州学刊》2006,(2):156-157,196
文章在制度演进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农民失地的制度变迁过程,重新分析了被我国学者忽视的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作为行为主体的参与博弈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到了要关注制度执行的效率与结果,提出了失地农民得到补偿后会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最后要求加强制度的执行监管,提出建立一种平衡机制,达到社会的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考制度变迁及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考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考制度的形式与内容受到科举制度的深刻影响。高考改革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受到传统文化、政治、经济、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其制度结构也是这些因素相互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要遵循高考制度变迁渐进性规律,注意与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科学研究,逐步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增强考试机构的服务性,鼓励考生申报志愿的独立性,减少基础教育评价的依赖性,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考试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5.
陈银法  田学斌 《河北学刊》2003,23(5):201-203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 ,梳理名牌成长的过程及其决定因素 ,进而探讨名牌战略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并得出转轨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政策含义 ,可以看做是对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的一个阶段性评论。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转型、制度变迁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制度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的需求与发展对制度变迁与创新起根本的推动作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会意识形态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制度变迁的外部力量,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存在互动关系。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正当性,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作为制度供给者的国家压抑民营经济发展会导致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强力反弹甚至引发政权更迭。辛亥革命、南京政府崛起、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崩溃三次制度变迁的背后,民营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史为鉴、尊重规律,还原民营经济发展的正当性,破除制度约束,引导民营经济发挥良好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知识城市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现有的原型城市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城市,构建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城市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知识城市赋予城市新的职能,在明确了知识城市政府管理定位原则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政治职能上要制定一份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知识城市发展蓝图;在经济职能上要完善城市知识基础设施,培植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文化职能上要打造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在社会职能上要密切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提高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9.
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对转型之谜的一个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行为与经济制度的互动中来研究中国和前苏东国家的经济转型,从而解释为什么有着相似的起点和相近的目标的制度变迁会在它们之间表现如此不同.研究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能否限制"狭隘利益"集团的掠夺之手,并进而使其成为援助之手的关键在于第一行动集团是否具有"共容利益".只有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集团充当第一行动集团,才能确保经济转型的结果不违背其初衷.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实现责任政府的理念转变与制度保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责任政府”既是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又是一种制度安排,对我国行政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可按不同标准作不同的划分。 在我国,要实现责任政府,不仅需要在理念上完成从管制向服务、从重权轻责向权责并重和从非完全责任向完全责任三大转变。更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和建设来保证政府对其政治、行政、法律和道德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